形態特徵
假面野豬體長100-150厘米,肩高55-80厘米,尾長30-43厘米,體重54-115千克。外形很粗壯,身體圓桶形,腿相對較短。雄性的鼻子上有一個
骨嵴和
疣。
獠牙或犬齒向上和向外指向。上面的獠牙很小,幾乎看不見。較低的獠牙突出且非常鋒利,長達7厘米。
毛皮蓬鬆,從淺紅棕色到灰棕色到幾乎黑色,最多的是黑色,隨著年齡變得更深。頭部區域通常與身體的其他部分不同,面部和耳朵的上部顏色也較淺。沿著脊柱的有一道長而勃起的毛髮形成鬃毛,從耳朵之間開始並延伸到後部。兩性都有這種淺色的鬃毛,雄性通常大於雌性,當它們激動時鬃毛變得深色。耳朵的尖端有適度的毛髮,雖然不像它們的近親
紅河野豬那么長。身體的毛色在年齡、個體、性別和族群之間是可變的。尾巴很長,尖端有一簇粗毛。幼仔出生時帶有暫時的棕色和黃色條紋,幾個月後逐漸消失。
棲息環境
棲息於從海平面到山地森林,包括沿岸森林、淹沒森林、沼澤地、林地以及混合灌木和耕地的各種棲息地。該物種的棲息環境與相對茂密的植被類型有關,有可用的食物,覆蓋物和水、森林和河流或乾旱的灌木林和叢林地層。該物種生活在不同的海拔高度上, 在東非和東北非,棲息於衣索比亞高地(哈倫納森林),艾伯丁裂谷的高地,在吉力馬札羅山上可高達4,000米。也可以適應受人類影響的棲息地,因為它們吃農業糧食作物,也出現在自給農業或農業作物如甘蔗、玉米、花生和豆類等地區。
生活習性
假面野豬是留居動物,並大力保護自己的領地。主要在夜間活動。 這種行為與環境溫度有關,在較冷的月份,晝夜活動更加頻繁。最常見的是在茂密的植被中休息,在雨季或寒冷時期可能會築巢。 此外,打滾是最受歡迎的活動。 有趣的是,通常在灌木叢中跟隨食果猴,以撿拾掉在地上的水果為食。它們因以農作物為食而臭名昭著。 每日運動距離從0.5-5公里不等。
是社會性動物,聚群,以最多12名成員的群體一起活動。 這個典型的群體由顯性雄性和顯性雌性組成,其餘是其他雌性和亞成體。族群居住的區域面積達10平方公里,物種密度從每平方公里0.3-10.1隻動物不等。通常通過咕嚕聲進行交流,偶爾發出尖叫聲和咆哮聲。具有出色的聽覺和嗅覺,但視力不佳。
以植物根、根莖、鱗莖、塊莖、種子、穀物和堅果。也植物根部的昆蟲幼蟲。還吃各種動物性食物,如鳥類、哺乳動物、兩棲類、爬行動物、節肢動物、軟體動物。 對農業糧食作物具有破壞性,土豆、玉米、西紅柿、甘蔗和其他蔬菜使其可以茁壯成長。
主要天敵:人類、豹、獅子、斑點鬣狗和蟒蛇。
分布範圍
原產地:安哥拉、波札那、蒲隆地、剛果民主共和國、埃斯瓦蒂尼、衣索比亞、肯亞、馬拉威、莫三比克、納米比亞(卡普里維地帶)、盧安達、索馬里、南非、蘇丹、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烏干達、尚比亞和辛巴威。
引進:葛摩、馬達加斯加和馬約特。
繁殖方式
具有一夫多妻的交配系統,其中雄性假面野豬通過打鬥從其他雄性中勝出並進入雌性組成的族群。雄性通過頭部碰撞和前額推擠比賽來爭奪雌性。雄性在撫養和保護幼豬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
大多數豬仔在9-11月的雨季開始之前出生。一般情況下,雌性只在分娩前退隱到巢穴或空心洞穴中。妊娠期為120-127天。每胎產1-4個豬仔,但最多達6個。幼仔出生後,母親護理2-4個月。父母通常會在6個月大的時候趕走年輕的小豬。假面野豬在18-21個月達到性成熟。
公豬也提供對幼豬的照顧和防禦。占主導地位的公豬守衛並帶領幼豬尋覓食物,還積極地將其他公豬趕出自己的覓食領地。假面野豬在野外生活的平均壽命大約20年。
亞種分化
| 中文名稱 | 學 名 | 命名者與年代 |
---|
1 | 假面野豬愛德華茲亞種 | Potamochoerus larvatus edwardsi | A. Grandidier, 1867 |
---|
2 | 假面野豬奧斯特利克亞種 | Potamochoerus larvatus hassama | Heuglin, 1863 |
---|
3 | 假面野豬蘇格拉底亞種 | Potamochoerus larvatus koiropotamus | Desmoulins, 1831 |
---|
4 | 假面野豬指名亞種 | Potamochoerus larvatus larvatus | F. Cuvier, 1822 |
---|
5 | 假面野豬低地亞種 | Potamochoerus larvatus nyasae | Forsyth Major, 1897 |
---|
6 | 假面野豬索馬里亞種 | Potamochoerus larvatus somaliensis | De Beaux, 1924 |
---|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種群現狀
假面野豬在其分布的大部分範圍內廣泛且豐富。這種野豬適應性很強,已被引入馬達加斯加島和葛摩群島,在那裡也正在蓬勃發展。在剛果民主共和國和馬拉威,該物種被認為對農業造成的破壞比任何其他物種都多。此外,該屬的成員被認為是牲畜疾病的載體,並且可能是蜱傳疾病的宿主或載體,例如旋毛蟲病、非洲豬瘟和錐蟲。因此,它們受到農民的廣泛迫害以及野生動物控制計畫的目標。
假面野豬在其已知的大部分範圍內不被認為是受到威脅的。事實上,根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的研究,有證據表明,前森林向次生灌木和農業的轉變導致其在某些地區的數量增加。事實證明,在這些地區控制或根除假面野豬的嘗試通常被證明是不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