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理學概說》是2001年河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培、魏長領。
基本介紹
- 書名:倫理學概說
- 出版社:河南大學出版社
- 頁數:260頁
- ISBN:7810418041
- 作者:張培強 魏長領
- 出版日期:2001年8月1日
- 開本:32開
- 品牌:河南大學出版社
媒體推薦
當前,我們的社會主義祖國正處在一個改革的熱潮當中。經濟體制的改革正推動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與此相聯繫,人們的道德觀念、精神狀態、生活方式,也在發生著這樣或那樣的變化。許多新事物不斷產生,不少新的模範人物競相湧現。同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越活躍,就越要注意抵制利己主義思想的侵蝕,越要加強對廣大民眾的社會主義道德教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這兩個方面,是極其密切地相互制約和相互促進的。富裕的物質生活有助於社會主義新人的培養。但是,社會主義思想品德的提高,決不可能是自發形成的。可以斷言,沒有以團隊精神為核心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是不可能建成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
倫理學是一門古老的學科,又是一門常學常新、有著廣闊前途的學科。倫理學的發展,同
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變化,同經濟的全面改革,同社會科學、技術、文化的發展,都有著必然的、密不可分的關係。現實生活已經充分證明,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社會的過程中,倫理學將成為社會科學中一門特別重要的學科。它是現實生活的需要,是人際交往的需要,是經濟發展的需要,是社會穩定的需要,總之,它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需要。因此,基於以上對倫理學這門學科在當前的重要地位的認識,我們才撰寫了這本書。
這本書是關於道德科學的通俗讀物。全書共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一、二兩題),主要論述了倫理學的基本理論,如道德的本質、特點與道德的起源、道德的歷史演變等;第二部分(三至五題),為道德實踐部分,主要論述了道德的核心、基本原則、規範與道德在社會三個領域的基本要求等;第三部分(六至八題),為道德評價與教育和修養部分,主要論述了道德評價標準、人生觀、價值觀與道德理想以及道德教育與修養的理論與方法等。
撰寫這本書,從構思、動筆到完成,前後約一年余。雖然花費了不少心血,比較疲倦,但精神上十分愉快,因為我們在書稿中融入了自己對道德問題的思考、理解,我們自己也受到一次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我們希冀以此書為媒介,把讀者引入社會主義道德的百花園中,採擷她的芬芳,領略她的韻味。如果我們的努力能對讀者有所幫助,那也就心滿意足了。
作者
2001年4月
圖書目錄
一、倫理與道德
(一)倫理、道德、倫理學
(二)道德的本質
(三)道德與政治、法律、宗教、文藝的關係
(四)道德的基本特徵
(五)道德的作用和功能
二、道德與社會生活
(一)道德的起源與演變
(二)道德遺產的批判與繼承
(三)社會道德選擇與個體道德選擇
(四)自我利益追求的“致惡”與“致善”
(五)經濟發展與道德進步
三、社會主義道德的核心與基本原則
(一)社會主義道德的核心——全心
全意為人民服務
(二)社會主義道德的基本原則——團隊精神
(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團隊精神
道德原則
四、社會主義道德規範
(一)愛祖國
(二)愛人民
(三)愛勞動
(四)愛科學
(五)愛社會主義
五、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
(一)社會公德
(二)職業道德
(三)家庭美德
六、道德評價
(一)道德評價及其作用
(二)道德評價的標準及其根據
(三)道德評價的方式
(四)積極參與道德評價
七、人生觀、價值觀與道德理想
(一)什麼是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理想
(二)對幾種錯誤人生觀的剖析
(三)樹立無產階級的人生價值觀和道德理想
八、道德教育與道德修養
(一)道德教育
(二)道德修養
(三)為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的實現而努力奮鬥
主要參考書目
文摘
社會主義道德是人類道德發展史上一個嶄新的歷史階段,同整個人類思想文化、道德文化一樣,是在人類以往道德文化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人類以往的優秀道德文化是社會主義道德產生和發展的歷史前提和直接出發點。在我國當前的市場經濟體系的新歷史條件下,我們仍然不能割斷歷史,而應該更充分地吸收和借鑑歷史上各種優秀的道德文化遺產。
在繼承優秀的道德文化遺產中,從內容上說,我們首先應該吸收千百年來人們在生產和生活中積累起來的優秀的社會共同道德;其次是吸收歷史上廣大勞動人民民眾的優秀道德觀念和道德信念,如團結友愛、艱苦樸素、熱愛勞動、平等待人等;最後還要吸收歷史上剝削階級道德中所包含的合理的道德要素,其中包括中國封建社會的某些合理道德因素和資產階級的某些道德觀念和道德要求。馬克思恩格斯在講到18世紀法國唯物主義者提出的一些道德思想時曾說,他們提出的諸如“關於人性本善和人們智力平等,關於經驗、習慣、教育的萬能,關於外部環境對人的影響,關於工業的重大意義,關於享樂的合理性等等的唯物主義的學說,同共產主義和社會主義之間有著必然的聯繫”,其中,有的甚至“直接成為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財產”。
什麼是祖國呢?我國著名歷史學家范文瀾說:“世世相傳的居住地區就成為居民的祖國。”這就告訴我們,祖國是個以地域為主體的蘊含豐富的概念,它不僅包括人們出生的鄉土疆域、山川河流,而且還包括自己祖祖輩輩在那個民族和國家的桑梓人民、語言文字、風土人情、生活方式以及民族的優良傳統等等。由於人們共同在一個地域內長期生活和鬥爭,在感情上產生了對鄉土的熱愛,對故鄉和對故鄉人的熱戀。在一個民族或國家內形成共同語言、共同心理素質之後,這種對故鄉和鄉土生活的懷念便凝結成為一種愛國主義的深厚感情。列寧說:“愛國主義是由千百年來各自的祖國彼此隔離而形成的一種極其深厚的感情。”劉少奇對此更進一步闡釋說:“真正的愛國主義乃是對數千年來世代相傳的對自己祖國、自己人民、自己語言文字以及自己民族的優秀傳統的熱愛。”
愛國主義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中,中國人民就以自己的愛國感情為紐帶生活在一起,以自己的勤勞和智慧創造了祖國的光輝歷史和燦爛的文化,以火熱的愛國主義精神捍衛著祖國的神聖尊嚴。為了反抗殘酷的封建統治,數千年間,從陳勝、吳廣到李白成、洪秀全,有著大小几百次的農民起義,進行了可歌可泣的鬥爭,有力地推動了我國歷史的發展。為了抵禦外侮,維護國家的統一和民族的團結,多少志士仁人拋頭顱,灑熱血,真是前仆後繼、史不絕書。岳飛的《滿江紅》、文天祥的《正氣歌》、陸游的《示兒》詩等成為千古絕唱,至今還為我國人民所傳頌。
然而,這些封建社會的愛國主義思想家,由於其歷史和階級的局限性,他們的愛國主義思想總是與忠君思想聯繫在一起;加上那時的國家政權掌握在剝削階級手裡,國家和人民在利益上是分割的,就是有一些具有人民性思想的志士仁人,也往往是空有一腔熱血,卻落得個報國無門、愛國有罪,像岳飛、于謙、袁崇煥,直到譚嗣同、秋瑾、鄒容等,就都是這樣的悲劇人物。
再次,職業道德能促使良好社會風尚的形成。各行各業的風氣是職工的職業道德水平和面貌的總的體現,一個社會的風氣又是各行各業道德水平的綜合反映。轉變一個單位的風氣要從培養個人的良好道德品質人手,而轉變整個社會的風氣則要從每個行業、每個單位人手。—如果我們搞好了各單位的廠風、校風,店風、院風、行風,整個社會也將出現一個嶄新的風貌。在社會生活中,每一種社會職業都以自己獨特的方式與整個社會發生聯繫,每個行業都對社會道德風尚和習俗產生一定影響,各行各業之間的道德面貌通過各自的工作、服務對象而相互作用、相互滲透。教師講職業道德影響學生,醫生講職業道德影響患者,商業服務人員講職業道德影響顧客,如此等等,都講職業道德就會直接影響整個社會。樹立社會新風,就是要使各行各業和全體人民都來從自己做起,從點點滴滴的小事做起,正確行使自己的職業權利,嚴格履行自己的職業義務,自覺遵守自己的職業道德,給他人和社會施以良好的影響,把共產主義的精神相互滲透,相互傳遞。這樣,一個人人相互關心、愛護、尊重、信任的新局面就終將出現。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職業道德昌行之日,就是社會風氣好轉之時。
最後,職業道德教育是實現社會全義道德教育總目的的好形式、好途徑。社會主義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和造就一代新人,而職業道德為個人道德品質的形成和完善在時間上、內容上,形式上提供了必要條件。因為人的道德品質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也不是“閉門思過”可以奏效的,而必須長時間地在實踐中磨鍊。一個人每天有8小時以上的時間活動在工作崗位上,人生的1/3在職業生活中渡過,這就不僅在時間上,而且在空間上,為勞動者個體道德品質的形成和完善提供了主要的實踐場所。同時,職業活動直接影響著勞動者人生目標的確立和生活道德的選擇,人生觀、價值觀萌芽在青少年時期,而成熟在走上工作崗位之後。人們往往通過職業活動,認識到自己對社會所擔負的職責和義務,從而深刻理解人生的意義,鞏固和確立人生目的,進而去追求人生的真正價值。職業道德培養人們的事業心、進取心、責任感、協作精神等,它抓住了共產主義道德品質的核心和根本,指導人們在職業實踐中形成崇高的理想、品質,完善自己的人格。所以,職業道德能夠有組織、有計畫、有系統地培養人的道德品質。人的道德品質的形成需要一定的環境,需要外因的促進作用。在集體活動中,有集體的約束和民眾的督促,有職業成員的相互影響、感染,因此有利於好的品質的培養。另外,人的道德品質的形成,需要具體的、反覆的教育訓練,而職業道德結合職業活動把道德行為的訓練具體化,在各個崗位、各個工種、各個環節對人們都有具體要求,在職業活動中對每個人從思想上、業務上以及勞動紀律和工作態度上也有要求。這樣全面具體的道德要求,能使人們在職業活動中受到點滴人微、嚴格系統的道德教育和訓練。這樣長期反覆的培養和薰陶,就能使人們把共產主義道德要求變成內心信念,逐步養成良好的道德習慣,形成優良的道德品質,一代共產主義新人就會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茁壯成長起來。
積極開展批評。一要端正批評的動機。正確的批評動機應當是從團結的願望出發,以與人為善,治病救人,對被批評者負責的態度,開展批評。如果出於個人恩怨或嫉妒心理,以批評為名泄私憤,打擊別人,抬高自己是十分有害的。二要堅持求實態度。批評別人既要有事實根據,又要全面地歷史地看問題,既要看他行為的效果,又要考察他行為的動機。道聽途說,輕信傳言,信口開河,抓住一點不及其餘的做法,都不符合求實態度。三要講究科學方法。批評應當是嚴肅的、誠懇的,不能簡單生硬,也不能冷淡歧視,更不能用諷刺、挖苦的語言侮辱、傷害被批評者的人格和自尊心。常言道,贈人以言重如珠玉,傷人以言重如劍戟。不負責任的批評,不僅不能幫助人,往往還會傷害人。講究方法最根本的是和風細雨,以理服人,不扣帽子,不打棍子;分析深刻具體、恰如其分,令人心悅誠服。
積極開展自我批評。一要善於正確認識自我。也就是能夠客觀地全面地認識自己,既能看到自己的優點、長處,又能看到自己的缺點、不足,能夠清醒地掌握自己思想變化的情況,及時警覺自己行為中的缺點和錯誤。人貴有自知之明說的就是這個意思。二要敢於承認錯誤。周恩來說得好,有了錯誤,應當向黨交待,使大家都知道,這既可以取得同志們的監督幫助,又可以給同志們以借鑑。公開錯誤,是改正錯誤的關鍵步驟,也是求得別人幫助的必要條件。沒有勇氣或不想痛快地承認錯誤的人,也很少能痛快地改正錯誤。三要勇於改正錯誤。如果說認識自己需要強調虛心,承認錯誤需要強調勇氣,那么改正錯誤需要強調毅力。一旦認識到自己的思想和行為不符合道德的要求時,就要堅決果斷地予以糾正,絕不動搖。瞻前顧後是難以改掉的。
積極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還必須營造良好的氛圍。那種批評別人,怕得罪人,批評自己,輕描淡寫,對別人的批評,諱疾忌醫等現象,不利於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不利於改掉自己的不良行為和習慣,也不利於廣泛地開展道德評價。應當通過開展正確的而不是歪曲的、認真的而不是敷衍的批評與自我批評;在社會中,努力形成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言者無罪,聞者足戒,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良好氛圍,使人們的道德評價更有成效。良好的道德評價氛圍,對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對於社會風氣的改善,對於共產主義新人的成長,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道德教育與道德修養是道德實踐活動的兩種既有區別又密切相關的形式。一定社會的、階級的道德原則和道德規範,總是通過社會的道德教育與個人的道德修養,轉化為人們的內在品質,從而成為人們自覺的道德行為,並對社會生活發揮積極的作用。進行社會主義道德的教育和修養,對於培養、造就社會主義新人,樹立和發揚良好的社會風尚,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發展,實現共同理想和樹立崇高的共產主義理想,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