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字號:字禹同
- 出生地:四川巴縣(今重慶市江北區)
- 出生時間:1568
- 去世時間:1642
- 主要成就:官至南京戶部侍郎
人物簡介,人物軼事,倪不解擔,巴字園,西湖社,後人紀念,
人物簡介
倪斯蕙(1568~1642),字爾澹,號禺同山人,明朝政治人物。四川巴縣(今重慶市江北區)人,祖籍湖北,家為重慶衛軍籍,祖上插業落籍江北仁里一甲(今重慶市渝北區珞磧鎮),世居重慶城中。
從小好學不倦,被左鄰右舍笑為書痴。明萬曆十九年(1591年)舉人,萬曆二十年(1592年)壬辰科登進士。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任湖廣承宣布政使司蒲圻縣(今屬湖北省赤壁市)知縣。在任期間,他嚴守法度,有膽有識,不但很快把握全縣民情,還對縣內優秀人才十分看重,如後來經略遼東的熊廷弼就曾經得到他的獎掖和大力保舉。他大力改善管理,迅速改變了蒲圻吏治狀況,對縣內各種人患、天災都有自己獨到見解和處理方式,特別是威恩並重對待當地芙蓉山賊的處理辦法,得到高層的讚許。
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任南京吏部主事。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任南京吏部文選司員外郎。萬曆三十年(1602年)任南京吏部郎中。史料載其“裁庸拔滯、斥附隱孤、擯清選之法,革無名之費”,還改革考試選官的程式,使“一時精資絕格,鹹入兔羅”以致“數十年間門生多至大位者”。
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任南京太常寺少卿。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請假還鄉。絕意仕進後,36歲的倪斯蕙除跟著60歲的父親四處游訪外,便是靜心專研古學,“六經子史、百家載籍,本朝掌故,以及稗官野史,靡不研究”。有友人稱讚他“為文章仿佛大蘇有長江大河之勢”“落筆千言削燭而就”“遇景則題,隨求轍應,無不新色”。
天啟元年(1621年),重慶發生”奢安之亂”,倪斯蕙隨船下巫山、夔門,沿途“五疏陳變,四請乞援”,在擒賊恢城及善後工作中卓有貢獻。天啟五年(1625年),因功升南京光祿寺卿。天啟六年(1626年),升南京戶部左侍郎。天啟七年(1627年)與閹黨、南京戶部尚書張朴不協,乞休,詔以尚書服色致仕,回巴縣。
崇禎十二年(1639年),其子倪天和與禮部尚書、巴縣人王應熊弟王應熙相軋成大獄,王應熊依勢破倪家。斯蕙雖雅懷好客,而遇族人殊薄。其子天和,當父權盛時橫甚,父勢漸衰,天和少戢矣。而縣中王(應熊)氏方貴盛,附羶之徒,皆去倪(斯蕙)歸王(應熊),天和不能平,嘗奮臂與爭,積瑕累釁,遂成魏其、武安之禍。應熊弟應熙嗾斯蕙從孫倪大成發難,赴京控斯蕙在籍不法狀,遂破其家,囚其子。時斯蕙年逾七十。
崇禎十五年(1642年)卒於家。
人物軼事
倪不解擔
倪斯蕙為官對訴訟特別重視,緊忙時一度在大堂下生火燒飯,有二次上堂的案件,往往等不到煮下一餐就結案完畢。當地老百姓把他辦案傳得很神奇,說倪縣令辦案之快,“敏速如神”還等不到你放下肩上的挑子,就處理好了。所以當地人稱其為“倪不解擔”。
巴字園
在第一次歸隱期間,倪斯蕙建起了重慶歷史上除語焉不詳的南宋余玠巴橘園外有明確形態記載的第一個私家園林——巴字園。倪斯蕙自題有“窗臨巴水真成字,家對龍門好讀書”以表其歸隱之志,並在園中豎有“欲透江光堆石瘦,恐遮山色放牆低”的石碣。在道光24年修《江北廳志》時園林雖不存,石碣卻還存於世。
倪斯蕙建園汲引後學,與縣中文士往來唱和,巴字園成為渝城文化人聚會之所。據《重慶園林志》載,巴字園約建於1602-1621年,位於今渝中區解放東路,屋對南岸“龍門皓月”,但現已無址可尋。清同光年間邑人艾世元在其繪製的《重慶府渝城圖》中以文字標註認為巴字園在巴縣文廟前,應是在今解放東路26中附近。
西湖社
第二次歸隱後,倪斯蕙買下治平寺(今重慶羅漢寺)旁原前朝太師蹇義存放太湖石的一片地產,建起精舍和十方堂,成立起“西湖社”,專與有詩興的僧人和風雅文人墨客交往。當時頗有聲望的破雪和尚和篆水老人都曾經在這裡得到他的接待。
他在西湖精舍旁的石壁上開出一泓清泉,終年不竭,取名為“澹泉”,聚水為池,即為“西湖”,(據考證,精舍與池、泉原址均在現羅漢寺及周邊一帶)還為此寫了《澹泉賦》刻於石壁之上。在石壁前建“禪喜堂”,形成有池有亭、有堂有舍,又有文友定期聚會的西湖勝社,一時成為渝城一道靚麗的文化景觀。
明末劉道開為其修傳時專門著文述其在西湖社的活動:“肩輿日至,無間風雨,或共老衲談禪,或與騷人劈韻,或觀高陽酒徒銜杯,或聽烏有先生說鬼。”據《江北廳志》載:“禺同倪公於治平寺右建西湖社,延攬名流,噓植後進,社中多貯書籍許人借觀,以次遞換,以貧而就讀者,資其膏火。每月兩會課,前帖括(相當於科舉考試重點難點複習提要),後古學。一時人才多所造就。”
他在西湖精舍旁的石壁上開出一泓清泉,終年不竭,取名為“澹泉”,聚水為池,即為“西湖”,(據考證,精舍與池、泉原址均在現羅漢寺及周邊一帶)還為此寫了《澹泉賦》刻於石壁之上。在石壁前建“禪喜堂”,形成有池有亭、有堂有舍,又有文友定期聚會的西湖勝社,一時成為渝城一道靚麗的文化景觀。
明末劉道開為其修傳時專門著文述其在西湖社的活動:“肩輿日至,無間風雨,或共老衲談禪,或與騷人劈韻,或觀高陽酒徒銜杯,或聽烏有先生說鬼。”據《江北廳志》載:“禺同倪公於治平寺右建西湖社,延攬名流,噓植後進,社中多貯書籍許人借觀,以次遞換,以貧而就讀者,資其膏火。每月兩會課,前帖括(相當於科舉考試重點難點複習提要),後古學。一時人才多所造就。”
後人紀念
龍為霖《西湖池》: “只今無點水,猶競說西湖。勝社幾時復,長懷倪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