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姑尼姑庵

倉姑尼姑庵

倉姑尼姑庵始建於明代,距今有五百多年歷史,創建人為宗喀巴的弟子貴覺多旦。貴覺多旦生於一三八九年(藏曆第六繞迥之土鼠年),卒於一四四五年(藏曆第七繞迥之水牛年),享年五十六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倉姑尼姑庵
  • 宗教:藏傳佛教
  • 建造時間:明代
  • 編制:比丘尼十二人
簡介,編制,

簡介

貴覺多旦生於一三八九年(藏曆第六繞迥之土鼠年),卒於一四四五年(藏曆第七繞迥之水牛年),享年五十六歲。
唐初,吐蕃贊普松贊乾布為防止拉薩泛濫,按照佛學教義在此修一經坑。從此年復一年地在這裡度經,以鎮水魔。明朝時,高僧貴覺我旦到此,立志繼承松贊乾布的意願,亦在這裡度經,並修築了寺廟。寺廟當時面積較小,僅一層有柱八根。其北間即是當年松贊乾布的度經坑,南間供奉用黑石雕刻而成的松贊乾布像及其生前用過的一個假面具。另外還供有無量壽佛、蓮花生、多傑朗覺等泥塑佛像,寺旁建造八個以紅土為奠基的手搖瑪尼筒。當時寺里編制比丘尼不到十人。
倉姑尼姑庵
據說,舊西藏的達官貴人和商戶,都願意將自己的妻妾、女兒送進寺內,進行一段佛教徒式的學習生活,以提高自己的佛教知識和文化水平,因而倉姑寺在拉薩女性信眾中頗有影響。
清初,喇嘛帕崩卡又將此庵擴建,增高至兩層,有柱十六根,並修有門廊,開有天窗。天窗四面全是壁畫,中為宗喀巴,頭戴黃色尖頂帽,雙手結轉法輪印,從雙手生出兩朵蓮花,花朵開在以肩上;兩側為其弟子甲央卓瑪、林聖赤惠、東巴卓瑪、門拉以及帕崩卡像。庵內比丘尼增加到十人。後寺內每逢秋季,宗教活動減少時,清貧氟姑都要去山南、藏北的晨牧區化緣,或替人打工,掙取口糧。藏曆新年,她們放假五天,由寺院供應吃喝,尼姑姐妹歡聚一堂,跳舞,唱歌,演藏戲,熱鬧非凡。
倉姑尼姑庵
「文化大革命」中,尼姑廟慘遭破壞,寺內原藏文物流散。一九八二年政府撥款修復,基本恢復了原貌,仍保持兩層建築。尼姑廟坐北朝南,設有經堂、比丘尼宿舍、廚房。經堂內供有釋迦牟尼佛像和從外地寺廟收藏的十三幅唐卡。一九八四年十月又將北間松贊乾布度經坑依據原貌修葺一新。度經坑為東西向,平面呈梯形,上底寬一.一米,下底寬○.八七米,深一.五米;坑東即下底處有斜坡台階四層,沿階可下坑底。

編制

尼姑庵的編制為比丘尼十二人,從事正常的宗教活動,主持為七十八歲的老筆丘尼丹曾桑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