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求
修女要經過初願,復願和終身願三個階段。
修女是不能結婚的,她們必須是要領洗5年以上的教友。然後先寫申請書交到初學院,經過面試。在初學院上6年,在此期間每年都會發一年願。6年後發永願。(因為從女生生理和心理上考慮,修女會有一年願。神父沒有,他們在修道院學習6年後就可以升神父)。三願為神貧、貞潔、服從。她們之間就互稱“某修女”,早先的老修女,也會被稱為“老姑奶奶”。她們過著集體生活,也會去社會上工作,但工資會交給修道院。
修女發願儀式
修女發願即發貞潔、神貧、服從三聖願,其種類有:“暫願”——為一限定的時期的,如一年的或三年的;“終身願”——終生的、一輩子的;首次發願叫發初願——暫願,暫願期滿後再續願叫復願,直到最後發終身願。
修女發願通常在
彌撒聖道禮儀讀福音後舉行,其儀式為:
①、請求收納:發願修女起立,其中一位代表到會長面前,表示願意加入修會,宣發聖願。
②、徵詢意向:主禮者向發願修女詢問是否願意度修會生活、持守三願等。
③、求恩祈禱:全體起立,主禮念一端禱詞,為發願者祈禱,若發終身願,全體需加念“諸聖禱文”。
④、發願:發願修女逐一跪下宣讀誓詞,讀完誓詞,全體唱《奉獻淨配歌》。
⑤、祝福發願者:主禮念祝福經文並伸手祝福發願修女。
⑥、傳授發願證物:發初願時從主禮領受十字架、聖經及會章;發終身願時則領受戒指及按修會慣例傳授的其他證物。到此,發願禮完畢,繼續彌撒。
彌撒禮成時,主禮再次祝福發願修女。
代表人物
其中修女中對世人影響最大是特蕾莎修女(Mother Teresa),她在1979年獲得
諾貝爾和平獎,被譽為繼1952年
史懷澤博士獲得
諾貝爾和平獎以來最沒有爭議的一位得獎者,也是20世紀80年代美國青少年最崇拜的4位人物之一。她創建的仁愛傳教女會有4億多美金的資產,世界上最有錢的公司都樂意無償捐錢給她,她贏得了全世界人民的愛戴。然而,當她去世時,她全部的個人財產,就是一張耶穌受難像,一雙涼鞋和三件舊衣服。
德蘭修女1910年8月27日出生在
南斯拉夫一個叫史可比亞的城市。她的父母都是
阿爾巴尼亞人,她的領洗姓名叫阿格蕾絲。阿格蕾絲的父親是個勤快的農人,而她的母親則是個謙順而快樂的農家主婦,家裡除了務農外,還經營一間小藥店,生活雖然不是很富裕,但因為她的父母都是虔誠的
天主教徒,因此家裡總是充滿著歡笑和祥和之聲。
概況
阿格蕾絲是三個孩子中的老大,還有一弟一妹,她雖然身材瘦弱,卻一直幫助父母擔負起照顧弟妹的責任。阿格蕾絲在念國小的時候,從不偷懶,並善於思考。她不但是個乖巧的孩子,而且非常活潑,常開一些無傷大雅的玩笑,惹人喜愛。一到星期天便會去教堂禮拜。鄰居和家人的朋友都認為她將來一定會嫁給有錢的人,是個有出色的姑娘,而阿格蕾絲也常常憧憬著自己美好的未來。
她十二歲那年的春天,為了慶祝復活節,阿格蕾絲的母親送給她一本書,書名是《亞西西的聖方濟各》。這本書記敘述的是十二世紀時一位修士方濟各的事跡,方濟各是義大利亞西西城一個商人的兒子,在一場戰爭中他被俘虜,患了一場重病,一年後才算康復,自此之後他便追隨
耶穌基督,作了一名修士,為窮人及病人服務。方濟各在所不惜,義不容辭地為這些被人拋棄的患者服務,甚至用嘴去清洗病人的傷口。
讀完這本書,十二歲的阿格蕾絲感動萬分,有一天,她心裡突然冒出一種莫可名的感覺,似乎是要指引她走向一條新的道路,她不由自主地自問∶「我們生活在這世界中,並不是單單只為追自身的幸福,而應作些特別的奉獻,我是否能為主作些甚么奉獻呢?」隨著時間的推移,阿格蕾絲的這種想法不但沒有淡化,反而愈來愈強烈。
反思
阿格蕾絲十八歲時從高級女子中學畢業。有一天,一位神父來她的家拜訪她的父母,並詢問他們是否願意捐錢贊助羅特列修道院修女們到印度的加爾各答工作,阿格蕾絲的父母立即慷慨地答應。在一旁聽著
神父和父母談話的阿格蕾絲聽了這些話心裡暗想:“我要和她們一起到印度去。”
一九二九年秋天,阿格蕾絲告別了家人和故鄉,和其他修女一起,踏上了去印度南部的漫長旅程。經過了近二個月的航行,輪船終於到達
印度西部的臥亞城。在臥亞城停留數日後,阿格蕾絲她們繼續乘船前進,沿著印度南部「
好望角」繞行,歷時兩周,終於到達東海岸邊上的阿爾各答市。從此,阿格蕾絲便在加爾各答羅列特
修道院開始了她修生的生活。不知不覺地兩年過去,有一天,在祈禱中阿格蕾絲仿佛聽到了主的聲音,主對她說∶「阿格蕾絲,你應該做一名修女,將福音傳給世人。」一心一意要成為修女的阿格蕾絲驚喜萬分,她把這件事告訴了院長,並提出首次誓願的請求,所謂首次誓願就是立志成為修女。她於一九九七年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