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里莎修女很少提到她的童年生活。8歲(1918年)時父親去世,母親肩負起整個家庭的擔子和照顧三個小孩的責任。10歲(1920年)時她到克羅埃西亞讀書。她曾說,在12歲加入一個天主教的兒童慈善會時,她就感覺自己未來的職業是要幫助貧寒,15歲時,她和姐姐決定到印度接受傳教士訓練工作,18歲時,她進了愛爾蘭羅雷托修會(Sisters of Loreto),並在都柏林及印度大吉嶺接受傳教士訓練工作,三學期後,特里莎修女正式到了印度的加爾各答,在聖瑪莉羅雷托修會中學擔任教職,主要是教地理。1931年,特里莎正式成為修女,1937年5月更決定成為終身職的修女,並依法國19世紀最著名的修女聖女特里莎(Saint Teresa)的名字和精神,改名為特里莎修女。1940年代初期,特里莎修女在聖瑪莉羅雷托修會中學擔任校長一職,但當時印度貧富差距非常大,校內一片安寧,但校外卻滿街都是無助的麻瘋患者、乞丐、流浪孩童。1946年9月10日,特里莎修女到印度大吉嶺的修院休息了一年,並強烈的感受到自己要為窮人服務的心,返回加爾各答後,她向當地的總主教請求離開學校和修會,但一直得不到許可。
1947年東巴基斯坦脫離印度獨立,加爾各答湧入了數以萬計的難民,大多數都是怕被回教徒迫害的印度教徒,傳染病如霍亂和麻瘋病沒有受到控制,在街頭巷尾爆發開來,於是加爾各答的街頭,學校的高牆外越來越像是地獄,折磨著特里莎修女的心,在不斷向總主教以及梵蒂岡請求下,1948年,教宗庇護十二世終於給特里莎修女以自由修女身分行善的許可。並撥給她一個社區和居住所讓她去幫助有需要的窮人。特里莎修女馬上去接受醫療訓練,並尋找幫手,1950年10月,特里莎修女與其他12位修女,成立了仁愛傳教修女會(Missionaries of Charity;又稱博濟會),並將教會的修女服改為印度婦女傳統的沙龍,以白布鑲上樸素的藍邊,成為博濟會修女的制服。
1960年代,特瑞莎修女的收容所在加爾各答成為知名的地方,在街頭生病、需要幫助的患者都知道這個能夠讓他們安息的地方,收容所開始急速成長,因人手不足,開始招募世界各地的義工,透過義工的口耳相傳,也打開了世界的知名度。1969年,英國記者馬科爾·蒙格瑞奇拍攝了一部以特瑞莎修女為主的紀錄片《Something Beautiful for God》,片中拍出收容所和印度街頭驚人的貧窮和無助,以及特瑞莎修女決定終身侍奉最貧窮的人的精神,讓許多人相當感動,也讓特瑞莎修女變成了世界名人。
英國作家克里斯多弗·息金斯(Christopher Hitchens)寫了一本研究特瑞莎修女的專書,書名叫做《宣教立場: 德蘭修女理論與實踐》(The Missionary Position: Mother Teresa in Theory and Practice)。他講了一句話:“你所知道的特瑞莎修女,不是部份是假的,而是全部都是假的。”書中對德蕾莎修女有以下的指控:
特瑞莎修女所服務的印度城市加爾各答(Calcutta)簡直是人間地獄:其實不然,加爾各答是現代化的大城市,大部分報導特瑞莎修女的文章都誇大了加爾各答窮苦的程度。特瑞莎修女把她的一生奉獻給加爾各答:不然,特瑞莎修女大部分的時間都在梵蒂岡,或是訪問其他的國家,她很少在加爾各答。特瑞莎修女的慈善組織幫助了無數的窮苦人:不然,儘管特瑞莎修女收到大量的捐款,這些錢很少用在窮人身上。Chartjee 寫的書《Mother Teresa: The Final Verdict》詳細的列出印度幾十年來的重大災害,特瑞莎修女的組織幾乎完全沒有過問。特瑞莎修女在接受訪問時提到她所經營的孤兒院、收容所……等等,這些機構常常是修女信口開河編造出來的,其實完全不存在。那些捐款都到哪裡去了?沒有人知道,因為特瑞莎修女的教會是全印度唯一不公開帳目的慈善機構。許多錢毫無疑問,很多是用在擴充教會上。特瑞莎修女的療養院沒有救護車,她的修女卻有專車參加禱告會。許多捐款給特瑞莎修女的人以為他們捐的錢是用來購買醫療設備、整建醫院,或是雇用醫生,其實不然。儘管是在修女名聲最高漲的時候,她的療養院仍然在使用最不專業的設備。特瑞莎修女是無私的人道主義者:正好相反,她是偏執而且殘酷的基本教義派。特瑞莎修女對於“痛苦”有一種不健康的崇拜,她認為受苦是讓人接近最直接上帝的途徑。因此,她所經營的“療養院”不是用來治療窮苦的人,而是讓他們痛苦的死亡的場所。特瑞莎修女的療養院沒有任何現代化的醫療設備,所有的工作人員都是沒有受過醫療訓練的修女,她們使用沒有消毒的針筒,不使用任何止痛藥,也不打算治好任何人。因為修女禁止使用止痛藥,許多病人都是在最痛苦的情況下死亡。特瑞莎修女唯一在乎的事是傳教,她常常在違反病人的意願之下幫回教徒施洗。Chatterjee的書詳細的描述了儘管在生死攸關的場合,特瑞莎修女也不願讓病人住她的療養院。特瑞莎修女擁有無上的智慧:特瑞莎修女活在想像的世界裡,與現實脫節。她強力反對墮胎,反對節育,頑固的程度只能用用愚蠢一詞形容。特瑞莎修女施展神跡,因而被天主教會封為聖人:所謂的神跡後來都被證實是偽造的。 知名無神論反宗教人士、記者克里斯多弗·息金斯認為,特瑞莎修女的組織的目的是以信仰的方式倡導受苦,而不是幫助有需求的人。在1981年的一次新聞發布會上,有記者問:“您是否在教導窮人應該忍受苦難?”特瑞莎修女回答道:“我認為,窮人接受自己的命運、與受難的基督分享痛苦是非常美好的。我認為,窮人受苦會對這個世界更有幫助。”
Teresa Medeiros是一位在美國獲獎的愛情小說家,她的書印刷超過八百萬本。在她21歲的時候寫了第一本書,後來也出版了16本書,在她變成有名的小說家之前,她是一個護士,根據她的官方的傳記,她和她的丈夫和一隻神經質的貓住在美國肯塔基州。她的所有的書都在紐約時報的暢銷書榜里,他得了PRISM獎2次,也獲得2次Waldenbooks Award,同時,她是Romance Writers of America的創始會員,她也是肯特州羅曼寫作家和小說家的成員。
學院
特瑞莎學院(Colegio de las Teresianas, 1888-1889),1888年10月19日高第接下建造特瑞莎學院的工程 ;依照建築師柏斯(J. B. Pons)的設計圖改良,以往修女院的窗戶都非常小,而且裝著鐵條,宛如住在監獄一樣,但高第所設計的卻是門戶大開的窗戶,修改這座修道院時,他受自然主義學者魯斯金的理論影響,認為好的結構是由簡單的風格造成,所以設計趨於乾淨流暢,建築整體就是裝飾,代表作如特瑞莎學院、卡爾文特之家。在高第所設計的特瑞莎學院藍圖中,右邊窗戶的線條,沒有直線,只有弧線,這就是所謂的"高第拱",左邊那個窗戶則是羅馬拱,大拋物拱的造型將該學院的莊嚴性質表現無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