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源檢測理論是在Johnson和Raye(1981)提出的現實檢測理論上發展起來的。現實檢測理論中把記憶看做是對現實世界中發生的一些事情的想像和思考,個體會根據編碼信息的類型和檢測時所用的判定規則來區分記憶中的內部事物和外部事物。信源檢測理論則認為,記憶不僅僅是來源於內部和外部,還有許多其他的來源:如不同的通道(聽覺、視覺、語言、圖畫等)、產生的時間、產生地點等。
自70年代,Johnson與其同事對準確記憶與不準確記憶的一些現象進行了研究。他們早期的實驗主要研究被試對外界呈現的事物和內部產生的事物的頻次估計。研究結果表明,被試想像一個事件越多,則對其判斷十幾件實際發生頻次的影響越大。在該實驗中,被試估計事件發生頻次時,混淆了想像的事件和實際發生的時間,無法準確檢驗現實事件;用Johnson和Raye(1981)的話話來解釋,就是現實檢測的失敗。
Johnson和Raye(1981)認為,人們根據編碼信息的類型和檢測時所用的判定規則來區分記憶中的內部事物和外部事物。外部事物的編碼表征特別豐富,如知覺信息(感覺特徵和屬性)和背景信息(諸如發生的時間和地點)。而內部產生時間的編碼則應當包含許多有關用於編碼此事件的認知操作的信息。人們決定事件是否“確實發生”的時候,就會對信息的這些差別進行判斷。在有些情況下,比如,一個事件被想像得栩栩如生,有時間、地點以及各種各樣的感受,個體就會產生混淆,認為它實際發生過。
Johnson(1983,1995)將判斷過程分為兩大類型:被試在進行判斷時,或者採用相對較快的、非精細的啟發加工,或者採用較慢的、更精細的系統加工。啟發加工快捷而不清晰,通常用於快速判斷。當人們想到某件事情(或者說從內部產生某件事情),它就會使人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人們進行快速判斷,會得出錯誤結論,認為它確實發生過;而系統的判斷過程會把其他特徵也加以考慮,然後斷定事情是否發生過,因此不大可能出現錯誤。
Johnson的理論現已經被擴展為廣義的信源檢測理論,並且得到了許多研究結果的支持(Johnson, Hashtroudi和Lindsay, 1993)。廣義的信源檢測理論認為,信息可以有很多種來源:不同通道(聽覺、視覺、語言以及圖畫等)、產生時間、產生地點等等,而不僅僅是來源於外部和內部。這個理論的主要依據,就是被試對信源的混淆,會導致有趣的記憶錯覺。近幾年來,信源檢測理論在記憶錯覺研究領域中越來越重要,越來越多的研究者採用信源檢測理論解釋記憶中的一些現象,如事後誤導信息的影響可以看做是信源檢測的失敗。
Hyman和Pentland(1996)的研究結果也可以用信源檢測理論來解釋。Hyman和Pentland(1996)在實驗中要求被試想像他們童年的事情,這些事情有可能發生過,有可能沒有發生過。結果表明,對事情的現象,有時會使被試相信事情確實發生過。儘管這件事情的發生機率幾乎為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