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宜飄色

信宜飄色

信宜飄色是廣東省信宜市的傳統民俗文化活動。每逢元宵佳節或重大喜慶活動,在廣東茂名信宜市鎮隆鎮大街小巷,都會舉行飄色巡遊,吸引了四鄰八鄉村民前來觀看,就連旅居海外鄉親也回鄉一睹為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信宜飄色
  • 地點:廣東省信宜市
  • 意義:傳統民俗文化活動
  • 形式:文化傳播 
傳說,十八飄色,

傳說

信宜飄色
信宜飄色緣於何時已無從考究,但當地藝人有這樣一種說法:太平天國起義失敗後,在粵西一帶,當時由於禁演粵劇,粵劇藝人就想出了將粵劇某個片斷製成造型,在元宵節時由人抬著巡遊歡慶,並漸漸地流傳下來。從歷史源頭說,飄色也是農民祈求神靈鎮邪去病保平安,企盼豐年的原始祭神求福活動。飄色造型的題材多取自於歷史典故和傳說中的故事以及人物,多表現農民的揚善懲惡、安居樂業、傳頌英雄、鞭撻惡人的樸素願望.可是,由於社會變遷,到上世紀七十年代,不少當地年青人已不知飄色為何物,這一珍貴的民俗文化遺產面臨著失傳。八十年代初信宜飄色得以拯救恢復.
信宜飄色藝術它原取材於神話故事和古典傳統戲劇的某些代表性情節場景,如“唐僧取經”、“桃園結義”、“貂蟬拜月”等,後來逐步滲入舞蹈、雜技造型,凌空漂浮,如“嫦娥奔月”、“哪吒鬧海”、“大鬧天宮”等,使內容和形式日益豐富多彩。飄色造型逼真,撲朔迷離,讓觀眾嘆為觀止,深受民眾喜愛。每年春節至元宵前後或喜慶節日,在粵西一帶巡迴表演,長盛不衰。

十八飄色

二00五年,信宜飄色,以《普天同慶》、《幡桃仙景》、《鳳凰展翅》三板飄色參加廣東省首屆飄色大賽,獲一等獎。
2006年,為了參加在廣州舉辦的中國首屆民間飄色(抬閣)藝術展演,信宜飄色打破飄色的製作傳統,創作出長寬至七米、高六米,凌空飛出十八人的大型飄色《歡樂神州》。信宜獨有的十八人大型高難度飄色,以其飄體龐大、氣勢磅礴和栩栩如生讓人嘆為觀止,信宜十八飄甫一在廣州亮相,就以其恢宏大氣、技藝高超而獲得滿堂喝彩,在來自全國十六個省二十八支飄色隊伍中脫穎而出,勇奪此次展演的最高獎“中國民間藝術山花獎”。在場的權威民間藝術專家一致認為,十八飄代表著中華民族文化的精華,堪稱中國民俗一絕。 廣東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日前公布,信宜飄色榜上有名。 2008年,在廣州沙灣舉辦的中國第二屆民間飄色藝術展演中,信宜飄色《大展宏圖》,以一根色梗凌空飄出20多個形態各異、惟妙惟肖的“色仔”,色梗能作三百六十度旋轉等高難度技巧,再奪金獎。
看信宜飄色最大的亮點就是“色仔”、“色女”,他們裝扮和演示的水平、精神狀態直接影響到整個活動的水平,因此,每次不管是受邀出外巡遊還是在鄉村巡遊,“色仔”、“色女”都精挑細選,並不是誰想當就能當。“色仔”、“色女”就是百里挑一的,年齡在7至9歲,容貌俊俏,精靈乖巧,還需有一定的表演天份。
飄色的核心是色梗的製作,色梗是支撐“色仔”、“色女”的支架,一般用鋼枝製成,巧妙利用力學原理,做到“色台”重心力的平衡,以免翻台.並巧妙地安排好“色仔”、“色女”的藝術結構造形分布.
"飄色"是一種融戲劇、魔術、雜技、音樂、舞蹈於一體古老的傳統藝術,在不同地區有飄色、抬閣、彩擎、高抬、彩架、扎故事等各種名稱。表演者站在被稱為"色櫃"的小舞台上,以巡遊的形式表現民間傳說或神話故事的片段,其神奇之處就在於,演員們通過經過精心偽裝的鋼枝凌空而立,看不見的色梗支撐,利用巧妙的力學原理,營造出"飄"的效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