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改變中國

信仰改變中國

由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出版,北京時代華語圖書股份有限公司總發行,2015年11月第一版出版。

該書揭示了通過思想建黨塑造中國精神、增強中國力量的重大現實意義,為黨員幹部從思想上入黨提供了一部鮮活教材。

基本介紹

  • 書名:信仰改變中國:以思想建黨塑造民族精神
  • 作者:徐貴相
  • 類別:黨建/時政
  • 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 出版時間:2015年11月
  • 定價:48 元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
  • ISBN:978-7-5502-6142-6
  • 總發行:北京時代華語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內容簡介,出版背景,編輯推薦,社會意義,書摘,出版發行,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本探析思想建黨的通俗讀物,通過回顧總結中國共產黨思想建黨的歷史進程、經驗教訓、現實任務、主要路徑,探討如何通過思想建黨純潔黨的隊伍、塑造中國精神、增強中國力量,促進黨員、幹部自覺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始終不渝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而奮鬥,讓廣大黨員、幹部受警醒、明底線、知敬畏,主動在思想上劃出紅線、在行為上明確界限,真正敬法畏紀、遵規守矩,凝聚起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磅礴力量。

出版背景

處在當下這個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的時代,信仰是一個不可迴避的大問題。透析我們的時代與社會,傳統與現代、進步與落後、文明與愚昧,不斷交織、碰撞、磨合、鬥爭。一邊是好乾部、好黨員、最美人物支撐起天際線,一邊是金錢至上、功利主義、奢靡享樂等不良價值觀無情沖刷著社會底座,多棱折射、良莠雜陳的社會心靈圖譜,正是我們所面對的現實。
一些幹部雖身居高位卻心中無敬畏、行為無底線,對民生疾苦視而不見。有的黨員不問蒼生問鬼神,“大師神術”“風水占卜”讓他們迷失方位。“過期肉”“老賴”等市場失信問題,明星涉毒、情感混亂之類的價值危機,敲打著社會的神經,也丈量著我們社會與現代文明的距離。
“沒有信仰,就沒有名副其實的品行和生命。”一個人沒有信仰,會成為失去方向感的陀螺;一個國家沒有信仰,與一盤散沙無異。今天的中國,信仰的意義不是降低了,而是更高了,堅守信仰的難度不是減弱了,而是增強了。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夯實信仰的支撐、增厚信仰的土壤、激發信仰的力量。

編輯推薦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對黨員、幹部來說,思想上的滑坡是最嚴重的病變,思想上松一寸,行動上就會散一尺。中國共產黨從籌建之初就十分注重思想建黨,靈活而不是生搬硬套地把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相結合,通過古田會議遵義會議延安整風、“三講”教育、保先教育、民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等,不斷克服黨內各種非無產階級思想,不斷給遭受污染的黨的肌體“洗洗澡、治治病”,逐步形成了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成功實現了中國共產黨指導思想上的與時俱進。
在世情國情黨情發生深刻變化的當下,全面從嚴治黨從何處著手,如何通過思想建黨純潔黨的隊伍塑造中國精神,如何通過塑造中國精神樹立起全民族的共同信仰,如何實現傳統文化與現實社會的有效對接尋求反映全國人民共同價值觀的“最大公約數”......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歷史性課題。

社會意義

新形勢下,我們黨面臨的“四個考驗”、“四種危險”更加凸顯,少數黨員幹部人治觀念、特權思想、“四風”問題還比較嚴重。所以,在黨的民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總結大會上指出:要堅持思想建黨和制度治黨緊密結合。
閱讀對象:黨員幹部

書摘

《落日輝煌,中國清王朝的思想悲歌》
在古代很長一個時期內,中國曾經是世界上最富強的國家。經過秦漢以來兩千多年的發展,至清朝康乾時期,中國的經濟取得了有史以來的最高成就,農業、手工業、貿易、城市發展等,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單就農業來看,據統計,康熙24年(1685年)全國共有耕地6億畝,到乾隆去世那年(1799年),全國耕地約為10.5億畝,糧食產量則迅速增至2040億斤。當時國家空前富足,據記載,1736年,國庫存銀達到了三千餘萬兩,相當於全世界1/4的財富集中在中國,製造業占全世界的70%。法國著名經濟學家麥迪遜在《世界經濟千年史》中分析,中國直到19世紀中葉還是全世界最大的經濟體,而且在之前的17、18世紀將近兩千年時間裡,中國也一直是全世界最大最強的經濟體。
然而在康乾盛世的同時,西方一些大國迅速崛起,先後趕上並很快超過中國。此時的中國仍然沉浸在“中央大國”的虛幻之中,不知道世界已是滄海桑田,依然沉浸在腐朽的王朝制度之中,實行閉關鎖國、排斥一切的政策。在這種制度下,人們思想僵化,社會活力不足、創新動力缺乏、制度演化緩慢。比如,與西歐國家不遺餘力地保護工商業發展的做法相反,清王朝對工商業控制、壓抑、打擊,把工商業視為“末業”,認為興商既不合祖宗成法,也對國家無利。他們輕視和蔑視科技,把科技知識視為“形而下”,把發明創造稱為“奇技淫巧”;更為可悲的是,中國在對外關係上採取了逆時代大潮的封閉國策。乾隆皇帝在1794年說:“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這種傲慢自大、抱殘守缺的態度,使中國人根本沒有好奇心去探尋世界即將發生的“三千年未有之變局”。
盲目自大的結果,就是導致中國的長期落後,使中國這一文明古國被西方國家遠遠地拋在後面。有人說,“當中國使用鐵犁的時候,歐洲還在使用木犁;但是當歐洲使用鋼犁的時候,中國還是在使用鐵犁”,形象反映了這一歷史變革帶來的東西方的巨大差距。保守的思想觀念、落後的經濟模式、落後的軍事、科技手段,落後的政治體制根本無法抵抗強敵兇狠的攻擊,在西方的制度體系碰撞下,顯示出了整體性制度弊病,一旦交手就被擊得粉碎,陷入落後挨打的悲慘境地。
1840年以後,隨著“康乾盛世”的落日餘暉漸漸淡去,我們這個“泱泱大國”開始滑入災難深重的漫漫長夜。在西方列強堅船利炮的攻擊下,腐朽的清王朝割地賠款,喪權辱國,中華民族一步一步走向亡國滅種的深淵。西方帝國主義的入侵以及殘酷掠奪,嚴重削弱了中國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使中國陷入了災難沉重的深淵。據不完全統計,自鴉片戰爭開始到國民黨政府垮台,外國政府、企業、壟斷集團等與中國簽訂的大小條約、章程有1100多個,通過暴力的非暴力的、非法的與“合法”的手段,從中國掠去的白銀總數達1000億兩。通過這些大小章約,帝國主義列強全面控制了中國的海關、金融、鐵路、航運、郵電、鋼鐵、採礦等主要經濟命脈,給中國經濟帶來沉重打擊。庚子賠款是對中國人民最大的一次勒索,相當於清政府4年以上的財政收入,標誌著清政府的財政經濟陷入全面崩潰。正如列寧分析說,資本輸出的剝削程度是“從一頭牛身上刮下兩張皮來”。帝國主義列強明目張胆的掠奪,使中國在經濟上也喪失了獨立性,中國被納入世界經濟體系,成了西方大國的附庸。
關於這一段歷史,馬克思曾指出:“一個人口幾乎占人類三分之一的大帝國,不顧時勢,安於現狀,人為地隔絕於世界並因此竭力以天朝盡善盡美的幻想自欺。這樣一個帝國注定要在一場殊死的決鬥中被打垮;在這場決鬥中,陳腐世界的代表是激於道義,而最現代的社會的代表卻是為了獲得賤買貴賣的特權——這真是任何詩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種奇異的對聯式悲歌。”鄧小平也曾指出:“如果從明朝中葉算起,到鴉片戰爭,有三百多年的閉關自守,如果從康熙算起,也有近二百年。長期閉關自守,把中國搞得貧窮落後,愚昧無知。”

出版發行

北京時代華語圖書股份有限公司負責總發行,現已在京東、噹噹、亞馬遜、豆瓣等網上書店上架。《北京日報》《前線理論圈》等媒體為此書有做推薦閱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