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區社區

保護區社區位於青海省青海湖區自然保護區邊界內或周邊,總人口為8.56萬人,屬多民族居住區域,有藏族、漢族、蒙古族、回族、土族、撒拉族、滿族等12個民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保護區社區
  • 位於:青海省青海湖區自然保護區邊界
  • 總人口:8.56萬人
  • 性質:多民族居住區域
  • 行政級別:社區
基本概況,飲食習俗,環境整治,社區工作,社區風氣,

基本概況

少數民族人口占70%,其中藏族人數最多,約占人口總數的68.61%,是湖區的主要民族。其生存和發展與自然保護區密切相關的自然村落。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處青海省海西、海北、海南三個藏族自治州的轄地內,其獨特的自然環境與社會背景決定了青海湖保護區開展社區工作的特殊性。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行政區劃上涉及三州四縣,湖區南面屬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的共和縣,湖北面和東面屬海北藏族自治州的海晏縣和剛察縣,湖區西面屬海西藏族自治州的天峻縣。
青海湖岸邊有遼闊的天然草場,自古以來就是遊牧民族的聚居區。牧業成為湖區的主體經濟,有近7萬人為牧業戶。同時,湖區還有湖東種羊場、江西溝羊場、鐵卜加草原站、三角城種羊場等幾家以畜牧業生產為主體的國營畜牧場。此外,青海湖水源充足,雨量充沛,也適合農業的發展,但只有約6000人為農業戶。環湖地區的工業起步比較晚,雖然發展較快,但還處於粗淺的資源開採階段。雖然近年旅遊業,特別是生態旅遊迅速發展,但總的來說,環湖社區經濟基礎薄弱, 產業較為單一,農牧民對自然資源的依賴性還較高,生產技術和手段較為落後。
藏族人口在環湖地區占有很大的比例,而在青海湖區居住的藏族和蒙古族,信仰藏傳佛教,所以說青海湖可以稱之為藏文化區,不僅具有藏文化區的共同特點,擁有藏文化區共有的民族風情、文化淵源,同時還具有自己獨特的水文化特點,包括祭海、轉湖等歷史悠久的文化習俗,以及崑崙文化、西王母文化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青海湖地區的文化發展,構成了青海湖獨有的文化氛圍。而居住在青海湖區的回族,信仰伊斯蘭教,在剛察縣、海晏縣各有一座清真寺,共和縣清真寺較多,較著名的是恰卜恰清真寺。而道教和漢語系佛教在青海湖區非常稀少,也沒有寺院。

飲食習俗

建國前後,民眾以高粱、大豆、穀子為主食,1978年以前,以玉米餅、地瓜乾麵窩窩為主。改革開放以後,白面膜成為人們的主食。一日三餐還有肉,生活條件大大改善。各種青菜一年四季不斷,迎來送往還離不開酒。人們生活講究營養,魚、肉、蛋、奶消費日益增加。煙、酒、糖、茶家家必備。每逢婚嫁喜慶,宴席講究色、香、味、營養價值。宴席檔次逐年升級,每席上菜有10個、12個、16個、24個不等。

環境整治

保護區社區為了進一步加強城鄉環境整治,制定了社區環境整潔行動方案,居委會經常組織社區義工開展環境衛生大清理活動。廣大義工走上街頭,走進小巷,手拿掃帚、鐵鍬、木夾清除病媒生物孳生地——垃圾站、白色污染和垃圾堆物,清理綠地花壇、衛生死角、無主垃圾和長期積存垃圾。為改善社區環境無私奉獻著。社區義工用他們的實際行動,換來城區整潔。社區還將根據行動方案利用宣傳欄、展板及懸掛橫幅等方式組織開展一系列的活動,扎紮實實為居民做實事,為社區的環境建設的做出貢獻。

社區工作

保護區社區堅持每月一次社區工作者政治、業務學習。成立了社區志願者隊伍,有義務巡邏隊、義務護綠隊、義務宣傳隊等,社區黨員參與社區活動率超過85%。 社區有文化團體,下轄3支社區文體骨幹隊伍,包括腰鼓隊、興趣愛好小組、高蹺獅子隊等,豐富民眾的業餘文化生活。社區通過開展多種形式,多層次的民眾性文化活動,凝聚社區民心,引導社區民眾追求高尚道德和文明行為社區本著“管理並舉,重在服務”的原則,社區積極拓展服務功能,現有55平方米左右的社區服務站,開設便民利民的腳踏車維修、家政服務、家電修理、美發、補鞋等為民服務攤點10個。全年開展志願者大型活動4次,如學雷鋒為民服務活動、黨員為民服務活動、助殘日為民服務活動等等。特別重視對社區孤寡老人殘疾人優撫對象特困戶和確有困難的統戰對象的服務,經常走訪他們,盡一切所能為其解決實際困難.每逢重大節日,社區對優撫、特困對象或高齡老人進行上門慰問,全年慰問活動已達2次以上,慰問人數100多人。我們還積極發動全社區居民奉獻愛心,互幫互助,在社區內進行結對幫困,幫撫率達100%,通過一系列的優撫幫困活動,讓每一位居民感受到社區大家庭的溫暖。將服務型社區貫穿於其他各項工作中,使社區居民有口皆碑,充分體現新時代、新形勢下的社區水平,真正實現社區是我家,建設靠大家。

社區風氣

保護區社區內治安狀況較好,民風樸實,鄰裡間和睦相處,絕大多數居民愛國守法,熱心公益,如冬季鏟冰掃雪,能自願參加。鄰裡間發生緊急事件(生病等)能熱心相助。居委會一直注重對提高居民素質進行宣傳教育工作,尤其是注意心理健康的宣傳教育,引導居民正確認識、理解下崗失業, 從黨和政府對困難群體的關心、照顧和幫助方面去體會社會主義國家的優越,再反思個人應如何愛國,如何替國家排憂解難,樹立新的就業觀念,積極再就業。願望是使居民民眾與政府和諧,大家同心協力,建設好社區、首都、國家。教育、啟發居民在享有自己權利的同時,還要進公民應盡的義務。通過潛移默化的影響,逐步提高居民民眾的全面素質是一項任重道遠的工作,但這是搞好社區各項工作的基礎,一定實實在在堅持下去。 2006年5月10日貼出玉河改造公告,於1個月內完成拆遷工作.涉及社區705戶居民。已於2006年6月底玉河拆遷搬走。 2006年9月雨兒胡同3、5、7號開始微循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