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象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廣東象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廣東象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惠州市北部,博羅縣境內,距惠州市區18千米,坐標位置為東經114°19′21″—114°27′06″,北緯23°13′05″—23°19′43″。總面積為10696.9公頃,其中核心區面積為3635.6公頃,占總面積34%,森林覆蓋率94.4%;緩衝區面積為3996.6公頃,實驗區面積為3064.7公頃。

廣東象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屬森林生態類型的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為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和野生動植物,有維管植物1647種,有陸生脊椎野生動物305種,隸屬4綱23目75科。

1998年12月,由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象頭山省級自然保護區。2002年7月2日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廣東象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地理位置:廣東省惠州市北部,博羅縣境內
  • 氣候: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
  • 級別:國家級
  • 區域面積:10696.9公頃
  • 類型:森林生態
  • 保護對象:南亞熱帶季風常綠闊葉林生態系統 
  • 管理單位:廣東象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
  • 批准時間:2002年7月2日
地理環境,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水文,土壤,氣候,區域範圍,保護目標,植物,動物,管理措施,保護舉措,科研監測,開發建設,交通信息,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廣東象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廣東省惠州市博羅縣境內,距惠州市中心城區18千米,距廣惠高速公路4千米。坐標位置為東經114°19′21″—114°27′06″,北緯23°13′05″—23°19′43″。地處北回歸線南側,北緣接近北回歸線。東西長60千米,南北寬35千米。
廣東象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地形地貌

廣東象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廣東蓮花山系邊緣,屬喜馬拉雅運動影響區,主要為低山丘陵地貌。其中大部分為海拔400—800米的山地及深切峽谷,僅在邊緣地帶有海拔400米以下的丘陵。本區雖然為低山丘陵,但由於屬新構造運動上升區,山勢陡峻,溝谷深切,地勢險要,地形比降極大,與周圍的低山平原地貌形成極大的反差。從最高點蟹眼頂到東部相鄰的泰美老圩最低點,相對高差1000米以上,地形比降達9.2%。
廣東象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海拔980米以上山峰共有5座,主峰蟹眼頂為東西走向,岩體為花崗岩,最高峰海拔1024.2米。第二高峰雲頂峰,海拔1023米。亞公髻位於象頭山南部,海拔1091.1米,貓眉頂海拔985.8米,亞婆髻最高峰981.9米。
廣東象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早古生代為準地槽沉降帶,形成了一套岩性複雜的泥、砂質淺海相沉積。早古生代末期強烈的加里東運動,使本區褶皺成山,並伴隨花崗閃長岩、花崗岩侵入,經以後多次構造運動強烈變質形成片麻石英岩、片岩、花崗閃長片麻岩、花崗片麻岩。晚古生代,本區基本呈隆起狀態。中古生代侏羅紀末期至白堊紀在燕山運動影響下發生大規模的花崗岩入侵。新生代以來,在喜馬拉雅運動影響下,地面抬升,由於強烈的侵蝕與剝蝕,大面積花崗岩裸露地表。由於新構造運動的間歇性上升,逐漸形成了現在這種多級剝夷面,主要可分為300—400米、500—600米、800—1000米三級。從整體來看,該區為山原形山地。

水文

廣東象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表水文屬東江流域。地表水以河流、水庫、山塘等形式分布,流向東或東南方向。河網密度為1.3—2.1千米。河流流量變化與季節變化相關,4—9月為豐水期,10—3月為枯水期。區內有大小溪流40多條,大小水庫10座。

土壤

廣東象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成土母質有各種花崗岩風化物和片麻岩與片岩風化物兩類。花崗岩中石英含量較高,顆粒粗大,抗風化能力強,大都以沙粒保存在風化物中。而長石及雲母大部分發生強烈的化學風化變成粘粒,形成花崗岩風化物,質地疏鬆,通透性好,含鉀豐富,各種片麻岩及片岩有較好的養分供應能力和生產力。
根據成土條件、成土過程和發生特性,保護區劃分為赤紅壤、紅壤、黃壤3個土類。保護區土壤垂直分布順序是:黃化赤紅壤→赤紅壤(<300米)→山地黃紅壤(300—600米)→山地黃壤(600—1000米)→山地灌叢草甸土(>1000米)。
黃壤土類:分布在保護區海拔600—1000米的山地,成土母質為燕山期花崗岩風化物及各種片麻岩與片岩風化物。土壤酸性強,表土層有機質含量在15.0克/千克以上,含氮量為1.20-1.70克/千克,含鉀量為27.0-45.0克/千克。黃壤土類只有山地黃壤一個亞類,下分山地花崗岩黃壤和山地片麻岩黃壤兩個土屬。保護區主要為山地花崗岩黃壤,山地片麻岩黃壤分布在北部及西北部的局部地段。
紅壤土類:分布在保護區海拔300—600米的低山丘陵地帶,成土母質主要為花崗岩風化物和各種片麻岩與片岩風化物。紅壤土類只有山地黃紅壤一個亞類,分山地花崗岩黃紅壤和山地片麻岩黃紅壤兩個土屬。
赤紅壤土類:分布在保護區海拔300米以下的低丘地帶,是在南亞熱帶生物氣候條件下形成的地帶性土壤。海拔100米以上的丘陵山地大多數土壤黃化現象明顯,分為赤紅壤和黃化赤紅壤二個亞類。其赤紅壤亞類分花崗岩赤紅壤和片麻岩赤紅壤兩個土屬,黃化赤紅壤亞類分花崗岩黃化赤紅壤和片麻岩黃化赤紅壤兩個土屬。

氣候

廣東象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屬典型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光照充足、熱量豐富、降水充沛、空氣濕潤,分乾濕兩季,乾季短、濕季長,植物生長期長、無霜期長,風向隨季節改變,氣候垂直變化差異大。區內年平均氣溫16.0—21.7℃;1月或2月最冷,月平均氣溫7.2—13.3℃;8月最熱,月平均氣溫22.5—27.2℃;極端最低氣溫-6.6℃(濟公田,1985年12月11日);極端最高氣溫35.1℃(小金河水電管理局,1985年6月22日)。區內年積溫大,年0℃以上的積溫為6136—7368.8℃,年有效積溫為4127.7—5543.8℃。用侯平均氣溫法劃分季節,山下以三堆池,山上以范家田為例,其春、夏、秋、冬分別為63、174、52、76和79、68、106、112天。區內年平均無霜期為350天。
廣東象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平均年降水量2318.5毫米,年際變化大,最多的年份3516毫米,最少的年份1012毫米;降水季節分布不均,冬季(12、1、2月)降水量占全年的9%,春季(3、4、5月),占29%,夏季(6、7、8月)占50%,秋季(9、10、11月)占12%。年降水日數101—144天,1月和12月降水日數最少2.0—8.8天,4—8月最多,多達20天以上。最大降水強度430.0毫米/天。4—6月多鋒面雨,7—9月多颱風雨。相對變率在13.2%—18.2%之間;年降水量1601—2000毫米的保證率為94%。
廣東象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年平均空氣相對濕度80%。以東風和東南風居多,平均風速1.6—2.4米/秒,最大風速34米/秒。颱風頻繁,年平均出現11—20次,雷暴雨日數85—90天。

區域範圍

廣東象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東面和東南面與博羅縣的泰美鎮羅陽街道接壤;西面和西南面分別與惠州市白芒林場、湯泉林場毗鄰;北面從東至西,依次與博羅縣泰美鎮、惠州市象頭山林場、博羅縣柏塘鎮交界。
廣東象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為10696.9公頃,其中核心區面積為3635.6公頃,占總面積34%,森林覆蓋率94.4%;緩衝區面積為3996.6公頃,實驗區面積為3064.7公頃。

保護目標

植物

廣東象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有維管植物(未調查苔蘚植物)1647種(包括該地長期引種,生長良好的92個栽培種)。其中蕨類植物36科63屬113種;裸子植物9科11屬14種(天然分布為5科5屬7種);被子植物172科696屬1520種(天然分布161科607屬1432種)。
廣東象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珍稀瀕危物種繁多,如格木、半楓荷、黑桫欏等10種被列入1999年公布《國家重點保護植物名錄》(第一批)。另有觀光木、毛茶等11種列入《《中國珍稀瀕危保護植物名錄(第一冊)》。兩檔案所規定保護種,除去重複種,該地共有保護植物16種:包括穗花杉、格木、華南栲、半楓荷、白木香、粘木、巴戟天、長葉竹柏、觀光木、白桂木、毛茶、黑桫欏、金毛狗、蘇鐵蕨、樟、紅椿。據不完全統計,保護區內共有45種蘭科植物。
廣東象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也是華南地區特有物種的集中分布區,約有360餘種華南地區的特有植物,如廣東潤楠、廣州追果藤、廣東刺冬、兩廣梭羅樹、小果石筆木、紅花荷、半楓荷、華南栲、華南青皮木、光葉紅豆、廣東烏飯樹、廣東山龍眼、毛茶等。

動物

廣東象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共有陸生脊椎野生動物305種,隸屬4綱23目75科,野生動植物物種多樣性豐富;305種野生動物種類中,東洋界種類、古北界種類和廣布種物種數分別為224種、45種和36種,分別占了73.44%、14.75%和11.80%;保護區內共有34種國家重點保護動物,占305種野生動物的11.15%,占廣東省國家重點保護物種115種的29.57%,其中國家Ⅰ級保護動物有雲豹和蟒蛇,Ⅱ級保護動物有虎紋蛙、三線閉殼龜、鳶、雀鷹、蒼鷹、赤腹鷹、風頭鷹、褐耳鷹、松雀鷹、鳳頭鵑隼、普通鵟、紅隼、燕隼、游隼、白鷳、綠皇鳩、褐翅鴉鵑、小鴉鵑、草鴞、栗鴞、斑頭鵂鶹、領鵂鶹、鷹鴞、紅角鴞、領角鴞、雕鴞、穿山甲、青鼬、小靈貓、大靈貓、水獺和蘇門羚等32種。珍稀動物種類較多,區內共有210種野生動物屬“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另有魚類72種。

管理措施

保護舉措

制定《廣東象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工作制度》、《象頭山保護區護林員管理辦法》等六個制度。
廣東象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甲子前、良田和天堂山樹立了有關保護區法規和規定的宣傳欄共9個,在保護區主要路段、重點保護區域樹立永久宣傳牌25塊,懸掛橫幅10條,開展《野生動物保護法》《自然保護區管理條例》等法規的普法宣傳教育。
廣東象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按照《封山育林技術規程》要求,完成封山育林工程、新規劃生物防火林帶工程的施工及質量監督等工作,完成了獨壩水庫處5.3公頃林地的補植套種工作;按照市森林防火指揮部的計畫任務,完成規劃的生物防火林帶撫育施肥和每年新規劃生物防火林帶建設工程的監督管理工作。到2015年12月,完成營造生物防火林帶60餘千米,70餘公頃;撫育林帶20.8千米,面積24.96公頃,全林帶平均苗高為92.75厘米,保存率為92.75%。
廣東象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有撲火隊,共14人,分為2組,配備了有電台的防火指揮車、防火運兵車、油鋸、風力滅火機、對講機、砍刀、鐮刀、2號撲火設備、高壓水泵、車載電台等設備,每人配備了對講機、阻燃服、背包、逃生包等器材。同時還編制了撲火隊培訓教材及撲火應急預案,並組織隊員定期演練器材使用,撲火流程。
對保護區內及周邊的松材線蟲病、微甘菊的發生面積進行進了初步調查和防治,其中松材線蟲病發生面積共2008畝,拔除死樹935株,除治薇甘菊10.6畝。
對保護區內及周邊亂捕濫獵、非法獵捕等破壞野生動物資源及其生境的行為進行重點打擊,通過重點盯防和加強對護林員的巡邏監管,對小金河、良田河流域亂捕濫獵的行為進行了重點打擊,有效遏制了20起破壞野生動物資源及其生境的行為,沒收工具包和搜繳獵夾一批。

科研監測

廣東象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作為野生生物的避難所,自2006年開始對野生動植物物種進行長期定位監測。截至2015年12月,已建立了4條動物監測樣線和4個植物觀測樣地,通過定期監測調查現已製作植物標本1000餘份,鑑定植物330餘種,新記錄到22種植物,如單葉厚唇蘭穗花杉脈葉木藍等植物。記錄到兩棲動物19種,其中新記錄4種(福建大頭蛙、小角蟾、中國雨蛙及小弧斑姬蛙)。記錄爬行動物8種,鳥類80餘種,其中新發現16種(金頭縫葉鶯白喉短翅鶇斑尾鵑鳩白腰草鷸金眶鴴等)。採集昆蟲標本170餘個。
廣東象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動植物資源調查結果的基礎上,對各類資源根據儲量、科研地位評級分類,根據不同級別採取不同保護措施。對於分布量稀少的物種保護區專門設立樣地觀測,並嘗試人工培育種群,解決瀕危現狀。如對吊皮椎、博羅紅豆(保護區特有種)、長葉竹柏等設立固定觀測樣地的方法,定期進行觀測數據採集,觀測珍稀瀕危植物天然繁育狀況,研究物種致危因素。同時採用播種等方法,研究種苗培育技術。而對於分布量較豐富的物種,保護區挑選具有較高觀賞及經濟價值的品種,在不破壞現有資源的情況下,開展人工繁育技術研究,如紅花荷紅楠嶺南槭白鷳平胸龜等。
廣東象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開發建設

山地景觀
象頭山區域地質組成為麻石英岩、花崗岩、長片麻岩、花崗片麻岩,新生代以來在喜瑪拉雅運動及新構造運動影響下,以丘陵和山地兩種地貌為主,山間河谷深切,山勢陡峭,地勢險要。由於地面持續抬升,大面積花崗岩岩體裸露地表從而形成的山體。如主峰蟹眼頂海拔1024米;風雲頂;亞婆髻;雄鷹石等。
水域景觀
象頭山保護區內溪流密布,從深山流出的溪水彎曲婉轉,瀑布從懸崖峭壁飛泄而下,雄渾壯麗,尤其是小金河和良田河兩條河流,有人工建築的高山水庫點綴在群山之中。
植物景觀
象頭山山高林密,氣候濕潤,孕育了多達1600餘種的植物,有57種國家重點保護植物(包括蘭科植物)和豐富的華南地區特有植物,以及典型的南亞熱帶常綠季雨林,是中國南亞熱帶地區難得的植物寶庫。四季都有不同的景觀。
人文景觀
象頭山因為山高林密,人跡罕至,人文景觀資源相對缺乏。有東江縱隊戰鬥的足跡,有七級電站,以及惠州抽水蓄能電站。
惠州抽水蓄能電站惠州抽水蓄能電站

交通信息

  1. 自駕走國道324到小金口鎮轉入金龍大道左手方向即到廣東象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2. 從深圳可走深惠高速到惠州往北到小金口鎮,進入金龍大道不久即到廣東象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