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內蒙古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內蒙古青山自然保護區位於內蒙古興安盟科爾沁右翼前旗西南部,地處大興安嶺中段東坡,處於森林與草原交錯帶上,屬於典型的生態脆弱區。區內自然生態系統結構完善,具有重要的生態調節功能,對改善區域生態環境、維持生態平衡、保障大興安嶺中段地區生態安全和經濟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該自然保護區是科爾沁右翼前旗人民政府於1997年批准建立的旗(縣)級自然保護區,後經自治區政府批准,於2003年晉升為自治區(省)級自然保護區,並於2013年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為26989 hm2。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內蒙古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地理位置:內蒙古興安盟科爾沁右翼前旗西南部
  • 氣候: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 級別:國家級
  • 區域面積:26989公頃
  • 類型:森林草原生態系統
  • 保護對象:森林草原生態系統
  • 管理單位:內蒙古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
  • 批准時間:2013年12月25
  • 批准文號:國辦發[2013]111號
簡介,歷史沿革,地理環境,地質地貌,氣候,土壤,水文,區域範圍,行政區域,自然資源,植被,生物資源,動物資源,功能區域,核心區,緩衝區,實驗區,人口與民族,生態保護價值,自然性,典型性,脆弱性,多樣性,稀有性,交通信息,

簡介

內蒙古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興安盟科爾沁右翼前旗南部青山林場境內,大興安嶺中段東坡,正處於我國大興安嶺—呂梁山—青藏高原東緣這一條森林與草原分布的分界線上,嫩江二級支流歸流河的下游。自然保護區南接突泉縣,西鄰阿里德爾鎮,東北沿線與俄體鎮、古蹟鄉、哈拉黑鎮毗連。
自然保護區是集生物多樣性保護、科研監測、教學實習、宣傳教育和可持續發展等多功能於一體的社會公益性事業單位。主要保護對象為森林草原過渡帶上以蒙古櫟林、黑樺林為代表的的典型溫帶落葉闊葉林生態系統和草原草甸生態系統及其生物多樣性。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40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有大鴇、丹頂鶴、黑鸛、金雕和白肩雕等5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有35種,如雀鷹、松雀鷹、蒼鷹、普通鵟、毛腳鵟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紫椴和野大豆,珍稀瀕危植物凹舌蘭等。內蒙古青山自然保護區應屬於“自然生態系統類別”中的“森林生態系統類型”自然保護區。

歷史沿革

內蒙古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前身是青山林場的一部分施業區,科右前旗人民政府為加強青山地區的山林管理和防火工作,於1959年12月在古蹟鄉成立了護林站;
1960年,為便於管護把護林站遷至古蹟鄉根基溝大隊付家街;
1963年,科右前旗政府將該護林站移交給哈拉黑鄉管理,同年秋,由哈拉黑鄉將其改為大青山林場;
1961年11月,旗政府把林場劃歸林業部門管理,場部遷至古蹟鄉金山大隊卞家溝;
1964年,林場擴建,又將場部搬至古蹟鄉化家窯,即場部。林場涉及白辛、俄體、哈拉黑、保門、古蹟五個鄉行政區。自建場以來,始終堅持“以封護為主,育造結合,綜合利用,多種經營”的方針管理施業區;
1996年,科右前旗環保局對青山地區通過調查論證,提出了建立青山自然保護區的計畫;
1997年科右前旗人民政府批准了建立縣級青山自然保護區,面積為75662 hm;
1997年12月正式成立青山自然保護區管理處;
2003年,經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青山自然保護區晉升為自治區(省)級自然保護區;
2011年,為了不影響周邊社區正常的生產活動和人工林經營,把探礦點以及部分農田和人工林等調出了自然保護區,青山自然保護區總面積調整為26989 hm;
2013年12月25日,經國務院審定,成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地理環境

地理坐標為東經121°11′27″~121°32′31″,北緯45°53′33″~46°9′27″,全區南北長29.6 km,東西寬28.0 km,總轄面積26989 hm。

地質地貌

內蒙古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地質構造屬於新華夏系第三隆起帶的大興安嶺隆起帶中段。地層發育以新生界、中生界特徵為主,新生界第四系地層中的並層、衝擊、洪積、風積、冰積區分布在巴拉格歹河的源頭及河道沿線。中生界侏羅繫上統寶石組中酸性火山岩、點砂岩、礫砂岩出露面積最大,也有霍林河組砂礫岩、泥岩、煤層,但面積很小。侵入岩發生於侏羅紀末之前,有閃光岩、花崗岩等。
內蒙古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屬低山地貌,西部是大興安嶺的主脈,東部與低平的松嫩平原相接,地勢由西向東呈階梯式下降的地貌特徵。保護區地形主體是大興安嶺中段東坡第一台階上的山地群,海拔多在700~1000 m,最高山峰達1200 m左右。溝谷多而寬闊,縱橫密布,最低海拔約550 m。

氣候

在中國氣候區劃中,內蒙古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屬於溫暖帶半乾旱區,氣候類型屬於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氣候特點是由東南向西北隨海拔的升高,呈現出明顯的立體氣候特徵,熱量隨海拔的提升遞減。汛雨集中,降水量年際變化率大,年降水量為380 mm~420 mm,多雨年雨量是少雨年雨量的2倍。全年盛行西北風,蒸發量是降水量的3~5倍,最高達2000 mm。
春季:冷暖空氣交替頻繁,氣旋活動增多。氣溫回升,多寒潮大風天氣,降水不多,第一場透雨偏晚,春風使蒸發加劇,十年九春旱,終霜結束較遲。
夏季:降水集中,雨季峰期形態多樣,時有伏旱發生。盛夏短促溫熱,高溫天氣日數不多,暴雨和冰雹經常給農業生產造成危害。水熱同季,是作物生長的旺季。
秋季:冷空氣勢力加強,頻頻南下,降水量雖明顯減少,但常伴雷暴、冰雹。降水變率較大,易出現秋吊或秋澇災害,氣溫急劇下降,低溫冷害及霜凍危害較重。
冬季:受蒙古冷高壓控制,冷氣團的長期滯留致使本地冬季漫長寒冷。北部多寒潮風雪,大寒期達3月余,積雪覆蓋整個隆冬歲月,致使白災時有發生。
氣象要素:年日照時數2900小時;太陽年輻射總量133.71 kcal/cm;年平均氣溫4.2℃,極端最高氣溫39.9℃,極端最低氣溫-33.9℃;≥10℃積溫2772.2℃,無霜期127天,終霜最早5月5日,最晚5月31日,初霜最早9月7日,最晚10月3日;年均降水量為409.8 mm,其中,夏季降水305 mm,占全年降水量的75%;最大風速為28 m/s,多集中在春季的4~5月份。

土壤

內蒙古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土壤可以分為5類,即:暗棕壤、黑鈣土、灰色森林土、草甸土、棕色針葉林土。其土壤類型隨地勢的變化有所不同。海拔550~1000 m的土壤為暗棕壤,700~1000 m為灰色森林土,海拔在400~600 m的河流兩岸地勢平坦的開闊地帶,廣泛分布著黑鈣土和草甸土,部分坡地與落葉松(Larix gmelinii)林下分布著少量棕色針葉林土。具體分布情況見附圖3(內蒙古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土壤分布圖)。

水文

內蒙古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嫩江三級支流、歸流河一級支流巴拉格歹河的發源地,流經古蹟水庫後注入歸流河,流域面積為217 km,徑流量為0.24億m,徑流深111.1 mm。區內泉水出露較多,雖湧水量較小,但湧水穩定常年不斷,很多泉水匯流成溪,有的潛入地下成為伏流,水位埋藏深度2~4 m。地表水、地下水水質符合飲用和農業用水標準,化學類型主要為HCO3-Ca型水,各種離子含量不大,礦化度均為350 mg/l,為低礦化度淡水,PH值在6.6~8.3之間。保護區具體水系分布情況見附圖4(內蒙古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水系分布圖)。

區域範圍

內蒙古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興安盟科爾沁右翼前旗南部青山林場境內,大興安嶺中段東坡,正處於我國大興安嶺—呂梁山—青藏高原東緣這一條森林與草原分布的分界線上,嫩江二級支流歸流河的下游。自然保護區南接突泉縣,西鄰阿里德爾鎮,東北沿線與俄體鎮、古蹟鄉、哈拉黑鎮毗連。地理坐標為東經121°11′27″~121°32′31″,北緯45°53′33″~46°9′27″,全區南北長29.6 km,東西寬28.0 km,總轄面積26989 hm。

行政區域

內蒙古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行政區域隸屬於興安盟科爾沁右翼前旗。科爾沁右翼前旗(簡稱科右前旗),位於內蒙古自治區東北部,東與吉林省白城市、鎮賚縣、興安盟扎賚特旗毗鄰,南接吉林省白城市、洮南市、興安盟突泉縣,北與興安盟阿爾山市、扎賚特旗相連,西與錫林郭勒盟東烏珠穆沁旗、蒙古人民共和國接壤。轄5個鎮、8個蘇木和11個鄉,其中1個民族鄉。

自然資源

植被

按照《中國植被》(1980)的分類系統,將青山自然保護區植物群落劃分為5個植被型組,6個植被型,26個群系。針葉林主要有樟子松林(Formation.Pinus sylvestrisvar.mongolica)、興安落葉松林(Formation.Larix gmelinii)。闊葉林有蒙古櫟林(Formation.Quercus mongolica)、山楊林(Formation.Populus davidiana)、白樺林(Formation.Betula platyphylla)、黑樺林(Formation.Betula dahurica);灌叢主要有土莊繡線菊灌叢(Spiraea pubescens)、照山白灌叢(Rhododendron micranthum)、西伯利亞杏灌叢(Prunus sibirica)和胡枝子灌叢(Lespedeza bicolor);灌草叢主要有尖葉胡枝子-大籽蒿灌草叢(Lespedeza hedysaroides-Artemisia sieversiana);草原主要有貝加爾針茅草原(Formation.Stipa baicalensis)、羊草草原(Formation.Leymus chinensis)等。草甸有野青茅草甸(Formation.Deyeuxia arundinacea)、尖嘴苔草草甸(Formation.Carex leiorhyncha)等。
其中,以蒙古櫟林和黑樺林為主,集中連片,這些森林是溫帶草原區域中溫帶亞濕潤大區的最好代表。除分布有大面積的森林植被外,區內草原草甸植被分布也很廣泛,如羊草草原、野青茅草甸等,這些草甸植被多分布於山頂平坦區域以及開闊的溝谷地帶,四周被茂密的森林環繞,其中貝加爾針茅草原、羊草草原、野青茅草甸等叢生禾草草甸草原是溫帶草原區域中溫帶亞乾旱大區植被的典型代表。在開闊的溝谷中分布著大面積的濕生植被,主要有灰脈苔草草甸、尖嘴苔草草甸等。

生物資源

自然保護區內生物物種資源豐富。區內共有高等植物625種3變種1變型,隸屬於113科366屬。區內分布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紫椴和野大豆,以及珍稀蘭科植物凹舌蘭等。其中,苔類植物11科13屬13種,蘚類植物21科49屬65種,蕨類植物8科9屬16種1變種,裸子植物栽培1科2屬2種,被子植物72科293屬529種2變種1變型。自然保護內還發現有大型真菌23科97種,其中白蘑科最多,總計24種,占全部種的25.5%;其次是多孔菌科,計14種,占全部種的14.9%;蘑菇科11種,占全部種的11.7%;鬼傘科7種,占全部種的7.4%;馬勃科、蠟傘科、光柄茹科,各4種,分別占全部種的4.3%。

動物資源

自然保護區內動物物種資源豐富,稀有物種眾多。區內共有脊椎動物5綱75科237種,哺乳類13科33種,鳥類有52科178種,兩棲類有2科5種,爬行類有3科6種,魚類5科15種。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的有40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有大鴇、丹頂鶴、黑鸛、金雕和白肩雕等5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有35種,如雀鷹(Accipiter nisus)、松雀鷹(Accipiter virgatus)、蒼鷹(Accipiter gentilis)、普通鵟(Buteo buteo)、毛腳鵟(Buteo lagopus)等。此外有國際貿易公約CITES保護動物39種,其中列入附錄1的有4種,列入附錄2的有35種。被IUCN評估為瀕危物種有丹頂鶴、鴻雁(Anser cygnoides)和豺(Cuon alpinus)等,另有10種易危鳥類。在《中國物種紅色名錄》(第二卷)中被列為極危種的有1種,瀕危種的有4種,易危種的有13種,近危種的有22種,占本區陸生動物種類的13.4%。

功能區域

轄區總面積26989公頃:核心區面積8802公頃、緩衝區面積6550公頃、實驗區面積11637公頃。
根據內蒙古青山自然保護區自身的特點和自然保護區功能區劃指導思想、區劃原則、依據,內蒙古青山自然保護區總面積確定為26989 hm,並劃分為3個功能區,即核心區、緩衝區、實驗區,具體分區情況見附圖10(內蒙古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功能區劃圖)。三個功能區的面積和範圍如下。

核心區

根據上述原則,分別將自然保護區的南片和北片分劃出兩塊核心區,總面積為8802 hm,占自然保護區總面積的32.6%,其中南片3918 hm,北片4884 hm。核心區最突出的特點就是保存著原生性森林的基本面貌,是保護森林和草甸等自然生態系統的精華所在。

緩衝區

緩衝區位於核心區的周圍,沿著核心區的外圍,平均寬度300 m~800 m劃出緩衝區,在核心區的外圍形成保護緩衝地帶。其功能一方面使核心區不受破壞性的干擾,確保森林生態系統良性循環,另一方面通過退化植被自然演替,使野生動植物生境不斷改善。

實驗區

實驗區是自然保護區除核心區和緩衝區以外的地帶,位於緩衝區和自然保護區邊界之間。在實驗區內,在國家法律法規允許範圍內和不破壞環境的原則下,可以適度開展一些科研、生產活動。

人口與民族

科右前旗人口42.23萬,有蒙、漢、滿、回和朝鮮等13個民族,其中蒙古族16.13萬人,占總人口的38.2%,其他少數民族2.22萬人。自然保護區周邊分布有古蹟鄉、哈拉黑鎮和俄體鎮等鄉鎮所轄的34個自然村,總人口9300人,是一個多民族居住的地區,主要以漢族、蒙古族、滿族、回族、朝鮮族等民族為主,其中大部分屬於農業人口,人口密度15人/km左右。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和緩衝區無常住人口,實驗區內只包含有古蹟鄉的徐家窩棚一個自然村,常住人口107人。

生態保護價值

內蒙古青山自然保護區位於大興安嶺中段東坡,處於大興安嶺—呂梁山—青藏高原東緣我國森林與草原分布的分界線。森林草原交錯區屬於典型的生態脆弱區,自然保護區內的生態系統也具有典型性和自然性,物種豐富多樣,同時也保存有一些國家重點保護物種。

自然性

內蒙古青山自然保護區位於森林草原交錯區,地處偏遠,交通不便,當地社區居民多以種田為主,全區已經完全禁牧,沒有工業、礦業的發展。自然保護區成立後,管理部門採取了大量保護措施,雖有少量人為干擾,但核心區和緩衝區保持自然狀態,在核心區和緩衝區內沒有村落和居民,只有在實驗區內有一小的自然村徐家窩棚,但居民數量不多,常住人口107人。

典型性

自然保護區內分布有大面積的蒙古櫟林和黑樺林,集中連片,見附圖7(內蒙古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植被圖)。蒙古櫟林林齡多在50年以上,蘑菇頂等局部區域分布有林齡超過100年的林分。黑樺林鬱閉度高,林相整齊,平均樹高達10 m。這些森林是溫帶草原區域中溫帶亞濕潤大區的最好代表。除分布有大面積的森林植被外,區內還分布有大面積的草原、草甸植被,如貝加爾針茅草原、羊草草原、野青茅草甸、灰脈苔草草甸等,這些草原、草甸植被多分布於山峰頂部以及開闊的溝谷地帶,四周被茂密的森林環繞。其中貝加爾針茅草原、羊草草原等叢生禾草草甸草原是溫帶草原區域中溫帶亞乾旱大區植被的典型代表。開闊的溝谷中還分布有大面積的濕生和水生群落,主要有水楊梅群落、千屈菜群落、小花花旗桿群落、尖嘴苔草群落等。

脆弱性

內蒙古青山自然保護區位於溫帶草原區域中溫帶亞濕潤和亞乾旱大區的分界線上,森林植被和草原植被交錯分布,蒙古櫟林、黑樺林等森林植被雖然分布很廣,但破壞後很難恢復,不加以嚴格保護,森林和草原將會面臨沙化的危險。

多樣性

自然保護區內生物物種資源豐富。區內共有高等植物625種3變種1變型、真菌97種、脊椎動物237種,該區野生動物物種豐富,與周邊地區相比,內蒙古青山自然保護區已經形成了野生動物的聚集區。
內蒙古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與結構複雜,類型豐富。據統計自然保護區內分布有5個植被型組,6個植被型,26個群系。其中典型的森林植被類型蒙古櫟林內物種豐富;山地草甸以禾本科、傘形科的物種為主,種類繁多;溝谷濕地草甸群落類型多樣,不同群落成斑塊狀交錯,如水楊梅群落、千屈菜群落、小花花旗桿群落和尖嘴苔草群落等。

稀有性

自然保護區內分布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紫椴和野大豆群落,以及珍稀蘭科植物凹舌蘭等。自然保護區還分布有5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和35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列入國際貿易公約CITES保護的動物39種。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1)評估為瀕危的物種有丹頂鶴、鴻雁和豺,另有10種易危鳥類。在《中國物種紅色名錄》(第二卷)中被列為瀕危的有丹頂鶴、猞猁和豺,易危的有鴻雁、白枕鶴(Grus vipio)、馬鹿(Cervus elaphus)等14種,近危的有黑斑蛙(Pelophylax nigromaculatus)、鴛鴦(Aix galericulata)、蒙古百靈(Melanocorypha mongolica)等15種,占本區陸生動物種類的13.4%。可見,無論在世界範圍,還是在我國疆域內,本區分布的野生動物都具有重要的保護價值。

交通信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