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羅·路德維希·馮·克萊斯特 Ewald von Kleist (1881-1954) 陸軍元帥。職業軍人,沒有明顯政治立場。1900年開始服役。1913年軍事學院畢業。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是騎兵。戰後在國防軍騎兵部隊任職。希特勒上台後,提升至軍長。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為盟軍所俘。1946年作為戰犯,先後移交南斯拉夫和蘇聯。被判15年徒刑,後死於蘇聯獄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保羅·路德維希·馮·克萊斯特
- 出生日期:1881
- 逝世日期:1954
- 職業:軍人
基本信息,早年經歷,二戰期間,波蘭戰役,法國戰役,巴爾幹戰役,蘇德戰役,戰功簡述,
基本信息
克萊斯特生在德國一個貴族家庭,畢業於一所德國軍事學校。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曾任陸軍中尉和近衛驃騎兵第一團上尉連長。1938年被免職,退入預備役。不久又應召入伍,1939年,指揮坦克軍,入侵波蘭、法國和南斯拉夫,以實施閃電式的突擊著稱。1941年6月任閃擊蘇聯的第一坦克集群(10月改番號為第一坦克集團軍)司令,為德軍南路主要突擊力量。率先攻打基輔,進占烏克蘭,攻取羅斯托夫。同年底在蘇軍反擊下敗退。1942年調任進攻高加索方向的A集團軍群司令。曾率部進抵高加索山麓。1943年獲元帥銜。蘇軍反攻後再次敗退。1944年春,因棄守克里米亞,敗於南布格河,並同希特勒發生分歧,被解職並退役。
後歷任:
1928年,任騎兵第二師參謀長
1931年,任駐波茨坦的步兵第九團團長
1932年,任騎兵第二師師長,晉升為少將。
1936年,任駐布雷斯勞的第八軍軍長,晉升為中將
1938年,被要求免職退役。
1940年,重新人伍,第一坦克軍軍長、A集團軍群的坦克集群司令,榮獲騎士十字勳章,並晉升為上將。
1942年9月,接替李斯特元帥為A集團軍群總司令,並晉升為元帥軍銜。
1944年3月,被希特勒解除一切職務並退役。
戰爭結束後,克萊斯特作為戰犯被判處15年監禁,1954年病逝於蘇聯弗拉基米羅夫卡監獄。
早年經歷
克萊斯特出生於被譽為劍與琴、天才與智慧、倫理道德與節儉質樸的克萊斯特家族。 克萊斯特於1881年8月8日生在德國布勞恩非爾斯的一位教授家中。他的祖先本是軍人世家,其高祖曾是普魯士國王弗里德里希二世麾下的元帥;其曾祖父、祖父也多是勇敢的軍人。他本人高中畢業後,被送往野戰炮兵第三團任見習軍官,一年後升為少尉;1906年任營副官,一年後任團副官,1910年再升為中尉,並考入軍事學院深造。1913年軍事學院畢業,次年以近衛驃騎兵第一團上尉連長的身份投入第一次世界大戰。參加的首次重要戰役是坦能堡會戰。1916年任職於第17軍司令部,1917年調任近衛騎兵師首席參謀官。同年11月,該師奉命開往西線,先後參加了蘭斯、香賓、馬斯河戰役。德意志帝國崩潰後,克萊斯特上尉加入義勇民團,以後進入國防部步兵第六指揮部,1921年7月晉升為少校,1922年起在漢諾瓦的騎兵學校任戰術教官,1926年晉升為中校,1928年任駐布雷斯勞騎兵第2師參謀長,次年任第3師參謀長並晉升上校。1931年任駐波茨坦的步兵第九團團長,次年升任騎兵第二師師長,軍銜也升為少將。希特勒上台後不久,軍銜又被提為中將。1936年,由於納粹黨政府大力擴充軍備,克萊斯特晉升騎兵將軍,擔任駐布雷斯勞的第八軍軍長。1938年,鑒於克萊斯特參與了反對納粹黨和希特勒本人的密謀活動,他被要求免職退役。後來,因為發動世界大戰的需要,根據1939-1940年的動員計畫,克萊斯特重新人伍,並被任命為賴歇瑙的第10集團軍屬下的第一坦克軍軍長。
二戰期間
波蘭戰役
納粹德國入侵波蘭後,克萊斯特的裝甲部隊迅速突破了克羅伊茨堡以東的波蘭防線,挺進至布格河,在拉多姆附近與來自北線的古德里安第二坦克軍合圍了波蘭軍隊。裝甲部隊獨立作戰獲得勝利,這在德國軍事史上還是第一次,克萊斯特和古德里安以裝甲兵一線指揮官的身份獲此殊榮。
法國戰役
1940年納粹德國攻擊西歐國家時,克萊斯特出任A 集團軍群的坦克集群司令,總共統轄2000輛坦克,共有5 個坦克師和1個步兵軍(共5 個摩托化師),成為該戰役的突擊主力。5月10日,攻擊開始,當博克的B集團軍群猛烈地沖向荷蘭與比利時的陣地時,龍德施泰特的A集團軍群也攻向了南比利時和盧森堡,在前面突進的是克萊斯特的坦克集群。克萊斯特以古德里安的坦克軍擔任第十二集團軍為前衛。摧毀了盧森堡邊界的障礙構築。進攻第一天晚上就突破了比利時軍隊的邊界防禦。接著迅速向蒙特梅攻擊前進,沿途克服了種種障礙,通過了狹窄難行的山路,渡過了很深的塞穆瓦河,於12日晚,3個坦克師的先遣部隊齊抵馬斯河,奪取了該河東岸的色當。在摩托化師進抵馬斯河後,克萊斯特立即命令已到達馬斯河西岸的古德里安坦克軍向西、南兩個方向分兵前進。另一支由萊因哈特將軍率領的坦克軍奉克萊斯特的命令於5月13日在蒙特梅稍往北處強渡了馬斯河。其他摩托化師已開進到迪南、蒙特梅和色當附近。由於克萊斯特裝甲部隊的神速進展,為德軍第四、第十二集團軍創造了極佳的進攻條件,粉碎了法軍防禦作戰的企圖。法軍第二集團軍曾企圖由南突入色當附近的登入場地域,被德軍坦克第十師的頑強防禦所阻止。24日,正當克萊斯特的坦克部隊進抵聖奧梅爾和格拉夫林兩市之間的阿河一線,並派出先頭坦克部隊向貝蒂訥和朗斯進行偵察,準備沿拉芒什海峽向英軍和法軍進攻時,卻接到了希特勒停止前進的命令。克萊斯特對此感到莫名其妙,眼睜睜地看著英法軍隊逃脫了被殲滅的境地。德軍右翼這時調整下部署。在雷泰勒以北第十二集團軍後方,組建了由古德里安將軍指揮的坦克集群,下轄四個坦克師、兩個摩托化步兵師。從亞眠、佩羅納登入場發起進攻的兩個坦克軍,合編成一個坦克集群,由克萊斯特指揮。
6月5日,克萊斯特的坦克部隊遇到了法軍的頑強抵抗。德軍坦克向法軍防禦陣地發起數個波次的強擊,都無法楔入進去,而法國空軍卻對德軍集中的坦克隊形實施了猛烈空襲,使克萊斯特遭到不小的損失。6日,克萊斯特指揮自己的坦克終於突破了法軍陣地,兩個坦克軍繼續向南挺進,開入貢比涅、努瓦永地域。9日,突破貢比涅法軍防禦。此時,克萊斯特接到德軍統帥部的決定,把部隊前調,在蘭斯以西向南進攻。11日,迅速前調的克萊斯特坦克集群各先遣支隊在蒂耶里堡地域抵達馬恩河,並占領了戰略要地蘭斯。隨後,繼續向南越過里昂而到達伊澤爾河。6 月22日,法軍宣布投降。隨即,克萊斯特榮獲騎士十字勳章,並晉升為上將。
巴爾幹戰役
1941年春,義大利桶了巴爾幹這個婁子,希特勒為控制住巴爾幹半島的局勢,決定採取軍事行動。利斯特的第12集團軍集結於保加利亞西部邊境。克萊斯特的第1裝甲兵團就配屬於該集團軍。1941年4月8日,克萊斯特率部從索非亞西北越過南斯拉夫邊境,對南斯拉夫第五集團軍南翼實施進攻。在炮兵和航空兵強大火力支援下,德軍坦克第一集群沿索非亞一尼什鐵路兩側迅速推進,第一天就完成了突破,擊潰南軍主力第五集團軍,9日晨,德軍坦克衝進了尼什市,立即沿摩拉瓦河谷繼續北進。克萊斯特把南斯拉夫第五集團軍劈成了兩半,一半退過了摩拉瓦河,一半仍留在河東。德軍坦克穿過密集的南軍部隊,於4月11日晚從南進至距貝爾格勒僅80公里處,在此與退卻的南軍第六集團軍南翼遭遇,展開了激戰。次日,將南軍擊潰。日終前,克萊斯特的先頭部隊已占領貝爾格勒以南諸高地。4月12日,魏克斯的第2集團軍所屬裝甲部隊由西北進抵該地,17日,南斯拉夫軍隊被迫投降。4月23日,希臘軍隊投降,克萊斯特一路迅猛追擊英國遠征軍,於27日進抵科林西斯灣,27日進入雅典,突進伯羅奔尼撒,大敗欲登船逃脫的英國遠征軍。繼之,克萊斯特的裝甲兵團奉調馬不停蹄地開往羅馬尼亞。準備侵蘇計畫。
蘇德戰役
在蘇德戰役中,克萊斯特指揮的第一坦克集群隸屬於隆德斯泰特元帥指揮的南線德軍,配置在德軍第六、第十七集團軍之間,擔負突貫蘇軍在俄羅斯拉瓦和科韋利之間陣地,爾後經別爾季切夫和日托米爾進抵基輔地域的第聶伯河及其下游的任務。德軍統帥部希望克萊斯特能從那裡繼續向東南挺進,以便向蘇軍後方實施突擊,阻止蘇軍退過第聶伯河。1941年6月,在東線戰役的第一周內,第6集團軍和克萊斯特的裝甲兵團到達達羅夫諾和盧茨克地區。他以600輛坦克同蘇軍布瓊尼元帥指揮的2400輛坦克相對抗,先是在南面,接著又在北面擊退了蘇軍猛烈的多次反衝擊,蘇聯西南戰區布瓊尼元帥抵擋不住克萊斯特的進攻而被迫退卻。7月4日,他率坦克第一集群進抵斯盧奇河以西地域。經12天激戰,克萊斯特雖取得了不小戰績,但未能像預料的那樣前出到戰役地幅。5日,坦克第一集群在克萊斯特指揮下又向南方突進,開始對“史達林防線”進攻。並在沃倫斯基新城及其以南地域突破成功,幾天后進抵戰役地區。夏季的暴雨使坦克部隊遇到很大阻礙,克萊斯特在一個星期多的日子裡,不得不一面在泥水裡爬行,一面抗擊蘇軍對坦克集群的猛攻,好不容易推進到白采爾科維,正打算轉向東南進攻時,卻被迫在蘇軍新增兵力的強大突擊下分兵進行防禦。直到德軍第六集團軍部隊與坦克集群取齊後,克萊斯特才又繼續向東南方向開進。他企圖迅速在南布格河與德涅斯特河之間推進,包圍向德涅斯特河退卻的蘇軍集團,完成自己的任務。德軍坦克第一集群在支援第六集團軍向烏曼方向進攻的同時,擊退了蘇軍多次反衝擊,深遠突擊到蘇軍後方;於27日在東南切斷了蘇軍退路。8月2日,它與在五一城以北實施深遠推進的第十七集團軍南翼會師,台圍圈形成。8月8日,殲滅了台圍圈內的10萬多蘇軍。滿懷喜悅的克萊斯特率勝利之師再向東南方向前進。以圖追擊未遭合圍的蘇軍,把蘇軍兵力儘可能多的堵截住。他兵分三個縱隊,分別經五一城沿南布格河,經基洛夫格勒向大工業中心克里沃羅格,由克列緬丘格以南地域向東南推進,擊潰了第聶伯河以西地區的蘇軍殘餘兵力。8月20日前奪占了由切爾卡瑟到赫爾松的整個第聶伯河彎曲部,還在東岸奪取了兩個登入場。從1941年8月21日開始,克萊斯特的第1裝甲集團軍和德國第2集團軍、第6集團軍、第2裝甲集團軍一起參與基輔會戰,到24日,該河以西直到河口盡落入德軍手中。在25日的激戰中,克萊斯特在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附近擊潰了蘇軍,建立了對下一步作戰十分有利的出發陣地,德軍坦克第一集群在9月10日從登入場發起突然進攻,至16日在洛赫維察地域與坦克第二集群會師封閉了基輔、切爾卡瑟、洛赫維察合圍圈。蘇軍為解救被圍部隊,一面組織兵力從東面向合圍圈進擊,一面命令合圍圈內的部隊突圍。戰鬥非常激烈,德軍出動了大量空軍對增援的蘇軍進行了不間斷的轟炸,以阻止其企圖。德軍坦克經反覆突擊,終於以重兵分割開合圍圈內的蘇軍各集團軍。會戰於9月26日結束時,共有65萬蘇軍被俘,884輛蘇軍坦克被繳獲。克萊斯特在此戰中的指揮作戰能力,深受希特勒的讚賞。
由坦克第一集群改稱為坦克第一集團軍的克萊斯特部隊,向東追擊潰退的蘇軍殘部,會同第十七集團軍南翼強渡了北頓涅茨河,10月20日以一部奪占了位於重要工業區中心的史達林諾市,另一部推進到塔甘羅格。隨後它又碰上了艱難的雨季,陷入泥濘難以自拔,坦克都成了爬行的烏龜。等它到達羅斯托夫以北地域時,已是11月中旬。嚴寒這時候來臨了,克萊斯特的車輛一台又一台地拋錨在路上,凍得沒法發動。當該坦克集團軍右翼一個軍開始向羅斯托夫進攻時,蘇軍三個集團軍 在蘇聯元帥鐵木辛哥指揮下轉入了反攻,打退了德軍坦克第一集團軍的翼側部隊使其失去掩護,迫使該集團軍放棄了奪占的羅靳托夫,退到了米烏斯河對岸。這一仗,克萊斯特是頭一回品嘗大敗的滋味,一下子損失了200多輛坦克和許多火炮,傷亡了2萬多人。蘇軍強有力的反擊下退出羅斯托夫的責任,由下此命令的德軍南方集團軍群總司令龍德斯泰特元帥承擔了,他因此被希特勒免職,賴歇瑙元帥接替了他的職務。希特勒命令停止一切退卻,而賴歇瑙也守不住原來陣地,被迫退至米烏斯河一線。而賴歇瑙也守不住原來的陣地,被迫退至米阿斯河一線。
1942年夏季史達林格勒戰役開始,德軍初期進展順利,殲滅蘇軍25萬。到頓河一線時,德軍已成強弩之末,而第6集團軍仍然突進至史達林格勒城區。並在此之前,德軍兵分兩路,B集團軍群由博克元帥指揮繼續向史達林格勒突進,A集團軍群由利斯特元帥指揮則深入高加索準備對蘇軍進行新的攻勢。克萊斯特的第一坦克集團軍隸屬A集團軍群,擔負從伊久姆地域向北頓涅茨河與頓河之間實施突擊的任務。6月28日進攻開始,克萊斯特從有利的出發陣地一舉突破了防禦,進入追擊。其南翼沿北頓涅茨河推進,7月10日奪取了米列羅沃地域。隨後;克萊斯特率軍折向東南,月底前已進至新切爾卡斯克和齊姆良斯卡亞之間的頓河沿岸。戰爭現在進入了決定性階段。史達林命令鐵木辛哥停止任何退卻;蘇軍面前只有一個選擇:或是勝利,或是死亡。在頓河下游防守的蘇軍無法擊退德軍的猛攻。德軍坦克第一集團軍配合第十七集團軍於7月22日再次攻克羅斯托夫,強渡了頓河。但克萊斯特的左翼部隊卻被蘇軍激烈的抗擊阻在頓河邊上,經較長時間的戰鬥才過河會齊。7月的最後幾天,德軍渡過了馬內奇河;8月8日切斷葉伊斯克一巴庫鐵路,進抵庫班河,奪取了邁科普石油區。克萊斯特的成功除了他的指揮才能和部隊的善戰外,也因為坦克第四集團軍的一些部隊調入了他的編成,加強了其戰鬥力量。9月初,史達林格勒地域日益加劇的緊張局勢已在高加索戰線表現出來,克萊斯特不得不把自己很大一部分高射炮兵、數個摩托化師和所有配合作戰的航空兵再交給坦克第四集團軍。10日,希特勒將與他意見不合的A集團軍群總司令利斯特元帥免職,自己瞎指揮了3個月之後才任命克萊斯特繼任該集團軍群總司令。1943年1月31日,克萊斯特被晉升為元帥。
克萊斯特元帥上任時,史達林格勒的蘇軍繼續向西縱深突破,高加索的蘇軍也向克萊斯特的A集團軍群施加了重大壓力。在蘇軍壓迫下,A集團軍群的正面已成一個經新羅西斯克、邁科普和納爾奇克以南延伸到莫茲多克的大弧形局面。集團軍群左翼與羅斯托夫的直線距離差不多有60公里,而當時蘇軍已進至距該市70公里處。假如坦克第四集團軍不能在羅斯托夫以東阻止蘇軍的推進,那么A集團軍群的所有退路都會被切斷。克萊斯特緊急將這種情況報給了統帥部,在參謀總長蔡茨勒的幫助說服下,希特勒才下了從高加索撤退的命令。克萊斯特以他的靈活機動指揮於1943年2月1日將整個陷於絕境中的A集團軍群兩個集團軍(以第1裝甲集團軍為主,第17集團軍大部仍然堅守庫班半島)拖了出來,避開了蘇軍的合圍,只損失了很小的裝備和物資。並以坦克第一集團軍所屬部隊及時前出,以增強坦克第四集團軍在馬內奇河以南的防禦,使退卻部隊能在羅斯托夫兩側渡過頓河。這些部隊的及時趕到,正好還支援了陷入困境的霍利特集群。爾後,第十七集團軍沿庫班河兩岸退到庫班基地進行堅守。
1943年3月底,A集團軍群又在哈爾科夫與塔甘羅克一線占領新陣地。由新編的第6集團軍、第8集團軍和第1裝甲集團軍編成了一個新的南方集團軍群,曼斯坦因任司令。該集團軍群在遭到蘇軍不停的反擊之後,於8月間被迫退至第涅伯河一側。
克萊斯特最初退居於西里西亞過著安靜的日子。當戰爭逼近德國邊境時,他又遷居到下巴伐利亞的米特費爾斯。戰爭結束之後,克萊斯特被美國憲兵逮捕。1946年,他被引渡到南斯拉夫,以戰犯罪被判刑15年;1948年又被引渡到蘇聯,關在莫斯科監獄的擔任牢房裡。1954年,被轉移到弗拉本米羅夫卡的將官俘虜營,同年秋天死在那裡。
戰功簡述
波蘭戰役:如果不是因為他對國社的態度,不會在1938年就第一次被免職。在1939年波蘭戰役他應該就至少會是一位集團軍級的指揮官。不過即使是作為軍長,他仍然在波蘭戰役中表現出了很高的水準。古德里安的第19裝甲軍從北面的東普魯士出發,至最後推進至布格河。作為大包圍戰役的北翼對波蘭進行了包圍。而克萊斯特的第22裝甲軍則是此次大包圍作戰的南翼,儘管波蘭北部的交通不甚發達,但波蘭的南部卻更是崎嶇的山地,儘管如此,克萊斯特仍舊率部到達,完成了德國這此史無前例的大勝。克萊斯特作為此次大包圍作戰的南翼,功不可沒。
法國戰役:很多人在法國戰役結束後“論功行賞”,頭功歸曼斯坦因沒有疑問,其他重要的都給了古德里安(第19裝甲軍)、魏特夏(第14裝甲軍)這兩個在突破口處的兩位軍長。或者其他裝甲部隊指揮官霍特(第15裝甲軍)、賴因哈特(第41裝甲軍)、斯密特(第39裝甲軍)等人,或是給了更低級的某些裝甲師師長(如隆美爾)等人。似乎都忘記了,在第一階段色當突破口處指揮作戰的更高級的A集團軍群裝甲兵團的指揮官是克萊斯特。關於古德里安為什麼如此是說,比較感性的原因可能是:其一,他和克萊斯特的關係本來就很一般,因為作戰的爭論,關係更是不怎么樣了。其二,古德里安與克萊斯特的參謀長蔡茨勒關係很差,從以後蔡茨勒當上陸軍參謀總長後體現的更明顯(但事後證明蔡茨勒也是一個優秀的參謀長)。法國戰役,克萊斯特同樣居功甚偉。
1941年東線戰役:與其他各路德軍一樣,克萊斯特也長驅直入,取得很多勝利,但他的勝利來的要艱難很多。古德里安自己的書中說的也很明確:其一,蘇聯西南方面軍指揮官基爾波諾斯沒有像西方方面軍巴甫諾夫一樣在德軍進攻後驚慌失措,而是有效的組織了節節的抵抗。其二,蘇聯西南一面靠海,只能做一路的迂迴而不能像中央的進行兩路包圍。其實還有一點就是蘇聯西南戰區的兵力要比中央的要強不少。不過,儘管如此,仍舊取得了輝煌的勝利,值得一提的是基輔戰役,這次仍然是克萊斯特和古德里安合作,古德里安從北面,克萊斯特從南面進行了包圍(此前說是克萊斯特跟古德里安混的這種說法是純粹不負責的造謠)。最後獲得了重大戰果。在1941年底,克萊斯特像其他各路德軍一樣陷於停頓,而且他的失敗還先一步到來。但最後古德里安等一大批將領被免職,但克萊斯特得以留任。
1943年1月,第6集團軍的覆沒已經再所難免。而克萊斯特的A集團軍群卻深陷於高加索中難以自拔,如果紅軍消滅了第6集團軍,而後再切斷了A集團軍群的陸上交通線,那么A集團軍群就會重蹈第6集團軍覆轍。A集團軍群不僅要和強敵做鬥爭,還要和時間賽跑,因為底6集團軍覆沒在即,留給他們的時間不多了。最後的結果,但克萊斯特仍然於1943年2月1日將整個陷於絕境中的A集團軍群(以第1裝甲集團軍為主,第17集團軍大部仍然堅守庫班半島)拖了出來,並只損失了很小的裝備和物資。2月1日即是第6集團軍徹底覆沒的日子。儘管德國在這一戰役中大敗,但曼斯坦因和克萊斯特保全了剩下的部隊,使德軍免遭更大的、決定性的失敗。引用利德爾·哈特書中的一段話:...德軍從高加索的撤退能夠成功也還是非常的僥倖。就時間、空間、兵力和天候等條件而論,它應該算是一項驚人的成就——克萊斯特因此而晉升元帥。
1943~1944年東線戰役——防禦戰——第二次被免職:之後克萊斯特逐漸脫離了主戰場,而去被放在不太重要的地方——指揮堅守在庫班半島和後來退入克里米亞的的德軍部隊。無用武之地的克萊斯特也終於於1944年3月30日和曼斯坦因一道被免職,並同時被授予雙劍。有一點值得一提,那便是他的“庫班之盾”這個特殊的榮譽。二戰中希特勒為了對於特殊戰役的特殊獎勵,發布了這些,前後也只有納爾維克戰役紀念臂章、烏曼戰役紀念臂章、克里米亞戰役紀念臂章、德米揚斯克戰役紀念臂章、庫班戰役紀念臂章、拉普蘭戰役紀念臂章。內心高傲的曼斯坦因在他的書中是如是結尾:...對於我而言,他的話也就代表我的僚屬們對我的最後敬禮。他高聲喊著說:“元帥,今天我已經把我們的勝利象徵,‘克里米亞之盾’,從飛機上取下來了!” “庫班之盾”雖然不像曼斯坦因一樣代表克萊斯特勝利的象徵,但對克萊斯特而言,同樣意義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