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能堡戰役(坦能堡會戰)

坦能堡戰役(坦嫩貝格戰役)

坦能堡會戰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1914年坦能堡會戰,又稱為坦嫩貝格戰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東部戰線的一次戰役。這次戰役是在1914年8月17日至9月2日爆發的。 在1914年8月17日,俄羅斯帝國第一和第二集團軍侵入東普魯士,向首府哥尼斯堡進發。俄軍成功地進入德國,直到德國第八集團軍在8月20日反擊。德軍設計了一個陷阱,讓由南向上的俄國第二集團軍提前進入德國,但德軍從該集團軍兩翼實施鉗形攻勢並將其主力圍殲,俄第二集團軍司令員薩姆索諾夫兵敗自殺。在9月2日,俄軍放棄了整個任務。俄軍從坦能堡會戰後,沒有再向德國領土進攻。

雖然德軍在坦能堡會戰得勝,但德軍原先並沒有料到俄羅斯帝國會在8月中開戰,因此德軍用了兩支部隊來抵抗俄軍,造成德軍的資源被分散,而影響在西線對英法聯軍的戰事。

基本介紹

  • 名稱:坦能堡戰役
  • 地點東普魯士坦能堡
  • 時間1914年8月17日9月2日
  • 參戰方:德意志帝國,俄羅斯帝國
  • 結果:德意志帝國獲勝
  • 參戰方兵力:德軍:150,000人近1,000門火炮
    俄軍:280,000人1,222門火炮
  • 傷亡情況:德軍:20,000人傷亡
    俄軍:130,000人傷亡140,000人被俘650門火炮
  • 主要指揮官:保羅·馮·興登堡、埃里希·馮·魯登道夫
  • 別稱:坦嫩貝格戰役
名字由來,作戰計畫,戰役經過,戰役點評,

名字由來

1914年8月28日,埃里希·魯登道夫將軍發出了追擊被打敗的俄國第2集團軍的命令。他在命令中將東普魯士的一個小鎮弗羅根瑙的名字用作該戰役行動的名稱,因為他的司令部當時就設在該鎮。但是,他的高級參謀馬克斯·霍夫曼上校認為,使用附近的坦嫩貝格鎮的名字可能更為合適。魯登道夫表示同意,他後來也對這個絕妙的想法大加讚揚。這樣,這場被證明是“此次戰爭中任何一方都從未遭受過如此慘敗”的戰役就以坦嫩貝格戰役聞名於世了。1410年,條頓騎士團在此幾乎被波蘭立陶宛聯合王國全殲(格倫瓦爾德會戰),而500年後的今天,德意志人給了俄軍以毀滅性的打擊,又贏回了榮譽。

作戰計畫

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儲費迪南大公夫婦在塞拉耶佛遭刺殺身亡。7月28日,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7月30日,沙皇俄國進行總動員。8月1日,德國向俄國宣戰。8月3日,德國向法國宣戰。至此,第一次世界大戰正式拉開序幕。
法國是德國的宿敵,在普法戰爭失敗後,法國失去了她的阿爾薩斯和洛林省,為此,法國無時無刻不在考慮著對德國的復仇。而俄國作為歐洲領土面積第一大國,擁有龐大的人力資源和廣袤的領土。兩國的工業實力在世界範圍內也都相當可觀。德國就夾在兩個強國之間,而且不具備同時應戰並擊敗兩線對手的能力。
德軍總參謀部早在戰爭爆發前,就於1891年,由當時出任德軍參謀總長的阿爾弗萊德·馮·施里芬伯爵制定了和位於德國東西兩個戰略方向上的對手——法國和俄國——進行戰爭的方案,史稱施里芬計畫。
在分別於1891年、1892年、1894年和1905年分別提出的4份備忘錄中,施里芬伯爵十分詳細的制定了德國的作戰計畫。德軍主力79個師將集中於西線,而在東線僅保留10個師和部分地方守備部隊(Landwehr)。兩者之間的比例為8:1。伯爵計畫,大戰爆發後,德國東線守備部隊將協同奧匈帝國部隊採取守勢,將俄軍阻擋在東普魯士國境線一帶,於此同時,德軍主力將對法國採取猛烈攻勢,在6周內徹底擊潰法國。之後,德軍主力將利用德國境內發達的鐵路系統移往東線,對俄國發起攻勢。
施里芬伯爵對於俄國的動員機制和境內鐵路網進行研究後,推斷俄軍需要至少6—8周時間才能完成其動員,而這一點也成為了伯爵制定計畫的時間標準。
伯爵的戰略構想師承於普魯士傳統軍事思維,即集中兵力、主動出擊、在一次大規模會戰中擊敗敵人、在最短時間內結束戰爭。伯爵判定,德國在歐洲最強的敵人是法國,德軍必須首先集中所有部隊摧毀法國,為此,有必要在非主要戰線——即東線上——冒風險。伯爵說:“整個德軍都應部署在西線,不留一點兵力對付俄國。”
戰前局勢戰前局勢
受此影響,德軍在東線上的兵力十分薄弱,僅有第8集團軍和部分地方軍,以及各個要塞的守備隊,總計21萬人。
根據施里芬伯爵的計畫,德軍將在開戰時在東線採取完全的守勢,以東普魯士邊界地區為主要防區,並配合奧匈帝國軍隊防禦俄軍的進攻。伯爵曾經以東普魯士為背景,舉行過多次兵棋推演和軍事演習。所以,德軍對該地區可以說是了如指掌。另外,德軍還可以利用境內發達的鐵路網路,及時從其他地區調來援軍,以鞏固防線。
德國為了防守東普魯士,在戰前就在此地建設了大量防禦工事,尤其在維斯瓦河上游地區和柯尼斯堡周邊地區的堡壘尤其堅固。另外,俄軍前進到某一階段,必然會發現自己被連續50英里的馬祖里湖區分隔開來,馬祖里湖將迫使進攻的俄軍分成兩股,而德軍的作戰計畫就是集中第8集團軍的有限力量,將兩股俄軍各個擊破。在這一地區,俄軍沒有任何側面交通,並將連續數日完全被分隔成數支獨立部隊。德軍按照施里芬制定的計畫,把整個集團軍放在了這個要害地區,俄軍兩個集團軍中不論哪個首先進入有效打擊距離,德軍都將予以打擊,然後再利用東普魯士高度組織的鐵路系統作迂迴運動打擊另一個集團軍。不過,也正如邱吉爾所評價的,這一計畫要求德軍的指揮官擁有拿破崙、馬爾波羅和腓特烈大帝的才華和膽識,而類似這樣的軍事天才是不世出的。
但是,施里芬計畫最大的誤算就是低估了俄軍的動員速度。俄國從開戰到總動員完畢,並沒有如戰前所料需要6個星期,而是僅僅用了6天。
據邱吉爾記錄,法國和俄國的總參謀部在戰前就建立了十分緊密的關係:
“雙方相信,德國要用其主力對付法國,僅以最少兵力對付俄國。雙方同意他們的軍隊應儘早採取攻勢,摧毀德軍是他們首要目標。1913年霞飛將軍發表聲明指出,法國在實施動員的第10天將集結150萬軍隊,並於第11天開始作戰。吉林斯基將軍宣布,1914年俄國能在實施動員的第13天就能以80萬軍隊進攻德國。”
事實上,到了8月中旬,俄軍已經動員了65萬人的軍隊,超過東普魯士德國守軍總數的2倍。興登堡元帥在其回憶錄里不無後怕的寫道:“我們對面的敵軍總數超過80萬人,擁有1700門大炮,相反我們只有約21萬人和700門大炮的守備力量。”不過元帥似乎指的是俄國此時在東線的一線部隊總實力,而非進攻德國的所有俄軍,因為俄國第1集團軍和第2集團軍加起來也只有40萬人,更別提俄軍此時正在加利西亞發起大規模攻勢,使得奧軍遭受了嚴重的打擊。
在戰前,俄國在法國的財政支持下重整了軍備,雙方於1911年達成協定,法國僅在1913年就向俄國提供了折契約1.04億英鎊的貸款,使得俄國有能力獲得更多軍用物資,並完成通往其西部地區的戰略鐵路計畫。
蘇霍姆利諾夫將軍從1909年起任俄國陸軍大臣。他用了5年的工夫,致力於改善俄國的陸軍。據他自述,他給自己確定了四大目標:第一,縮短三個星期的動員過程,消除德軍動員安排超過俄軍的差距;第二,實現軍隊的科技進步;第三,重振滿洲失敗後俄軍的士氣;第四,改進戰時陸軍的軍需和增援的組織。他使徵兵成為真正防衛本土的事業。他裁減過多的要塞駐軍,用裁下的軍隊組建了重炮連、氣球兵和無線電通信機構,此外,還組建了額外的6個師。他成倍地增加機關槍的數目,一年一度的徵兵額增加了25萬人,也增加了軍官人數,還改善了俄軍士兵的食物和服裝。邱吉爾高度評價了將軍的軍事改革,認為這幾項措施使得俄軍的作戰能力大大提升,遠超日俄戰爭時期。
1914年7月30日中午,沙皇簽署了總動員令,動員了大批軍隊。在俄國西部地區有30個軍,總計有96個步兵師和37個騎兵師,總數大約270萬人,另外加上90萬特種後備軍和要塞部隊。到動員第13天,原來駐紮在亞洲地區的軍隊加入序列,因而俄軍總數增加到了1830個營、1250個騎兵中隊和6720門大炮,總計大約500萬人,這個數字中約有2/3為戰鬥人員。
相較於德軍計畫的守勢態度,俄軍的計畫則是咄咄逼人的。據邱吉爾記錄,戰前俄國人制定了兩個可供選擇的對德國和奧匈帝國的作戰方案:G方案,即“德國”方案,它構想德軍集中力量對俄作戰。A方案,即“奧地利方案”,預期德國在東線取守勢。在這兩種情況下,野戰軍將分為由第1和第2集團軍組成的西北方面軍和由第3、第5和第8集團軍組成的西南方面軍。第4集團軍在實施G方案時加入西北方面軍,實施A方案時加入西南方面軍。第6和第7集團軍保護側翼和從波羅的海和芬蘭延伸到羅馬尼亞和黑海的這條戰線。在這兩種選擇中,俄屬波蘭維斯瓦河以西地區準備在戰爭爆發時疏散人口以確保軍隊從容不迫地集結。西北方面軍沿東普魯士邊界集結,西南方面軍沿奧地利加里西亞邊界集結。
俄軍計畫俄軍計畫
邱吉爾認為,這些基本安排在兩個方案中都是一樣的。如果德國開始時就在東線以主力採取攻勢,則俄軍兩個方面軍便都朝在普里佩特沼澤後面的南北延伸穿過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的一條線撤退,放棄整個波蘭、華沙和維斯圖拉河和納雷夫河的全部堡壘群,以避免在狹窄的俄屬波蘭地區遭到德軍的圍殲。如果有必要將再次使用1812年莫斯科戰役的戰略:俄國戰線將進一步後撤,不惜一切代價贏得時間,等待三、四周或更長時間,等亞洲方面的軍隊,即5.5個西伯利亞軍和2個突厥斯坦軍的到來和整個帝國兵力和資源的完全集結,然後再努力進行決定性的反擊。
如果德國在東線取守勢,那么俄國兩個方面軍都將立即發起進攻,西北方面軍攻入東普魯士,西南方面軍攻入加里西亞,征服這兩個堡壘,並為這兩個方面軍在華沙以東重新集合和向德國中心聯合進軍作好準備。
事實證明,德國在東線採取了保守態勢。俄軍總司令部了解到,位於德國東部的德軍部隊,已於8月6日開往西線。俄軍立即開始執行其奧地利方案。
但是,計畫根據法國盟友的強烈要求,而做出了變更。戰爭開始初期,德國在西線取得了一系列勝利,受到嚴重打擊的法國急切的要求俄國軍隊迅速往德國境內發起攻擊,以減輕法軍面臨的壓力。事實上,法國特使在戰爭爆發僅僅兩天后,就向俄國提出了進攻東普魯士的要求。俄軍總司令尼古拉大公向特使表示,即使軍隊的集結沒有完成,他還是會以最快速度打擊德國人的軍隊。為此,大公下令在8月7日與10日之間在伊萬哥羅德和華沙再組成第9、第10兩個集團軍,攻擊方向為德國托倫、波森和布雷斯勞的邊境地區。
此外,為了加快這些集團軍的組建和進軍,俄軍總司令部決定跳過幾個準備階段,設計一種“提前動員”的形式,以犧牲效率為代價來贏得寶貴的八九天時間。但是,此種動員使得軍隊在尚未得到足夠補給和完成各項必要準備時,就必須立刻開赴戰場作戰。這一點將在之後的戰爭中留下巨大隱患。
吉林斯基將軍在戰爭爆發初期即就任了俄國西北方面軍的司令一職。和他手下的保羅·馮·連內肯普將軍與亞歷山大·薩姆索諾夫將軍一樣,戰前在俄軍中吉林斯基享有很高威望。8月17日,吉林斯基命令連內肯普的第1集團軍自涅曼河一線前進,兩天以後又命令薩姆索諾夫的第2集團軍自納雷夫河一線前進。俄軍的計畫是從正面壓迫東普魯士的德軍,並從波蘭沿維斯瓦河一線突擊,切斷德國第8集團軍與本土的聯繫,並殲滅之。
德軍計畫的主旨就是採取守勢,以第8集團軍為主力防禦東普魯士地區,直到西線主力部隊抵達後才轉入對俄軍的進攻。而俄軍計畫則是以第1集團軍由維爾納自東向西侵入東普魯士,同時第2集團軍從華沙出發,北進,阻止德軍沿維斯瓦河撤退,配合第1集團軍在東普魯士圍殲德第8集團軍。

戰役經過

在1914年的那場戰爭爆發前的許多年中,歐洲大國為了應付各種可能的突發事件,已經制訂、修改和批准了種種計畫。在這些計畫中,最有遠見的當然是由伯爵馮·施利芬將軍在他任德軍總參謀長時制訂的計畫。但是,他的計畫卻被接替他的負有盛名的馮·毛奇上將作了破壞性的修改,這對協約國來說是件幸事。
施利芬的計畫是一個兩線作戰的計畫:首先在西線發動主攻,同時在東線進行牽制行動,直到對比利時和法國北部的進攻取得全勝,才對俄軍發動大規模的進攻。
法俄聯盟從1892年起就有了,從那時起到1913年最後一次會議召開,兩國的總參謀部起草、交換和修改了一系列計畫。法國人煞費苦心地想使眼睛緊緊盯著奧匈邊境的俄國人相信,他們的主要敵人是德國人;打敗了它,奧地利也就自然不在話下了。首先在西線打敗德國人是非常重要的;而要做到這一點,俄國人應該對德國構成足夠的威脅,以便把德國軍隊牽制在東部邊界上。
俄國確實做到了這一點,但也給自己帶來了災難性的後果。
俄國人首先遇到的問題就是發布動員令後部隊的組建問題。
他們發現,要在動員後的15天之內就把部隊集結起來是根本不可能的,因為他們的交通條件很差,而且部隊最近剛剛經過整編;何況,這已經比原定的時間提前了12天。法軍在動員後的第11天才能夠出發,而德國人要快些,這樣,對西線的法軍來說,他們的動員時間與德軍的動員時間存在著危險的差距。為了援助他們的盟國——這是他們當時和後來都很明確的事情——俄國人在動員後制訂的計畫中,同意用2個集團軍在東普魯士對德軍發動進攻。俄國人還同意組成1個新的集團軍,該集團軍將在適當的時候(8月底之後才能準備就緒)調動到第2集團軍的左側,以便向柏林挺進。
這2個集團軍將組成西北方面軍,由日林斯基將軍指揮,司令部設在比洛斯托克。第1集團軍由倫南坎普夫將軍指揮,將在馬祖里湖以北向前推進,迂迴到敵人的左側;第2集團軍由薩姆索諾夫將軍指揮,將在馬祖里湖以南向前推進,切斷並消滅馬祖里湖與維斯瓦河之間的德國軍隊。
戰役開始的時候,俄國第1集團軍由3個軍(第3、4和20軍)組成,並得到5個騎兵師和第5步兵旅的支援。第2集團軍由6個軍(第1、2、6、13、15和23軍,前2個軍後來調到第1集團軍)組成,並得到3個騎兵師和第1步兵旅的支援。這2個集團軍的兵力分別是20萬和25萬,他們在數量上已大大超過了與他們對峙的德國第8集團軍。但是,俄軍在戰前完全缺乏作戰準備,這是這次戰役中的決定因素之一。
除人數外,德國軍隊在各方面都要強於俄國軍隊。德軍由馮·普里特維茨將軍指揮,下轄4個軍(第11、17和20軍以及1個預備軍)以及各種守備部隊和第1騎兵師。艾恩賽德將軍估計,他們與俄軍的兵力對比是:步兵為1:1.7,騎兵為1:2.7,處於劣勢。
這種數量上的劣勢,因德軍出色的組織,管理和領導而得到充分的彌補。
德國第8集團軍有四位傑出的高級軍官,他們在穩重的第二任司令興登堡將軍的領導下,共同奪取了這次戰役的勝利。參謀長魯登道夫剛毅自信,聰明能幹,精力充沛;馮·格呂納特將軍是一位十分稱職的軍需部長;弗朗索瓦將軍是位天才的,富有冒險精神的軍長,他取得了最具決定性的戰術成果;總參謀部的麥克斯·霍夫曼上校既思路活躍,思維深邃,又喜歡享樂,自在逍遙。他也許是他們中間最出色的一位。
與高水平的德國將軍相比,俄軍指揮官的素質實在很低。日林斯基雖然指揮過1個騎兵師,但他在大部分時間裡搞的是參謀工作,因此並沒有得到部屬的信任。倫南坎普夫和薩姆索諾夫曾因在日俄戰爭中指揮出色而贏得很高的聲譽,但在那次戰爭中,他們曾互相吵了起來(據說是在一個火車站上)。有人認為這便是倫南坎普夫在這次戰鬥中與另一位集團軍司令官缺乏合作的原因。
據說他們倆人的關係在大戰之間的和平年代就已經惡化了。自1909年以來,薩姆索諾夫一直在士耳其斯坦任職,已脫離軍界多年,而且身體也不太好。倫南坎普夫對他的參謀人員態度粗暴,這使他成了一位不好共事的指揮官。他的拖拉作風是導致俄軍災難的重要原因之一。
坦嫩貝格戰役的戰場可以分為4個地區。北邊是堅固設防的柯尼希斯貝格,對任何進攻部隊來說,這都是一個艱難而代價昂貴的作戰地區。該城的防禦工事從布蘭登堡延伸到塔皮奧,再向北到萊奧。這條防線的南面是長約43英里的因斯特堡山口,因斯特堡-阿倫施泰因鐵路就從這裡穿過。這裡大部分地區地勢開闊,只有羅明登森林算是個障礙。從安格堡到邊境地區的約翰尼斯堡有一道馬祖里湖湖區防線,其中的幾個狹窄通路已被德軍重兵把守。這條堅不可摧的湖區防線很容易地便把企圖從南北兩面同時發動進攻的俄軍部隊分割開來。最後,由於俄軍為防止德軍入侵,蓄意使緊鄰南部邊境的地區成為廢墟,這便增加了他們進攻德軍的困難。那片地區大都是些無人問津的森林和沼澤地,只有幾條沙質小徑可作道路。
日林斯基命令第1集團軍於8月17日越過邊境,向因斯特堡-安格堡一線進軍。倫南坎普夫將動用他的大部分騎兵切斷德軍左翼與柯尼希斯貝格的聯繫。統帥部的總計畫是要第1集團軍在第2集團軍之前向前推進,以便吸引德軍,然後由第2集團軍攻擊德軍側翼和後方。因此,薩姆索諾夫定於8月19日越過邊境,他的第一個目標即拉斯騰堡-塞堡一線,離邊境大約43公里。
這是個很合理的計畫,如能有效地付諸實施的話,它定會使德軍完全陷入包圍之中。但該計畫的實施全靠第2集團軍不失時機地行動,而事實證明這是不可能的。這2個集團軍都是在補給供應尚不完善的情況下奉命向前推進的。更糟糕的是,俄軍缺乏足夠的通信、運輸和飛機等作戰手段,而所有這些手段對於成功地進行一次集中作戰都是必不可少的。
可以這樣認為,普里特維茨因集中進攻北面的俄第1集團軍而落入俄軍設下的陷阱。但是,鑒於他手中的兵力比較薄弱,他幾乎別無選擇。他希望在打敗該集團軍後能及時把力量投入到南面的進攻中去。他正確地判斷出,倫南坎普夫將第一個進入戰場,因為他的交通條件優於薩姆索諾夫,而且他知道馬祖里湖將切斷這2個俄軍集團之間的聯繫。因此,他把他的主力集中在左翼,準備以第1軍、第17軍和第1預備軍,從北向南排列,向俄軍發動進攻。他把第2後備旅部署在戰線的最左側,並派第20軍開到奧特爾斯堡地區保衛德軍的右翼。
倫南坎普夫按指定日期於8月17日越過邊界,不久,他的第3軍就與德軍第1軍接上了火。那天的戰鬥是在施塔盧波嫩附近進行的,雙方均傷亡慘重,進展甚微。17-18日夜裡,德軍向貢賓嫩撤退,俄軍以緩慢的速度尾隨其後,於19日傍晚也到達貢賓嫩。
他們準備在這裡停留一整天(20日)。德軍獲悉了這一情報,因為他們最近發現,西北方面軍同其2個集團軍司令官之間的無線通信都是用一種容易破譯的初級密碼傳送的。這一事實令他們難以置信。
指揮第1軍的馮·弗朗索瓦將軍違抗了集團軍司令的命令(這種現象並不只是這一次),在施塔盧波嫩向前推進過遠。普里特維茨曾想把倫南坎普夫進一步引誘到西邊,在安格拉普河一線與他交鋒,但當時迫於弗朗索瓦的壓力,並得知俄軍止步不前,他極不情願地決定命令集團軍的其餘部隊前進到第1軍的右翼,並於20日發動攻擊。
俄國人可能會說貢賓嫩之戰是一次勝利,但是,這種說法未免言過其實,因為雖然德軍是在當天午夜撤退的,但這是一種為了發動更好的進攻而進行的撤退。如果倫南坎普夫的騎兵部隊參加作戰,而不是在俄軍右翼休息的話,俄軍也許會打贏這場戰役。
俄軍這2個集團軍中的俄國騎兵主要是哥薩克人,由於管理不善,他們幾乎沒有發揮多大作用。在俄軍的左右兩翼德軍幾乎取得了完全的勝利,但是在中部,馬肯森的第17軍所發動的進攻遇到了嚴重挫折,當天下午,該軍已被迫後撤了一段距離。然而,只要德軍能夠重新調整部署——他們似乎沒有理由做不到這一點——他們就會有充分的機會在第二天打敗倫南坎普夫。
但是,在20日晚,普里特維茨(以及他的參謀長馮·瓦爾德澤將軍)卻驚慌失措。他似乎對17軍的失敗比對其他2個軍的勝利印象更為深刻。他還得到訊息說,薩姆索諾夫已進一步向西推進,將於第二天越過邊境,對德軍右翼構成嚴重威脅。因此,他命令集團軍脫離戰鬥,退到維斯瓦河背後。他不理睬格呂納特和霍夫曼的反對意見,把他的決定用電話通知給毛奇。毛奇(順便提一下,他原來的命令里也提到過撤到維斯瓦河彼岸的可能性)聽了普里特維茨的電話談話後大為震驚,以致於他未通知普里特維茨就採取行動,解除了他和他的參謀長的職務。
與此同時,在那些把戰鬥引向勝利的部下們的不斷敦促下,普里特維茨和瓦爾德澤重新鼓起了勇氣,儘管他們堅持認為應該中止在倫南坎普夫正面的作戰,但還是同意了由霍夫曼提出的進攻俄國第2集團軍的計畫。對普里特維茨來說,不幸的是,他沒有向最高司令部上報他已取消了向維斯瓦河撤退的計畫,儘管這樣做是否能夠挽救他的命運還值得懷疑,因為毛奇本來就不想讓他擔任指揮。
霍夫曼提出的打敗薩姆索諾夫的計畫充滿風險,它能否成功主要取決於倫南坎普夫的行動是否遲緩。他覺得後者已受到嚴重挫傷,不可能立即恢復進攻;他還認為,薩姆索諾夫構成的威脅最為嚴重。因此,該計畫將大批德軍轉移到南面和西面:第20軍調到霍恩施泰因地區,第1軍調到第20軍南面的右翼,第3預備師、翁格爾的守備部隊以及第70後備旅也移到第20軍以南的地區。因此,那裡幾乎集中了3個軍,準備投入即將來到的戰鬥。第17軍和第1預備軍都將開赴西線,他們的任務將取決於倫南坎普夫將採取什麼樣的行動。
結果,倫南坎普夫沒有採取任何實際行動。他甚至讓德軍從他正面脫身,讓他們在距離前線有時僅25英里的區域內乘上火車完成了大規模的調動,而他卻毫不知曉,更談不上進行騷擾了。
他似乎已確信,一支被打敗的德軍正在撤退,而他的騎兵部隊也沒有做任何事使他清醒過來。兩天半之後,他以一種非常悠閒的方式開始前進。直到這時,他仍然一點都不知道敵人的去向。他在貢賓嫩戰鬥之後的所作所為,對坦嫩貝格戰役的結局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
普里特維茨和瓦爾德澤被解職後,毛奇挑選馮·興登堡將軍和埃里希·魯登道夫將軍分別任東線德軍總司令和參謀長。興登堡67歲,退休已有3年左右,但他是這個職位的最佳人選他身材魁梧,剛強沉著,給人以信心和勇氣,而且他最能發揮他的參謀長智慧過人和思路敏捷的優勢。
魯登道夫甚至未與興登堡見面就被允許發布命令了,他繞過集團軍司令部徑直向各軍下達命令,除了對部隊下火車的安排作一些小變動以及選定馬林堡而不是米爾豪森作集團軍司令部以外,他的命令與霍夫曼發出的命令幾乎是一樣的。但是,由於他下令讓各軍在新司令到來之前獨立掌握部隊並打亂了集團軍司令部的工作程式,結果第17軍和第1預備軍的司令給他們的部隊放了一天假。此時,時間是最重要的因素,儘管這2個軍將來的行動取決於倫南坎普夫的動向,但德軍有必要儘量遠離俄國第1集團軍,以便向南推進。由於耽擱了寶貴的1天,德軍不得不以強行軍來彌補時間上的損失。
興登堡和魯登道夫於8月23日下午到達馬林堡。興登堡在回憶錄中告訴我們,德軍在一名被打死的俄國軍官的筆記本里發現了一份檔案,檔案上記載著俄軍發動集中攻勢的詳細計畫。興登堡並沒有說明這一情報是什麼時候到手的,但據推測大概是在他抵達之時得到的。很明顯,這份情況的獲得使德軍司令部對倫南坎普夫的動向沒有把握。直到25日,根據一份被截獲的無線電報,德軍司令部清楚地得知倫南坎普夫的行動非常緩慢,因此魯登道夫決定在其正面只擺上1個騎兵師(欠1個旅)。
薩姆索諾夫的第2集團軍最終於8月21日和22日拖拖沓沓地超過邊境,這個日期大大落後於預定時間。在日林斯基的嚴令之下,他的部隊未等動員完畢就出發了。由於運輸設施不完備,供給體系雜亂無章,士兵缺少食品,而且要在擁擠的沙質小徑上行軍,部隊的情況非常糟糕。集團軍司令似乎一點不知敵人的去向;即使知道,他也沒有把訊息傳下去,他的先頭部隊沒有得到正規騎兵的支援。該集團軍內部各單位之間幾乎沒什麼配合,2個集團軍之間更談不上配合了。薩姆索諾夫本應把部隊的位置向很少到前沿的日林斯基匯報清楚,但他卻沒這樣做。日林斯基在自己的軍隊達到較好的戰備狀態之前一般都拒絕讓他們向前推進。
部隊在大約60英里寬的正面上緩慢地向前推進,因為薩姆索諾夫已改變了日林斯基發來的命令——後者並沒有採取行動糾正前者這種違背命令的行為——把部隊向左延伸過遠,以致只有第6軍仍在按原計畫向塞堡-拉斯膝堡一線推進。他以為姆瓦瓦-索爾道鐵路可以緩解他的補給問題,並且抱有向敵側後迂迴的不切合實際的想法。由於過分向左延伸,他在自己的集團軍內部製造了一些大的缺口,而且他同倫南坎普夫集團軍之間的距離也拉得更遠了。
8月23日,第6軍到達了奧特爾斯堡,第13軍到達耶德瓦布諾,第15軍靠近弗蘭克瑙,第23軍第2師到達索爾道東北部,第23軍的其餘部分則返回姆瓦瓦。與此同時,第1集團軍已向佩萊寧肯-達凱明一線謹慎推進。第2集團軍的首次重要戰鬥始於8月23日晚,並持續了兩天。第15軍的先頭部隊與德第20軍在奧爾勞-米哈爾肯一線接觸。俄軍沒有進行偵察,就匆忙與敵人在開闊地展開了戰鬥,結果整團整團的部隊象鐮刀下的麥子仆倒在德軍的機槍火力之下。第二天,戰鬥進行得異常激烈,俄軍取得了部分進展。
25日,俄軍第13軍前來支援,對德軍左翼構成威脅,德國後備部隊打了一場令人佩服的阻擊戰後撤退了。艾恩賽德將軍說,在這次戰鬥中,第15軍50名軍官、2000名士兵陣亡,但卻僅僅丟失了2門大炮,只有幾個人被俘。如果真是這樣的話,他們在坦嫩貝格的戰績確實更加令人信服。
在完全缺乏情報的情況下,俄軍最高指揮官的無能再一次充分暴露出來。經過這場戰鬥,薩姆索諾夫認為德軍正在向他們的左翼後撤,為了便於追擊,他請求日林斯基允許他再次把前進方向轉向阿倫施泰因-奧斯特羅德一線。日林斯基猶豫一陣——因為他懷疑(他的懷疑是正確的)薩姆索諾夫是否確實完全了解情況——還是同意了,但要求薩姆索諾夫派1個軍和1個騎兵師掩護俄軍在湖區與阿倫施泰因之間的最右翼。日林斯基提出這一附加條件似乎根本沒有什麼道理,因為這一命令意味著把這些部隊抽調到距離主力部隊大約30英里以外的地方去,使德軍可以將他們各個殲滅。因此到8月26日,第2集團軍的防線從森斯堡(第6軍)一直延伸到傑隆(第6騎兵師),其間,第13軍位於庫爾肯附近,第23軍在斯科陶,第15軍在弗蘭克瑙,第1軍在烏斯道。第23軍的1個師、2個騎兵師和1個步兵旅歸第1軍指揮,保衛該集團軍的左翼。俄軍散布在長達75英里的戰線上。各部隊之間的聯絡幾乎是不存在的。
與此同時,德軍的集結按計畫順利進行,差不多快完成了。
8月24日,魯登道夫命令第17軍和第1預備軍揮戈南進,以攻擊俄第2集團軍的右翼。這是一次經過慎重考慮的冒險行動,因為倫南坎普夫對德軍仍是一個嚴重威脅。直到第二天德軍截獲俄軍一份電報之後,這一決定的正確性才得到證明。德軍殲滅薩姆索諾夫集團軍的計畫構思簡單,但實施的過程卻很複雜,因為有許多天然屏障,各軍必須各自為戰。簡而言之,魯登道夫計畫誘使薩姆索諾夫進攻力量稍微薄弱的德軍中央(第20軍的一半兵力),同時,以第1軍和第20軍的另外一半猛攻俄軍右翼,以第17軍和第1預備軍猛攻俄軍左翼或北側。一旦俄軍兩翼被清除,德軍將以龐大的鉗形攻勢包圍俄軍中央。
由於倔強的弗朗索瓦強烈反對魯登道夫發出的正面進攻烏斯道的命令,這些精心安排的計畫在執行中出現了一次小小的波折。
當時弗朗索瓦的炮兵部隊尚未全部到位,因而他極力主張採用間接進攻的辦法。然而,魯登道夫駁回了他的意見。在這場關鍵的5天戰鬥的第一天,北側和中央的戰鬥極為激烈。薩姆索諾夫仍然不知道敵人的行動與企圖,他繼續向奧斯特羅德-阿倫施泰因一線挺進。他根本不知道在25日晚上,德軍截獲了一份情報,對他要達成的目標了如指掌。在圖勞,第23軍的第2師趕走了德軍,取得了初步戰績,但在遭到反擊後該師傷亡慘重,節節敗退,差不多退到奈登堡;第15軍打得不錯,到晚上,他們守住了格里斯利嫩-米倫一線,第13軍幾乎沒打什麼仗,因為電話線被切斷,無線電台受干擾,他們得不到明確的命令,因而花了一天的時間來回行軍。
但是,薩姆索諾夫的災難出現在北部,他的第6軍在那裡徹底敗北,在第一天結束時實際上就已退出戰鬥。該軍處於俄軍右翼,十分孤立。一旦魯登道夫在被截獲的情報的鼓舞下集中起第17軍和第1預備軍來對付它,俄軍第6軍的失敗就不可避免了,因為即使德軍經過長時間的強行軍已疲憊不堪,但德軍占據了數量上的優勢。然而,俄軍打敗仗更應歸因於他們缺乏情報以及一位師級指揮官對情報錯誤的理解。由於出現這種情況,第6軍軍長發出命令後又收回成命,結果使得2個師在達代湖周圍同德軍的側翼運動可怕地纏在一起,他們向比紹夫斯堡的有秩序的撤退變成了向奧特爾斯堡的潰逃。在潰退時,俄軍的隊伍有時前後拉開20英里。
8月27日和28日,德軍與俄軍的第1軍在烏斯道周圍交戰,這是這場戰役的最關鍵的時刻。從清晨時分起,雙方的炮兵就開始了對攻,結果德軍的炮火壓住了俄軍的炮火。到傍晚時分,德國步兵猛攻烏斯道,他們幾乎未遇到什麼抵抗,因為那些在炮戰中倖存下來的半飢半飽的俄國士兵已沒有情緒作戰了。到第2天上午11時,第1軍被粉碎,通往奈登堡的道路已暢通無阻。然而,俄23軍的第1步兵旅從索爾道南部意外地發動了反攻,並在海因里希斯多夫地區取得初步的成功。為此,弗朗索瓦不得不停止向奈登堡進軍來恢復戰場的態勢。
到27日夜裡,俄國第1軍剩下的兵力——各個師來的大約5個團,外加5個炮兵連——占領了索爾道以北的陣地。28日清晨,弗朗索瓦發布一系列命令,目的就是要把他們趕到南面去並使其退出戰鬥,但是俄軍沒等德軍採取行動就撤退了。這時俄軍左翼已暴露,中央很容易被合圍。然而;對德軍第20軍來說,中部的情況並不太好,魯登道夫害怕防線被突圍,竟一時慌了神,命令弗朗索瓦全軍向北挺進,到拉納去支援中部的戰鬥。但是弗朗索瓦意識到斷敵退路的極端重要性,出於對任何他不贊同的命令都滿不在乎的性格,他繼續按原定路線行軍。到第二天,他所在的軍已經切斷了俄軍南逃的路線。
8月27日,中部的戰鬥仍然很激烈,雙方傷亡慘重,俄軍第15軍沖入了德國第20軍的陣地——這促使魯登道夫向弗朗索瓦下了增援的命令。但是到了晚上,第15軍已被牽制在海登米爾-瓦爾斯多夫-米倫一線。當在他們左邊作戰的第23軍第2師差不多被趕回到奈登堡的時候,第15軍的左翼危險地暴露出來。
第二天,魯登道夫命令第17軍和第1預備軍停止追擊被打敗的俄第6軍。而轉向西南進攻位於中央俄軍右翼的第13軍。該軍軍長克留耶夫將軍正從阿倫施泰因向霍恩施泰因行軍去支援第15軍。整整一天,他的軍受到來自北部和東北部敵軍的攻擊,到黃昏時,第13軍還沒有拿下霍恩施泰因,也無法同第15軍取得聯繫。
俄國第2集團軍已處在崩潰的邊緣。總的來說.該集團軍的士兵在近乎斷糧的惡劣條件下表現得非常英勇,但現在,他們再也挺不住了。一貫糟糕的通信聯絡實際上已經中斷,各軍指揮官之間失掉了聯繫,每個軍都對自己正面和兩翼的情況一無所知。
薩姆索諾夫曾前往第15軍軍長馬爾托斯將軍那裡與之探討形勢,馬爾托斯是他唯一真正出色的高級指揮官。馬爾托斯極力主張他趁為時不算太晚時趕緊撤退.但薩姆索諾夫不同意,因為他覺得,如果能占領奈登堡,戰局還是可以得到穩定的。但這是個完全不切合實際的想法,他很快不得不改變這一想法。8月29日和30日,德國3個軍向俄軍中央發動了強大攻勢,毫不留情把他們趕到正等著他們的弗朗索瓦部隊陣前。弗朗索瓦的軍已封鎖了俄軍沿奈登堡-維倫貝格一線撤退的道路。
薩姆索諾夫終於明白了他的集團軍正處於驚人的災難之中,因此他在最後一道命令中指示第13、第15和第23軍奪路返回霍熱萊和亞諾夫。他派馬爾托斯偵察奈登堡周圍的陣地(經過一番扣人心弦的冒險之後,他最終還是在那裡被俘了),並派克留耶夫將軍統一指揮這3個軍。第15軍和第23軍進行了一系列艱苦的後衛戰鬥,試圖突破米沙肯和維倫貝格之間的警戒線,但是,德軍用機槍封鎖了森林的所有通道。8月31日,這些精疲力竭,飢腸轆轆的士兵大部分都在雷特科文附近投降了。
俄第13軍行軍路線最長,經歷的戰鬥也最艱苦。他們在人馬沒有任何糧秣可用,疲勞程度超出人們想像的情況下,花了40個小時在沙質小路上行走了42英里,直到精疲力竭之後,3個縱隊中的2個縱隊來到了烏斯贊內克。他們在這裡挖壕固守,在8月30日至31日的一整夜裡進行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戰鬥。由於寡不敵眾,他們終於在8月31日投降了。
該軍的右路縱隊要走運多了,因為在30日,俄國第1軍的殘部(德軍以為該軍已被他們全殲)從硝煙中爬起來對奈登堡進行了最後一次衝擊。雖然他們占領該城的時間很短,並且不久就被弗朗索瓦派來的保衛森林通道的德軍部隊趕走了,但由於反攻引起的混亂,第13軍右路縱隊的幾千名俄軍卻得以越過邊界,化險為夷。他們和在維倫貝格附近突圍的第15和第23軍的兩支領導有方,意志堅強的部隊,差不多是僅存的從德軍包圍圈中突圍出來的俄軍中央部隊。
這樣,俄國第2集團軍在越過東普魯士邊界不到10天的時間內實際上已被殲滅,它那倒霉的司令官知道自己已被打敗,並將名譽掃地,悄悄地溜到密林深處開槍自殺了。我們不知道俄軍傷亡的詳細情況,但俄軍的傷亡確實非常慘重。德軍聲稱他們抓了9.2萬俘虜,打死了7萬俄國士兵,繳獲和破壞了俄軍的所有大炮和運輸工具,而他們自己僅傷亡了1.5萬人。
倫南坎普夫並沒有努力支援被打敗的薩姆索諾夫,而是依然在韋勞-蓋爾道恩-安格堡一線緩慢地,無精打采地行動。他的末日也即將到來。在後來的馬祖里湖戰役中,他被趕出了東普魯士,並損失了大約6萬名士兵和150門大炮。
坦嫩貝格戰役的後果是十分嚴重的。協約國曾對俄國這台“蒸汽壓路機”寄託著極大的希望,俄軍第2集團軍的迅速崩潰給協約國造成了極大的震撼,它確定無疑地告訴人們這場大戰將是一場持久的,損失慘重的戰爭。然而,俄軍入侵東普魯士所產生的最重要的後果也許是它對西線戰事的影響,它很可能改變了整個戰爭的進程。
當普里特維茨感到恐慌的時候,毛奇決定大力增援東線德軍,儘管魯登道夫堅持認為沒有這種必要。最後,德軍統帥部從駐德國的右翼德軍集團中抽出了2個軍和1個騎兵師前往俄國參加馬祖里湖戰投。俄國人和法國人都說,這使德國人失去了在馬恩河戰役中取勝的機會,從而拯救了法國,甚至毛奇也承認,從重要的右翼抽出這些部隊是個嚴重錯誤。我們很難確定德軍削弱俄軍的戰爭能力的計畫是否拯救了西線的協約國軍隊,但是,德軍在東線的勝利肯定助長了德軍向俄國施加更大的壓力,以便早日結束東線戰事的野心,從而減輕了德軍對西線協約國的壓力。
導致俄國第2集團軍在坦嫩貝格失敗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俄軍對這場戰爭毫無準備;俄軍指揮官無能;倫南坎普夫沒有參戰;弗朗索瓦所部在烏斯道之戰及其之後實施了巧妙的戰術機動。
從動員的那天(7月31日)起,俄國的時間安排就有問題。俄國幾乎沒有可能兌現其作出的在動員後15天之內向德國推進的承諾。這個國家的落後情況從它那可憐的無法迅速發展的工業能力上就可反映出來。它的各個交通部門(公路、鐵路、水路和車輛)的狀況以及它的無線電通信能力都遠遠不能滿足一個現代軍事大國的需要。
它的軍隊也遠遠達不到所要求的水準。10年前發生的那場災難性的戰爭(1905年日俄戰爭-掃校者注)已經暴露了俄軍的很多弱點,而這些弱點也只是部分地得到了糾正。俄軍士兵都是從不同民族招募來的農民,如果領導有方,他們作戰會很勇猛,但他們幾乎沒受過教育,缺乏主動性。俄軍缺乏足夠的是訓練,長期服役的軍士對服役3年的新兵進行適當的訓練,而軍官階層(儘管最近已經在努力提高他們的素質)的素質也是很成問題的。團級軍官的培訓很不充分,因為他們充其量只在參謀學院培訓過,而且他們之中的大多數人在參謀部工作幾年後便到了團級崗位上,這樣,他們在人員管理上沒有什麼經驗,更談不上有什麼領導能力了。
在俄軍許諾的動員後第15天就投入作戰的80萬人之中,有30萬人是未接受過什麼訓練的後備役軍人。
如果說俄國軍隊的條件總的來說就很差的話,那么,第2集團軍的條件尤為悲慘。整個集團軍的運輸和供給能力嚴重不足,某些軍的情況更為糟糕。比如第23軍,他們在越過邊界時根本就沒有什麼運輸工具,部隊不得不依靠徵用的車輛和農夫搬運彈藥和軍需品,或者向情況稍好的友鄰部隊借用。部隊被調往前線時沒有配備戰地麵包房,再加上鐵路和公路的交通狀況極為惡劣,集團軍部不得不向這些部隊發出就地解決給養問題的不切實際的命令。
薩姆索諾夫的參謀部是由一群以前從未見過面,更談不上共過事的軍官匆匆組成的,包括參謀長在內的原司令部的許多人員已被調往西北方面軍工作。大量的新兵都是剛剛報到,不但沒有時間進行訓練,甚至沒有時間進行恰當的管理。該集團軍幾乎沒有通信部門。就高層領導來說,薩姆索諾夫沒有和倫南坎普夫建立起直接聯繫,整個戰役期間,日林斯基也沒有向薩姆索諾夫提供恰當的情報。即使有少得可憐的通信設備,操作員也大都缺乏訓練。由於沒有把密碼傳送到各軍,俄軍司令部的作戰命令和情報不得不用明碼電報傳送,因而常常被敵截獲。
下級軍官曾向他們的軍長,軍長曾向集團軍司令呼籲,把部隊出發的日期推遲6天或至少4天,但薩姆索諾夫不理睬他們的呼聲,因而犯下了不可饒恕的罪過。在部隊尚未作好準備,供給情況一團糟的情況下,薩姆索諾夫就讓他的集團軍投入了戰鬥。誠然,時間是實施計畫的關鍵,而且第2集團軍肩負著給德軍以決定性打擊的重任,但是,如果讓部隊在缺少後勤保障的情況下進軍,達成上述目標是不可能的。
日林斯基錯誤地估計了行軍地區的條件和第2集團軍的狀況,而薩姆索諾夫既沒有糾正他的想法,也沒有設法修改進軍時間表,結果,第2集團軍沒有按時越過邊界,並且,他們在似乎從未到過前線的日林斯基的無理催促下吃盡了苦頭。必須指出,推遲一個星期出發未必就能極大地減輕俄軍的災難程度,俄軍的不足之處太多了,不可能在如此短暫的時間內完全克服掉,不過,如果準備得充分一些,士兵就會有更多的生還機會。
有人認為,儘管俄軍在除人數之外的各種條件上均不如德軍,但俄軍仍有可能打敗德國第8集團軍。如果這種觀點成立的話,根據魯登道夫的看法,倫南坎普夫就成了這場戰役的關鍵人物。
第1集團軍的參戰基礎要比第2集團軍好得多。倫南坎普夫的參謀人員和部隊大都是從維爾納軍區抽調來的,維爾納軍區是倫南坎普夫戰前任司令官的軍區,因此他們曾在一起共過事,共同制訂過計畫;該集團軍的後勤系統雖然還不完備,但依靠薩姆索諾夫那裡所沒有的公路和鐵路交通線,仍能正常運行。然而從一開始,倫南坎普夫的行動就非常拖拉,他花了9天時間才到達第一個目標(因斯特堡-安格堡一線),而此地距邊境只有38英里。
倫南坎普夫自認為他已贏得了貢賓嫩一戰的勝利,從他的確已經阻止德軍取得他們所指望的決定性勝利。並使他們撤退這一點上看,這是不錯的。然而,德軍並沒有被打敗,這點是毫無疑義的。就在應該趁機擴大戰果的關鍵時刻,倫南坎普夫卻在兩天半時間裡按兵不動。另外,他未採取行動查明敵軍的去向,而是完全沉浸在德軍正全線撤退的喜悅中。根據他的報告,日林斯基也相信了德軍正在全線撤退。後來,我們從他的一名參謀那裡得知,由於深信第2集團軍的前進時間已經推遲,他害怕把敵軍趕得過遠會打亂第2集團軍斷敵後路的計畫。鑒於他從未與第2集團軍取得聯繫,這種想法多少有些不著邊際。不管怎么說,這不能成為他與正面德軍脫離接觸,而且對此後的戰役形勢一無所知的理由。
8月26日,第1集團軍終於到達他們的第一個目標區。此時,對於倫南坎普夫來說,事情並未由此變得簡單一些,因為日林斯基(他在這場戰役中從未對形勢有過切合實際的理解)根據他對德軍行動完全錯誤的估計發布了一系列命令。日林斯基相信那些在貢賓嫩被“打敗”但並未在柯尼希斯貝格要塞停下堅守的德軍將撤往維斯瓦河,因此,他命令倫南坎普夫用2個軍的兵力封鎖柯尼希斯貝格,由該集團軍的其餘部隊追擊撤往維斯瓦河的德軍。
直到8月27日,也就是在魯登道夫冒了極大的風險在第1集團軍的正面僅僅擺了兩個騎兵旅後的兩天,日林斯基和薩姆索諾夫仍然認為,倫南坎普夫仍同從貢賓嫩撤退下來的德第8集團軍的一部分保持著接觸,他們全然不知巨大的危險正在從北方向他們逼近。
同一天晚上,日林斯基命令倫南坎普夫將其左翼向巴騰施泰因靠攏,將他的騎兵向比紹夫斯堡運動,以便與第2集團軍相配合。他似乎並不知道薩姆索諾夫已向西偏離到何種程度,認為他還在往北推進;他也不知道該集團軍第1軍和第6軍的失敗情況。
但此刻他至少已意識到第2集團軍需要第1集團軍的支援,儘管他沒有流露出任何不安或緊迫感。而倫南坎普夫卻仍在從容不迫地往南推進,直到8月29日晚他仍未與敵人接觸。
霍夫曼認為,儘管到這個時候倫南坎普夫已經來不及挽救薩姆索諾夫的厄運,但他仍有可能對戰鬥的進程施加某些影響。為了應付這種可能性,德軍曾考慮把幾個師調動到阿勒河彼岸,但結果證明是沒有必要的。雖然有時人們認為魯登道夫的包圍行動事先沒有計畫好,但鑒於倫南坎普夫似乎甘願做一個旁觀者,這種包圍行動便是一種可以接受的冒險。德軍整個作戰行動能夠成功皆因倫南坎普夫行動不積極。魯登道夫在書中寫道,“當戰鬥真正開始時……倫南坎普夫那氣勢洶洶的部隊好象是一片即將來臨的雷雨雲,接在東北方向的天空上。他只要逼近我們,我們就會被打敗”。儘管這種說法同霍夫曼的看法不盡相同,但它卻清楚地指出了倫南坎普夫本來可以起到的重要作用。
有一個問題仍值得我們深思,為什麼倫南坎普夫竟允許俄國戰爭機器的一個組成部分遭到覆滅而不去救援它呢?霍夫曼上校幾年後在書中寫道,他堅信倫南坎普夫這樣做完全是出於他對薩姆索諾夫的敵意,儘管他沒有料到他的不積極會造成如此巨大的災難。倫南坎普夫與薩姆索諾夫在中國的滿洲曾有過激烈爭吵,兩人最終在火車站的站台上相互毆打起來。在彌留之際,霍夫曼還對約翰·惠勒·貝內特爵士說,“如果滑鐵盧戰役是在伊頓運動場上打勝的話,那么,坦嫩貝格戰役則是在瀋陽火車站的站台上打敗的。”
說倫南坎普夫作為一名高級將領(即使是俄軍將領)竟然不惜以民族災難為代價來報10年前的私仇,這似乎有點太牽強了。更大可能性是,倫南坎普夫已不再勝任他的工作,他已老朽,過分自大,並且被日林斯基對他的不斷干擾弄糊塗了。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霍夫曼說服魯登道夫對俄軍實施包圍是具有決定性意義的事件。霍夫曼深信倫南坎普夫決不會支援薩姆索諾夫,因此,他告訴魯登道夫,德軍的包圍行動將非常安全。
“8月27日上午,西部地區的戰鬥因弗朗索瓦將軍在烏斯道實施突破並擴大了戰果而決定了勝負.”這是霍夫曼在談論弗朗索瓦違背上級命令並成功地採取了一次關鍵性的行動時所下的結論。當時,在俄軍的左翼,阿爾塔莫諾夫將軍的第1軍從8月24日以來就已占據了烏斯道-邁施利茨-魯特科維茨一線。第6騎兵師到了格連斯克,第15騎兵師監視著勞騰堡。阿爾塔莫諾夫在塞本和格拉勞向前沿調兵。他根本不知道德軍即將發動進攻,因而從其右翼(此處特別易受攻擊,因為這兒與第23軍最鄰近的部隊之間有一個將近7英里寬的缺口)抽調兵力,以便向他唯一知道的,駐在勞騰堡的德軍發起進攻。
25日,弗朗索瓦的第1軍在離阿爾塔莫諾夫的主陣地僅一天路程的地方下了火車,而阿爾塔莫諾夫的50個騎兵中隊竟沒有1箇中隊知道這一情況.魯登道夫給弗朗索瓦的命令是在26日清晨發動進攻,拿下烏斯道,但弗朗索瓦仍缺少炮兵部隊,因而認為自己尚未淮備就緒。然而,魯登道夫仍堅持原來的命令。但是,弗朗索瓦是這樣一位將軍:如果他認為上級的命令不正確,便決不拿自己的部隊去冒險。所以,儘管他在26日發動了進攻,但他並沒有全力以赴;塞本於當天正午攻下。阿爾塔莫諾夫對駐守在勞騰堡的米爾曼第5後備旅發動的進攻完全是瞎胡鬧,弗朗索瓦的部隊很快就把它擊退了。
經過這2次勝利之後,德軍的防線已經推進到海因里希斯多夫-格拉勞一線。鑒於部隊疲憊不堪,又缺少大炮,弗朗索瓦和他的先頭師師長馮·康塔決定把對烏斯道的進攻推遲到第二天。

戰役點評

霍夫曼非常肯定地認為,弗朗索瓦拒絕在26日發動進攻是俄國第2集團軍全軍覆滅的最重要的原因。如果在炮兵未全部到位的情況下發起進攻,弗朗索瓦的進攻很可能會失敗,這樣,薩姆索諾夫就有時間在包圍圈尚未合攏之前把他的集團軍撤出來。
弗朗索瓦命令他的炮兵於27日上午4時開始炮擊烏斯道,他的第1師和第2師將於1小時後發動圍攻。但是,如前所述,士氣低落的俄國步兵儘管有極好的防禦陣地,卻沒有堅持戰鬥,德軍第1軍實際上輕而易舉地取得勝利。但是,拿下烏斯道之後,弗朗索瓦再次表現出了他的獨立性,只是在他再次違令之後,中央俄軍的命運才最後被決定了。
德第20軍曾一度遇到俄軍的猛烈進攻,魯登道夫一時驚慌失措,命令第1軍改變方向向北進軍。但是,弗朗索瓦不顧第20軍可能面臨的危險,仍把眼睛中牢盯在奈登堡-維倫貝格公路以及通往森林的各條小路上。他知道切斷俄軍逃跑的必經之路將給俄軍帶來災難性的結局。因此,他命令部隊繼續向東推進,封死合圍圈的缺口,把薩姆索諾夫的殘兵敗將緊緊包圍起來。
違抗命令,實難寬恕,但如果一位高級軍官從不冒險,只顧保全名譽,那么他就可能坐失良機。弗朗索瓦就是一位敢作敢為的出色戰將,而且令他的上級無可奈何的是,他所堅持的東西往往都是正確的。我們不能說魯登道夫贏得這場戰役的勝利完全是弗朗索瓦在坦嫩貝格戰役中兩次拒不從命的結果,但如果沒有弗朗索瓦的兩次抗命,魯登道夫是不會取得如此徹底的勝利的。
坦嫩貝格戰役是一次由高級指揮官的性格和個人表現決定勝負的戰役。毛奇撤換馮·普里特維茨幾乎肯定沒有做錯,因為後者失去了主動權,失去了參謀人員的信任和爭取勝利的決心;在這種情況下,整個部隊的士氣要不了很久就會一蹶不振。上了年紀的興登堡與比較年輕的魯登道夫搭檔,真是珠聯壁合,令人鼓舞,前者發揮威信,後者表現職業特性。不僅如此,魯登道夫、他的參謀軍官霍夫曼以及他的第1軍軍長馮·弗朗索瓦,都是隨時準備支持他們作出的判斷並勇於承擔風險的人物。
俄軍將領們的表現剛相形見絀。方面軍司令日林斯基既不能激發人們的信心,也很少出現在前線,兩位集團軍司令也不願進行配合;總之,他們年事已高,力不勝任。誠然,由於體制落後,他們的後勤供應嚴重不足,但這並不能改變如下的事實,即他們在戰略戰術的套用上遠遠趕不上德軍將領。
從軍事藝術而言,坦能堡戰役可以說是古代偉大的迦太基名將漢尼拔會戰在20世紀的再現和放大,戰略上以內線作戰攻其一路,戰術上採取擊潰兩翼再合圍中央主力。20世紀最傑出的軍事思想家富勒只用了一句話來評價這場會戰:“就這樣,這個偉大的會戰結束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