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爾·瓦雷里

保爾·瓦雷里

保爾·瓦雷里(Paul Valery,1871.10.30~1945.7.20),法國象徵派詩人,法蘭西學院院士。作有《舊詩稿》(1890~1900)、《年輕的命運女神》(1917)、《幻美集》(1922)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保爾·瓦雷里
  • 外文名:Paul Valery
  • 國籍:法國
  • 出生地:法國
  • 出生日期:1871.10.30
  • 逝世日期:1945.07.20
  • 職業:詩人
  • 主要成就法蘭西學院院士
  • 代表作品:《海濱墓園》
個人經歷,生平遺憾,

個人經歷

保爾·瓦雷里的詩耽於哲理,傾向於內心真實,往往以象徵的意境表達生與死、靈與肉、永恆與變幻等哲理性主題,被譽為“20世紀法國最偉大的詩人”。 保爾·瓦雷里在大學時代便突現出他的詩歌天賦,當時就有報紙預言:“他的名字將在人們的口頭傳頌。”但在結束法學院的學業,獲得法學士學位的前後,一種柏拉圖式的清心寡欲情緒控制了他。1892年9月他同家人前往熱那亞度假,在一個暴風雨交加的“可怕的夜晚”,他決定放棄詩歌和愛情,獻身於“純粹的和無私的知識。”
在其後的二十多年,瓦雷里在國防部、哈瓦斯通訊社等處工作,但求知和深思的習慣,已成為他的生命根源了。在這二十餘年中,瓦雷里一方面致力於從前在學校時格格不入的數學,一方面更在想像中繼續他的真的追求與美的創造。這使他在數學,音樂和哲學方面都有了不俗的造詣。
在他的好友,著名作家紀德及其他友人再三催促下,瓦雷里答應將自己青年時代的詩稿結集出版。在付印前,他想寫一首40行左右的短詩附在後面,作為與詩神永別的紀念。可這小詩的想法如一星之火,使瓦雷里一發而不可收,燃燒成一首五百餘行的長詩——《年青的命運女神》,描寫不同性質意識之間的矛盾衝突。
這首詩對法國知識界的震撼之大,影響之深是驚人的。一位評論家稱:“我國近來產生了一樁比歐戰更重要的事,那就是保爾·瓦雷里的《年青的命運女神》。”一首詩竟比一場戰爭更重要,可見其受推崇的程度。
在愛好文藝的社會裡,無處不聽到此詩的回聲。許多詩人學者甚至以相互背誦該詩為樂。巴黎有名的雜誌《知識》舉辦了一次“誰是法國最大詩人”的選舉,瓦雷里被讀者不謀而合地選中了。
在其後的創作中瓦雷里迸發出傑出而全面的才華和創作力,他繼承了馬拉美的純詩傳統,卻在詩歌中融入了關於生與死、變化與永恆、行動與冥思等哲學上的思索。1922年,瓦雷里出版詩集《幻美集》,其中收錄了諸多優秀的詩作,包括《腳步》、《石榴》、《風靈》等。
瓦雷里一生的顛峰之作是晚年的《海濱墓園》,《海濱墓園》寫詩人在海賓墓園沉思有關存在與幻滅、生與死的問題,得出了生命的意義在於把握當下、面對未來的結論,主旨是關於絕對靜止與人生交易的對立統一關係。開篇“這片平靜的房頂上有白鴿蕩漾”成為膾炙人口的名句。這首詩代表在詩歌創作方面瓦雷里的成就高過了他的前人馬拉美。
以保爾·瓦雷里為代表的一批詩人的象徵主義詩歌的創作,在匡正歐美當時淺陋直陳的詩風上,在加強詩歌的凝練、含蓄、韻味和質感等方面有著巨大的貢獻。

生平遺憾

從1930年起,他就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到1945年,至少已經被推薦過十次,這一次可以說是穩操勝券,可是同年7月,他卻在瑞典學院表決之前不幸去世了。學院的評審們曾經考慮是否也像1931年時對待瑞典詩人卡爾費爾德那樣,雖然去世,依然授獎。但這一建議一經提出就招來嚴厲批評,結果遭到否決。於是,桂冠落到了第二候選人、智利詩人加夫列拉·米斯特拉爾的頭上,“由於她那富有強烈感情的抒情詩歌,她的名字成為整個拉丁美洲理想的象徵”,她因此榮獲1945年諾貝爾文學獎,並成為拉丁美洲歷史上第一位獲得這一殊榮的作家。
瓦雷里之墓瓦雷里之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