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加利亞正教會,自主的正教會之一。始於864年保加利亞大公鮑里斯一世(Boris Ⅰ,? —907)將正教立為國教。870年在君士坦丁堡牧首區內實行自治。約879年設大主教管區。919年宣布自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保加利亞正教會
- 屬性:自主的正教會之一
保加利亞正教會,自主的正教會之一。始於864年保加利亞大公鮑里斯一世(Boris Ⅰ,? —907)將正教立為國教。870年在君士坦丁堡牧首區內實行自治。約879年設大主教管區。919年宣布自主。
保加利亞正教會,自主的正教會之一。始於864年保加利亞大公鮑里斯一世(Boris Ⅰ,? —907)將正教立為國教。870年在君士坦丁堡牧首區內實行自治。約879年設大主教管區。919年宣布自主。10—12世紀希臘統治和...
保加利亞東正教有保加利亞正教、保加利亞正教會和亞美尼亞正教3個宗派。天主教 天主教於9—14世紀期間在保加利亞傳播,其後期傳教士多屬方濟各會和多明我會。1785年,天主教索非亞代牧區成立。1870年,保加利亞行拜占庭禮儀的合併教會獲羅馬天主教承認。1926年,拜占庭禮儀天主教會索非亞都主教區成立。近年來在保加利亞...
保加利亞聖斯德望堂(保加利亞語:Църква „Свети Стефан)保加利亞聖斯德望堂(保加利亞語:Църква „Свети Стефан“;土耳其語:Sveti Stefan Kilisesi),又名保加利亞鐵教堂,是一座保加利亞正教會教堂,位於土耳其伊斯坦堡法提赫區的芬內爾街區,面臨金角灣,用鑄鐵建成,...
在1948年至1949年,東正教、伊斯蘭教、新教和天主教宗教組織都被限制或禁止。保加利亞正教會雖被保留,卻遭到極大地限制,而且教會逐漸被共產主義者滲透。契爾文科夫時代 季米特洛夫在1949年逝世,保加利亞人民共和國由以維爾科·契爾文科夫為核心的領導集體領導,瓦西里·科拉羅夫成為部長會議主席。一年後科拉羅夫逝世,...
18~19世紀,保加利亞民族的人們開始關心教育和文化,對保加利亞的歷史產生興趣,開始了民族復興運動和爭取教會獨立的鬥爭。1870年成立了獨立於君士坦丁堡總主教區的保加利亞教會。東正教教會在保持民族文化和民族感情方面起了重要作用。1876年保加利亞人發動了武裝起義。1878年北部保加利亞成為公國。1885年保加利亞南北兩部統一。
阿爾巴尼亞正教會,自主的正教會之一。於3世紀傳入。9世紀起由保加利亞正教會管轄。10世紀建立第一個主教座堂。後形成都主教區。18世紀下半葉轉歸君士坦丁堡正教會管轄。1922年宣布自主。50年代曾有信徒298000人,占居民總數的19%, 主要分布在南部地區。1967年遭禁。1990年11月解禁後恢復活動。1992年8月阿納斯塔...
教會斯拉夫語(Славе́нскїй ѧ҆зы́къ,保加利亞語:църковнославянски език,馬其頓語:црковнословенски јазик)為保加利亞正教會、馬其頓正教會、俄羅斯正教會、塞爾維亞正教會與其它斯拉夫東正教教會的禮拜儀式語言。歷史沿革 在...
東羅馬派正教會(英語:Eastern Orthodox churches),分為完全獨立的東正教派系,以及和普世牧首共融的宗派。該派信守前七次大公會議,強調自身繼承東羅馬拜占庭帝國國家教會。老信徒 舊曆派 舊曆羅馬尼亞正教會(Old Calendar Romanian Orthodox Church)舊曆保加利亞正教會(Old Calendar Bulgarian Orthodox Church)美洲...
東正教自主教會列表 各自主教會實際上都是平權的;然而按歷史榮譽排序如下∶君士坦丁堡正教會 亞歷山大正教會 安提阿正教會 耶路撒冷正教會 俄羅斯正教會 喬治亞正教會 塞爾維亞正教會 羅馬尼亞正教會 保加利亞正教會 賽普勒斯正教會 埃拉多斯正教會(希臘教會)阿爾巴尼亞正教會 波蘭正教會 捷克和斯洛伐克正教會 美國正教會 ...
擁有完全獨立的三權。獨立正教會通常會和君士坦丁堡的普世牧首共融,奉為精神領袖。獨立的教會主要包括羅馬教會、君士坦丁堡教會、亞歷山大港教會、安條克教會、耶路撒冷教會五個初代教會及羅馬帝國的國家教會,以及俄羅斯正教會、喬治亞正教會、塞爾維亞正教會、羅馬尼亞正教會、保加利亞正教會等後續教會。
⑥隨著基督教傳入羅斯,保加利亞裔神父基里爾創造了文字被帶進羅斯,為了傳播《聖經》福音的需要,形成了羅斯統一的文字。派別或自治教會 舊禮儀派 亦稱“舊教派”。從俄羅斯正教中分裂出來的教派。不接受17世紀尼康的改革,反對並敵視官方的俄羅斯正教會,主張保持宗教舊禮儀,故稱為“舊禮儀派”或“分裂派”。後來...
公元787年,君士坦丁與伊琳娜在以弗所召開第七次大公會議,大主教泰臘修、羅馬主教愛德盎一世的使節主議,毀壞聖像被判為異端思想。東部教會禮拜生活恢復正常。公元9世紀,因三位一體的聖神是從父來,還是從父和子來的“和子說”爭議,以及基督信仰傳入保加利亞、基輔羅斯後的教會斯拉夫語禮拜是否合理等問題,東、西...
有正教徒300多萬人,主要分布在東部和中西部地區。出版報刊雜誌《俄羅斯言論報》、《俄美正教通訊》。該教會是世界基督教教會聯合會的成員,也是美國基督教民族理事會成員,並且與俄羅斯正教會保持一定的接觸和聯繫。除俄羅斯正教會外,美國還有希臘正教會、塞爾維亞正教會、烏克蘭正教會、保加利亞正教會等。
現有5個都主教區,下轄13個主教區、8600個堂區、133個修道院、2所神學院(布加勒斯特和錫比烏)、6所正教學校。在國外管轄法國自治主教區和匈牙利丘拉主教區, 以及西歐、北美、南美、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地的信徒。在保加利亞和以色列設有教會機構。出版雜誌《羅馬尼亞正教會》、《正教》、《神學研究》和周報《羅馬尼亞...
馬龍派天主教會(英:Maronite Catholic Church)敘利亞天主教會(英:Syrian Catholic Church)馬拉巴爾教會(英:Syro-Malabar Church)馬蘭卡拉天主教會(英:Syro-Malankara Catholic Church)正統教會 為與合一的教會區分,改用正教會作通稱的東正教會。包括阿爾巴尼亞、保加利亞、希臘及君士坦丁堡、喬治亞、安條克、...
保加利亞希臘大公教會、迦勒底大公教會、科普特大公教會、克羅地亞拜占庭大公教會、衣索比亞大公教會、希臘拜占庭大公教會、匈牙利拜占庭大公教會、伊塔洛阿爾巴尼亞大公教會、馬其頓大公教會、馬龍大公教會、墨基特大公教會、羅馬尼亞大公教會、俄羅斯大公教會、魯塞尼亞大公教會、斯洛伐克希臘大公教會、敘利亞大公教會。
博亞納教堂是保加利亞著名的東正教教堂,位於維托沙山麓索菲亞南郊的博亞納村。這座在外國入侵者留下的廢墟上修建起來的教堂,中世紀時曾是皇宮的一部分,如今它已是保加利亞獨立、文化、繁榮的象徵。博亞納教堂由三座教堂組成:西教堂、中教堂和東教堂,分別建於19世紀、13世紀和10世紀。儘管其建造年代和風格各不相同...
七聖人教堂 七聖人教堂(保加利亞語:църква „Свети Седмочисленици“)是位於保加利亞首都索菲亞的一座保加利亞正教會的教堂,教堂修建於1901年至1902年期間,之前曾是一座廢棄的清真寺。1903年7月27日教堂正式竣工。但內部的裝飾直到1996年才全部完成。
佐格拉夫修道院 是希臘阿索斯山的一座保加利亞正教會修道院,由三位來自奧赫里德的保加利亞修士創建於九世紀末或十世紀初,傳統上為保加利亞正教會修士居住。修道院內有15名修士。佐格拉夫修道院供奉十三或十四世紀的聖喬治像。佐格拉夫在希臘文的意思是“畫家”,包括生命(zoe)和抄寫員(grafos)。該修道院最早見於記載是在...
全保加利亞牧首(Patriarch of All Bulgaria)(領導保加利亞的保加利亞正教會Bulgarian Orthodox Church),927年被確認為牧首區。全喬治亞大公牧首(Catholicos-Patriarch of All Georgia)(領導喬治亞的喬治亞正教會),1008年被確認為Catholicosate(即Patriarchate,牧首區)塞爾維亞牧首(Patriarch of Serbia)(領導...
10—15世紀在巴爾幹流行的基督教教派。10世紀中期興起於保加利亞,因創建者鮑格米勒而得名。要求改革教會,反對教階制、禮拜儀式、洗禮,主張沒收教產分給民眾,同時也反對世俗封建主和官僚。教義受保羅派的影響,認為上帝生二子,一個代表善,叫耶穌基督,一個代表惡,叫撒旦,兩者經常鬥爭。腐敗、奢侈、壓迫都是惡...
路易十四的情婦,也出現在教堂的立面上。從西斯都五世到良十三世共25位教宗經防腐處理的心臟保存於此。這座教堂原屬羅馬天主教,自2002年起由保加利亞正教會使用。2002年,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將這座教堂作為禮物送給保加利亞正教會,從此聖味增爵聖亞納大削教堂成為保加利亞正教會義大利、聖馬利諾和馬爾他主教的座堂。
內塞伯爾的教堂群集合了東羅馬帝國時代、保加利亞帝國時代、奧斯曼帝國時代的建築,是正教會重要的建築遺蹟,在內塞伯爾也能看到從早期基督教樣式教堂到中世紀十字穹頂式教堂的変遷過程。聖索菲亞教堂(Church of Saint Sophia)修建5世紀後期至6世紀初期,現在的外觀則修建於9世紀初期,18世紀時教堂被廢棄。聖母大教堂(...
1547年,俄羅斯正教會封亞歷山大·涅夫斯基為一位聖徒,紀念他的節日為9月12日。按照彼得大帝的命令,亞歷山大·涅夫斯基的遺骸於1724年運往彼得堡,葬於亞歷山大·涅夫斯基修道院。遵照彼得一世的遺囑,1725年5月21日下令在俄國設定亞歷山大·涅夫斯基勳章。在蘇聯衛國戰爭年代,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於1942年7月29日重新設定...
鮑格米勒派是保加利亞農民對保加利亞“官方”接受東正教後急劇轉變的一種反應。除了受原來保加利亞世俗貴族的壓迫之外,農民現又受到貪婪而又聲名狼藉的基督教教士的剝削。鮑格米勒派否定了基督教,但卻採納了基督教修道制度的禁慾主義和獨身生活方式,以作為對教會背叛其口頭理想的一種抗議。要求沒收教會財產,分給民眾,...
奧斯曼帝國時期,君士坦丁堡正教會管轄其他教會。19世紀,巴爾幹半島各民族興起反土耳其奴役者的民族解放運動,這些國家的教會紛紛宣布不再接受君士坦丁堡領導,相繼成立獨立教會,如希臘正教會(1830年)、羅馬尼亞教會(1855年)、保加利亞教會(1872年)、塞爾維亞教會(1879年)。20世紀20年代又分出阿爾巴尼亞教會和波蘭教會...
中世紀以來,天主教會在歐洲獲得至高無上的社會地位,但在基層也出現了各種異端運動。為此,官方教會曾建立異端裁判所,並組織十字軍討伐異端運動。中世紀大體產生過如下異端教派及與之相關的社會政治運動 歷史背景 鮑格米勒派,意指“愛上帝者”,10世紀興起於保加利亞,曾受保羅派二元論影響,認為上帝生有撒旦和基督...
牧首區 牧首區,亦譯“宗主教區”。是東正教牧首管轄的教區,古羅馬帝國時期,羅馬、安提阿、亞歷山大里亞、耶路撒冷和君士坦丁堡這5處教會因設立牧首而成為最早的牧首區。16世紀, 俄國正教建立牧首制, 又形成莫斯科牧首區。東正教會還有喬治亞、塞爾維亞、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牧首區。
從此,東西羅馬教會算是正式撕破了臉,開始分裂,史稱「佛提烏分裂」。同年,佛提烏自己提出一個委員會並以異端理由將教皇排除在傳教之外,去回應「和子說」問題。由於羅馬教皇的權威高過整個教會的權威,以及對新轉化的保加利亞帶有管轄權爭議,情況變得更加複雜。作為保加利亞人的靈性之父,佛提烏以其對真正的信仰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