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況
河南省葉縣保全鎮是中原歷史名鎮,其扼荊襄夾道,地理位置和戰略位置十分重要。自古以來就是南陽盆地通往華北地區的最主要通道。此地是葉公
沈諸梁帥軍回楚平叛的必經之地,也是明朝著名將領
于謙前往京師的必過之處。漢末紅巾軍領袖
劉盆子曾在此紮寨安營,明末闖王李自成曾和綽號“曹操”的
羅汝才在此紮寨圍攻駐守在葉縣縣城的劉國能。
保全鎮北距
葉縣縣城30公里,南距
方城縣城30公里,是平頂山市和南陽市的分界市鎮。該鎮西北與夏李鄉為鄰、北部與葉邑鎮(
舊縣鄉)為伴、東與辛店鎮相連。位於豫東平原和豫西山地的過渡地帶,總面積117平方千米,耕地6.9萬畝,轄35個行政村,118個自然村,210個村民組,9200戶農民,總計40300人。有回、滿、彝、白族等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人口720人。
保全鎮版圖,形似一片黃金菸葉,總體地勢東西高中間低,可以稱為走廊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西枕伏牛山,東連桐柏山余脈,面積約39平方千米。土壤主要是黃棕壤土。境內有甘江河、柳莊河、寨河(古稱潕水)、保全河、文井河、等河流,河流除甘江河外,均為自西向東流。境內有9座小型水庫和國家重點治淮工程
燕山水庫。該鎮農作物以小麥、玉米、大豆、花生、紅薯為主,年產糧食一般在23000噸左右,是平頂山地區最大的糧食集散地。
政區沿革
保全鎮歷史悠久。夏屬豫州地,商、周為應侯國,春秋初屬楚,為葉公沈諸梁封地,春秋晚期屬許,戰國中期屬魏葉邑,後屬韓,公元前230年秦滅韓後,屬秦南陽郡葉陽縣,西漢屬南陽郡葉縣,漢武帝時為長沙定王子的封地。東漢時屬荊州南陽郡,三國時,屬魏荊州南陽郡葉縣地,魏文帝黃初二年(公元221年),析置義陽那,改屬荊州義陽郡。西晉初,屬司馬柬的南陽國。南朝劉宋時,自元嘉二十六年(公元449年)開始,先後屬雍州南陽郡、郢州、南中府、建城郡北方城縣、廣州(今魯山)魯陽郡河山縣。魏孝明帝孝昌中(公元526年),屬襄州,東魏孝靜帝天平初年(公元534年),屬南安郡襄州南定縣。自公元538年至隋朝建立,該鎮又先後屬建州南安郡、定南郡、襄州、南襄城郡、定南縣等。隋朝開皇初(公元581年),屬豫州穎川郡定南縣,後定南縣併入葉縣。唐及五代時,先後屬葉州、許州、仙州、汝州、葉州、北澧州、魯州、許州、仙州、河南道汝州臨汝郡、仙州、汝州、許州、河南道汝州等。北宋時,屬京西北路汝州葉縣。金時屬南京路(初為汴梁路)裕州。元初,先屬隨州,後屬汴梁路南陽府裕州,到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朝廷設立行中書省後,屬河南江北行中書省南陽府
裕州葉縣,明時屬河南布政使司南陽府裕州葉縣,清時屬河南省
南陽府葉縣。中華民國二年(1913年),該鎮隸屬豫南道,次年改豫南道為汝陽道,隸屬汝陽道。民國二十二年(1932年),隸屬河南第六行政督察區(即南陽專署)葉縣舊縣南區,1944年至1946年稱保全鎮。1947年11月解放後,先屬第五專員公署(在魯山)魯南縣獨樹區。後改屬第二專員公署(在舞陽)魯南縣獨樹區。1948年夏撤魯南縣,復歸葉縣。1949年2月,第二、五專員公署合併,建立許昌專員公署。其後該鎮屬許昌地區葉縣。1950年為葉縣五區,1955年撤區設中心鄉,1961年恢復建制,建立保全區,下設中型人民公社。1984年改為
保全鄉,1989年9月復為保全鎮。1983年9月劃歸為平頂山市葉縣。
因此地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安寧甚少,人們渴望安居樂業,故起名“保全”,旨在保一方平安。明朝時,曾稱為保店。
機構設定
鎮政府設立有黨政辦公室、土地所、計生辦、民政所、畜牧辦、農經站、信訪辦、林管站、企業委、財政所、水利站、審計站、統計站、煙辦室、文化站等15個單位。正式工作人員112人。
資源概況
【礦產資源】境內已探明礦產資源有石灰石、磷礦石、鉛、鋅、金、汞、錳、鐵、大理石、鉀頁岩、高嶺土(又稱陶土)等10多種礦藏。已開發利用的有石灰石、磷、高磷土、青石等資源。五里坡的含鉀頁岩初步探明儲量500萬噸,鉀含量6.9%,是我省較大的品位高儲量豐富的鉀礦。孤山的石灰岩資源也相當豐富。
【旅遊資源】保全鎮自秦漢以來,先後四次設縣城與此,今境內有
闖王寨、定南城(後周置定南縣,隋後稱南安郡)、黃花寺、東周建城遺址等名勝古蹟。自然旅遊資源方面,東有桐柏山余脈的燕山、鳳凰山;西有伏牛山余脈的北武當、皇城山;還有全國最大的平原水庫——燕山水庫,山水相間,山清水秀,風景秀麗,是旅遊愛好者休閒度假的好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