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歷史始於東斯拉夫人,亦是後來的俄羅斯人、烏克蘭人和白俄羅斯人。基輔羅斯是東斯拉夫人建立的第一個國家。988年開始,東正教從拜占庭帝國傳入基輔羅斯,由此拉開了拜占庭和斯拉夫文化的融合,並最終形成了占據未來700年時間的俄羅斯文化。13世紀初,基輔羅斯被蒙古人占領後,最終分裂成多個國家,這些國家都自稱為是俄羅斯文化和地位的正統繼承人。
13世紀以後,莫斯科逐漸成為原先基輔羅斯文化的中心。16世紀中葉伊凡四世時代,莫斯科大公國改稱沙皇俄國。到18世紀彼得一世時代,已變成為龐大的俄羅斯帝國,橫跨從波蘭到太平洋的廣袤地域。1861年,俄羅斯廢除農奴制。1917年五月十五日,沙皇尼古拉二世退位。俄羅斯結束君主制。
基本介紹
沙皇由來,莫斯科大公國到沙皇俄國,國家產生,德米特里·頓斯科伊,俄羅斯帝國建立,建國早期,彼得時期,葉卡捷琳娜(凱塞林)時期,拿破崙時期,帝國末期,沙皇列表,俄羅斯帝國沙皇,俄羅斯帝國皇帝,
沙皇由來
沙皇(царь)一詞中的“沙”來自拉丁語中凱撒(Caesar)的轉譯(Цезарь),царь就是“大皇帝”的意思,後保加利亞君主西蒙大帝自稱沙皇(цар),其詞源即來源於“沙阿”,是為沙皇的最早使用,沙皇相當於國王,而不是皇帝。中文譯為“沙皇”,是將царь的音譯“沙”與代表地位的“皇”字連寫而來。俄國採用沙皇作為君主頭銜始於伊凡四世,俄語轉寫為царь(Tsar)。
俄羅斯的沙皇頭銜如下:蒙上帝恩典,俄羅斯、莫斯科、基輔、弗拉基米爾和諾夫哥羅德的皇帝及獨裁者;喀山、阿斯特拉罕、波蘭、西伯利亞、陶立克克森尼索和喬治亞沙皇;斯摩棱斯克、立陶宛、沃里尼亞、波多利亞和芬蘭大公、愛沙尼亞、利沃尼亞、庫爾蘭、瑟米加利亞、薩莫吉希亞、別洛斯托克、卡累利阿、特維爾、尤戈爾斯克、尤格拉、維亞特卡、保加爾和其他地區的王公;切爾尼戈夫、梁贊、波洛茨克、羅斯托夫、雅羅斯拉夫爾、別洛焦爾、烏多利亞、奧勃多利亞、孔迪亞、維捷布斯克、姆斯齊斯拉夫和全北域的君主;普斯科夫、下諾夫哥羅德、切爾卡斯亞、突厥斯坦、伊弗里亞、卡塔林尼亞和卡巴爾德尼亞地域及亞美尼亞地區的領主;挪威王位繼承人、什勒斯維希-霍爾斯坦、施托爾曼、迪特馬爾申和奧爾登堡公爵。
莫斯科大公國到沙皇俄國
國家產生
當蒙古帝國入侵基輔羅斯的時候,莫斯科還僅僅是諾夫哥羅德共和國公國一個不起眼的邊陲小鎮。儘管蒙古帝國軍隊於1238年冬焚燒並在1293年劫掠了這座小鎮,但由於莫斯科的偏遠及複雜的森林地形,讓它一定程度上減緩了蒙古人的攻擊和占領。加上數條流向波羅的海,黑海及高加索地區的河流,讓這座小城得以漸漸發展起來。
德米特里·頓斯科伊
伊凡的繼承人持續不斷地奪取莫斯科公國的領地,人口和財富。擴張的過程中無可避免與西鄰的立陶宛大公國發生利益衝突。立陶宛人渴望壓倒東斯拉夫人和他們所信仰的東正教。立陶宛大公國大公Algirdas與特維爾聯姻並結成同盟,於1368年,1370年和1372年三次遠征莫斯科,但未能攻下這座城市。處於莫斯科和維爾紐斯之間的城市斯摩棱斯克成為雙方爭奪重點。
1348-1349年,國家及王族受到黑死病的嚴重打擊。德米特里·伊凡諾維奇九歲的時候父母雙亡,大公之位落入他的遠房親戚蘇茲達爾的德米特里手中。由於受到立陶宛大公國的異教徒和穆斯林部落的包圍,德米特里決定和俄羅斯東正教結成同盟。當時俄羅斯東正教正因為St. Sergius of Radonezh的改革勢力漸漸增長。
在亞歷塞斯都主教的教導和影響下,德米特里自命為東正教的保護者,有使命聯合混戰中的羅斯諸公國對抗金帳汗國。他挑戰金帳汗的權威,並在1380年於庫利科沃戰役中大破馬麥汗的軍隊。儘管這場戰爭的勝利果實於數年後便因為脫脫迷失的遠征而抵消,但他成功洗刷了莫斯科公國一直以來向蒙古人獻媚的形象。1389年,德米特里在沒有金帳汗的允許下把大公之位傳給兒子瓦西里一世。
俄羅斯帝國建立
建國早期
伊凡四世即位後開始了俄羅斯對外的擴張。在1547-1552年的遠征中滅亡了喀山汗國,1556年阿斯特拉罕汗國也被吞併,然後又吞併了大諾蓋汗國和巴什基爾亞,使北高加索許多民族歸順俄羅斯,伊凡四世時期,俄羅斯開始成為多民族國家。滅掉喀山汗國是俄羅斯歷史上重大的轉折點,標誌著從此以後俄羅斯力量強於蒙古韃靼人的力量,攻滅喀山之前蒙古韃靼人的力量強於俄羅斯的力量,攻滅喀山改變了俄羅斯人與蒙古韃靼人的力量對比。而且,攻滅喀山汗國,為俄羅斯越過烏拉爾山脈吞併地域遼闊的西伯利亞掃平了道路。到1557年,西伯利亞汗國也臣服於伊凡並於1579年被占領。1572年粉碎了被稱為“奧斯曼帝國之鞭”的克里木汗國政權。當時位於中東地區、並一度地跨歐、亞、非三洲的穆斯林帝國——奧斯曼帝國處於鼎盛時期,前進侵略的陰影籠罩著整個東歐和東南歐地區,而粉碎克里木汗國給奧斯曼帝國的迎頭痛擊,挫敗了奧斯曼帝國統治俄羅斯乃至整個東歐的圖謀。伊凡四世內政方面的策略,除了上述的剷除大貴族、扶植中小貴族,加強中央集權之外,還有重要的一點,就是重申伊凡三世時關於農民必須在尤里節才能離開地主的規定,並充實了一些條款。俄國向農奴制的泥潭中又陷進了一步。在伊凡四世在位期間,“沙皇”成為俄國君主的正式稱謂(這一稱號來自俄國人對拜占庭君主的稱呼,伊凡三世已經使用過這一稱號,但尚未固定下來)。
彼得時期
十七世紀彼得大帝執政後,俄羅斯首次定為俄羅斯帝國。1698年當幾位大臣來問候遠途歸來,引進國外新式武器和戰略技術,還建立了一支強大的海軍。在經濟方面,彼得大力鼓勵工商業的發展,允許企業主買進整村的農奴到工廠做工,批准外國人在俄國開辦工廠。為了鼓勵西方工藝和技術的引進,他把許多西方技術人員帶入俄國,還派遣許多年輕的俄國人到東歐去學習。
在政治上,改革的目的是建立完整的中央集權統治,加強工作效率。完全剝奪貴族領主縉紳會議的殘餘名義職能,代之以參政院,下設11個委員會(實際上相當於西方國家的“部”)負責具體工作;罷黜大教長,代之以宗教院,使教會成為國家政權的一部分;劃分行政區域,將全國分為50個省。彼得還頒布了一個“職能表”,將文武官員分成14個不同的等級,所有的官員不管門第出身,都要從最低一級做起,靠功績晉升。 在社會問題上,彼得也主張實行西方化。他頒布法令,規定人人都不得蓄鬍子(雖然他後來對此項法令做了修改),要求宮廷人員必須穿西裝,鼓勵吸菸和喝咖啡。雖然他制訂的政策有許多在當時遭到了強烈的反對,但是這些政策帶來了長期的影響:俄國這個由貴族階級統治的國家最終在很多方面都實行了西方的風俗和文化。為了增加與西歐海洋國家交流和貿易的機會並尋找俄國在波羅的海的出海口,彼得在1700年與奧斯曼帝國停戰,並對當時的北歐強國瑞典王國宣戰。在芬蘭灣的納爾瓦,瑞典軍證明了俄軍完全不是他們的對手。幸運的是,瑞典在這時陷入了波蘭王位的爭奪當中。在這喘息的時間,彼得建立了一支新式現代化的軍隊;當兩支軍隊在1709年在波爾塔瓦再度相遇時,俄國軍擊敗了瑞典軍。大北方戰爭一直持續到了1721年,瑞典簽署了《尼斯塔德條約》,彼得一世終於得到了夢寐以求的在波羅的海的出海口以及與西歐海洋國家交流的視窗。
在1712年,彼得大帝從莫斯科遷都到聖彼得堡。使之成為俄羅斯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同時和以後的皇帝的繼續下還在彼得堡建立了大批俄羅斯最早的大學。其中有俄羅斯的第一所大學--聖彼得堡國立大學(1724年),俄羅斯國立師範大學(1797年)等。
葉卡捷琳娜(凱塞林)時期
拿破崙時期
亞歷山大一世,羅曼諾夫王朝第十四任沙皇、第十任俄羅斯帝國皇帝(1801年3月23日—1825年12月1日在位),保羅一世之子。由於亞歷山大一世於拿破崙戰爭中擊敗法蘭西第一帝國的拿破崙一世復興歐洲各國王室,因此被歐洲各國和俄羅斯人民尊為神聖王、歐洲的救世主。
他在位期間改革俄羅斯兵制,設立軍團制,改變了從伊凡四世一直沿用二百餘年的貴族統兵制。他的統治前期主要在戰爭時期渡過,後半則沉迷於與宮廷仕女遊玩,以及神秘主義的研究上,漸漸不理政事。最終在其承繼者君士坦丁·帕夫洛維奇、尼古拉一世在位期間,俄羅斯爆發了一連串人民起義。因此其評價往往是兩極化的,而且直到現在,他的行為仍然不能被理解。因此被稱為”北方的斯芬克斯”。
亞歷山大一世四平八穩的執政風格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俄羅斯的持續繁榮發展。但他一生中最輝煌的亮點還是在軍事和外交領域。如同以往俄羅斯帝國的皇帝一樣,亞歷山大一世時刻以富國強兵為己任,又完全繼承了祖母葉卡捷琳娜大帝的氣魄,不遺餘力地利用一切機會進行領土擴張。
在亞歷山大一世執政之初,法國革命浪潮席捲歐洲,俄羅斯積極地參加了反法同盟,成為1805年至1807年間阻擋拿破崙東進的重要力量。在1805年的奧斯特里茨戰役中,俄軍大敗,此後俄羅斯和法國簽訂了蒂爾希特和約,對法國做出了一定的讓步,並在實質上暫時退出反法同盟,俄法關係逐漸有所緩和。
帝國末期
尼古拉二世登基的時代,正是一個風起雲湧的變革時期。從19世紀末起,以重工業為中心的俄羅斯工業體系得到完善,尼古拉二世的資本主義改革造成了俄國國內不小的社會矛盾。而俄國國內貧富差距擴大,大量農民破產,社會矛盾激化。面對這些情況,他從維護統治的角度出發,繼續對內改革,對外擴張。
尼古拉二世積極推行軍事封建的帝國主義政策、瘋狂地對外侵略擴張。 還在遠東之行時,中國和朝鮮的領土與財富已為皇太子尼古拉所垂涎。九十年代,俄國開始修築橫貫西伯利亞大鐵路。尼古拉為這條鐵道奠基,並當了修築這條鐵道的名義監督。這表明他企圖通過鐵路加強對中國東北和朝鮮的控制、在遠東爭奪霸權的迫切心情。登上皇位後,他更是野心勃勃。他已經是“全俄皇帝和專制君主,兼波蘭國王、芬蘭大公等等”,卻還夢想給自己再加上“中國皇帝”、“日本天皇”等等稱號。
1917年初,俄國革命時機已經成熟。在彼得格勒,罷工運動迅猛展開。2月25日,罷工開始發展為武裝起義。 2月27日,彼得格勒武裝起義勝利。沙皇失去了軍部、官僚和資本家的支持。 3月2日,尼古拉二世被迫退位。想傳位給弟弟米哈伊爾大公,但是遭到他的拒絕,於是羅曼諾夫王朝滅亡。俄羅斯君主制結束從1917年3月9日到8月14日,尼古拉二世及其家人被軟禁在沙皇村的亞歷山大皇宮。當時的政府或許曾經嘗試為皇室建立符合皇家地位的生活環境,然而由於政府缺乏實權,理想無法落實。
沙皇列表
俄羅斯帝國沙皇
1613年—1645年,米哈伊爾·羅曼諾夫
1645年—1676年,阿列克謝·米哈伊洛維奇
1676年—1682年,費多爾·阿列克謝耶維奇(菲爾多三世)
1682年—1689年,伊凡五世
1689年—1721年,彼得一世
1645年—1676年,阿列克謝·米哈伊洛維奇
1676年—1682年,費多爾·阿列克謝耶維奇(菲爾多三世)
1682年—1689年,伊凡五世
1689年—1721年,彼得一世
俄羅斯帝國皇帝
1725年—1727年,葉卡捷琳娜一世
1727年—1730年,彼得二世
1730年—1740年,安娜·伊萬諾夫娜
1740年—1741年,伊凡六世
1741年—1761年,伊莉莎白·彼得羅芙娜
1761年—1762年,彼得三世
(羅曼諾夫王朝的霍爾斯坦-哥道普分支開始)
(羅曼諾夫王朝的霍爾斯坦-哥道普分支開始)
1762年—1796年,葉卡捷琳娜二世(葉卡捷琳娜大帝)
1796年—1801年,保羅一世
1801年—1825年,亞歷山大一世
1825年—1855年,尼古拉一世
1855年—1881年,亞歷山大二世
1881年—1894年,亞歷山大三世
1894年—1917年,尼古拉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