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城市發展科技能力指數評價標準

通過指標體系數據分析對城市促進發展科技能力進行指數評價的一項評價標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促進城市發展科技能力指數評價標準
  • 標準編號:T/CRSUD 002—2021
  • 發布時間:2021年9月18日
  • 實施時間:2021年10月19日
目錄,前言,內容,

目錄

促進城市發展科技能力指數評價標準
1 範圍
2 規範性引用檔案
3 術語和定義
4 評價標準的目標
5 評價標準的宗旨
6 評價標準的設計原則
7 評價標準的構成:(四維設計,32個指標組成)
8 評價標準的測算採用綜合指標評估法

前言

請注意本檔案的某些內容可能涉及專利。本檔案的發布機構不承擔識別這些專利的責任。
本標準由中國城市發展研究會提出並歸口。
本標準起草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城市發展研究會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全球城市智慧工程技術研究北京中心、中關村智慧城市產業與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中關村軟體和信息服務產業創新聯盟、中關村工信二維碼技術研究院中安網脈(北京)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亞洲互聯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北京北大軟體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中關村科學城城市大腦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北控電信通智慧型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市長安律師事務所等單位。
本標準主要起草人:張平、曠建偉、袁樹立、賀可嘉、周納、劉峰、楊躍承、劉正山劉靂宇、劉歆、孫基男、李超、王克照鄭大春、張超、張義、馬亞中、王靜宇、潘克峰、宋濤、董曙光。
促進城市發展科技能力指數評價標準

內容

1 範圍
本標準規定了促進城市發展科技能力指數評價標準。
本標準適用於各類城市發展科技能力的測評與服務。
2 規範性引用檔案
下列檔案中的條款通過本標準的引用而成為本標準的條款。凡是註明日期的引用檔案,其隨後所有的修改單(不包括勘誤的內容)或修訂版均不適用於本標準。然而,鼓勵根據本標準達成協定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這些檔案的最新版本。凡是不註明日期的引用檔案,其最新版本適用於本標準。GB/T 22900-2009 科學技術研究項目評價通則GB/T 40147-2021《科技評估通則》GB/T 40148-2021《科技評估基本術語》
3 術語和定義
術語和定義本標準採用GB/T 40147-2021《科技評估通則》、GB/T 40148-2021《科技評估基本術語》中所確立的術語和定義。
4 評價標準的目標
為加快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中國城市發展研究會開展“促進城市發展科技能力指數評價標準”的開發,通過該評價標準,提升各地方利用科學技術促進城市發展的能力和水平,加快創新型城市和國家區域創新中心的建設。
5 評價標準的宗旨
“促進城市發展科技能力指數評價標準”旨在量化各城市科技創新促進城市發展程度,揭示各城市發展科技能力的優勢與不足,力求為各城市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城市全面發展提供有借鑑意義的樣本。
6 評價標準的設計原則
6.1 促進城市發展科技能力評價標準的範圍和對象設計
根據新時期我國區域和城市發展的戰略需求,十四五規劃的具體要求和重點任務,從科技發展、科技促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研究提出城市科技能力與城市發展水平評價的範圍和對象。
6.2 促進城市發展科技能力評價標準篩選指標設計
從科技自身發展和五個建設入手,分別研究自主創新、科技促進經濟發展(如傳統優勢產業的轉型升級、高新技術產業、未來產業發展)、科技增強治理能力、科技改善社會民生、科技提升生態環境的評價指標體系,並設計體現這些重點方面的有效指標和權重分配的流程。
6.3 評選指標測試和最佳化
圍繞促進城市發展科技能力的定位,結合城市和區域發展理論,形成針對性的評價模型和指標體系;並在此基礎上根據設計的指標體系,收集相關材料開展評選測試,測試數據的可獲得性、評選結果是否具有科學性,導向作用是否明顯,並進一步最佳化指標體系。
6.4 促進城市發展科技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候選城市篩選和說明
按照指標體系開展城市(地級市及以上)評價標準系統候選城市篩選,對篩選結果進行綜合評價並排名。促進城市發展科技能力評價指標體系通過舉辦各層面座談、交流、研討等相關工作開發和制定的社團套用標準。凝聚了業內專家的集體智慧,具有前瞻性、科學性、指導性、套用性,是國內唯一的以科技創新發展引領城市建設,人民安居樂業的綜合指標。
7 評價標準的構成
7.1 促進科技發展維(指標)
一級指標:促進科技發展
維度:
科技平台
科技投入
科技產出
二級指標
中央級普通高等學校和科研院所數(個)
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大學科技園、雙創示範基地數(個)
每萬名從業人口中科學技術人員占比(%)
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與地區生產總值之比(%)
科學技術支出占公共財政收入比重(%)
發明專利申請授權數集同族專利數量(個)
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數(個)
指標屬性:正向
7.2 科技促進經濟維(指標)
一級指標:科技促進經濟
維度:
企業成長
經濟效益
二級指標
中國500強企業數(個)
科創板、中小板、創業板上市企業數(個)
獨角獸、潛在獨角獸、瞪羚企業數(個)
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萬元)
地區生產總值增長率(%)
高技術產品出口額(萬元)
高新技術企業營業收入與規上工業企業主管業務收入之比(%)
指標屬性:正向
7.3 科技促進城市治理維(指標)
一級指標:科技促進城市治理
維度
城市安全
政務服務
城市交通
信息網路
二級指標
網路安全綜合指數
每萬人生產安全事故數(個)
政務服務線上辦理事項數(個)
政務服務百度指數
每萬人城市公共汽電車運營車輛數(輛)
城市開通高鐵數量(次)
航空運力吞吐量(人)
地區是否為5G試點城市
網際網路寬頻接入用戶數占總人口比例(%)
電信業務量(萬元)
指標屬性:正向
7.4 科技保障民生維(指標)
一級指標:科技保障民生
維度
人口健康
公共設施
生態宜居
二級指標
常住人口增長率(%)
在崗職工平均工資(元)
區域內醫療機構提供智慧服務3級達標比例(%)
每萬人擁有的博物館、文化館、科技館數量(個)
污水處理廠集中處理率
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
指標屬性:正向
8 評價標準的測算採用綜合指標評估法
8.1 數據標準化: 用Z-score對所有指標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
8.2 數據歸一化: 利用min-max歸一化,使被評估城市各項二級指標評分映射在[0,1]區間;
8.3 綜合得分:將所有二級指標的[0,1] 標準化值歸併到相應維度,測算各一級及綜合指標得分;
8.4 城市排序:根據地級及以上城市促進城市發展科技能力指數以及各一級指標的綜合得分進行排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