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發展指數

綜合發展指數

綜合發展指數說是中國統計學會課題組為引導和轉變發展觀念,激勵發展思路創新,根據科學發展觀的內涵與要求構建的一套綜合發展評價指標體系,並據此對各地區綜合發展指數(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Index,簡稱CDI)進行測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綜合發展指數
  • 外文名: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Index
  • 簡稱:CDI
  • 提出機構:中國統計學會課題組
背景,指標體系,測評方法,測評結果,權威解讀,

背景

長期以來,由於人們在認識上常常將“地區發展”簡單地等同於“地區生產總值的增長”,從而造成諸多問題,例如經濟成長方式粗放,經濟成長與居民福利改善不一致,經濟與社會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發展不協調和收入分配差距不斷擴大,等等。雖然上述問題都有各自背後的深刻原因和具體環境,但對地區發展的認識及評價體系的不合理、不全面、不科學,也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
有關對發展測評的研究,國際上比較有代表性的有:聯合國於1996年建立的一套包括社會、環境、經濟、制度四個方面的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旨在幫助各國制定可持續發展政策;英國於1996年發布了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成為全球首家公布全套可持續發展指標的國家;2000年聯合國提出了8項“千年發展目標”及相關的18項具體目標和48項指標,內容涉及社會公平(反貧困、教育平等、性別平等)、生命健康、環境保護及全球合作等方面,成為衡量社會發展進程的重要標準。國內有關研究機構和部門對地區發展也提出了諸多評價指標體系和測評辦法。
從研究現狀來看,國外研究主要從已開發國家的經驗和需求出發,確定具有自身特點的指標體系;國內研究則較多地側重於理論方面,指標選取存在一定局限性和不可操作性。中國統計學會課題組的研究主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思想,突出“十二五”規劃綱要中主要指標的重要性,制定綜合發展評價指標體系,採用有關部門發布的權威數據,對各地綜合發展情況進行測評。

指標體系

經濟發展類
“十二五”規劃建議指出,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是推動科學發展的必由之路。按照堅持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力爭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取得重大進展。因此,經濟發展模組設定了經濟成長、結構最佳化、發展質量3項二級指標及8項三級指標(見表1)。
表1經濟發展類指標
二級指標
三級指標
備註
經濟成長
人均GDP、GDP指數
這是反映經濟發展水平的指標,沒有選用總量,而是選用人均,既體現發展第一要義,又體現以人為本,同時選用增長速度,充分考慮了區域經濟的動態變化,以衡量經濟發展績效。
結構最佳化
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
這是反映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的指標。服務業是產業結構升級的未來方向,對於發展方式轉變及國家整體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其產出比重已成為衡量產業結構層次高低的重要標準。
居民消費占GDP比重
這是反映最佳化經濟成長需求結構的指標,提高消費需求貢獻率,可以促進三大需求拉動的平衡發展,增強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
高技術產品產值占工業總產值比重
這是反映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的指標,體現工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方向,是提高產業競爭力、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重要途徑。
城鎮化率
該指標反映一個地區城鎮化水平高低,衡量城鄉二元結構的改善狀況,也是反映科學發展觀城鄉統籌發展的重要指標。
發展質量
財政收入占GDP比重、全社會勞動生產率
這是反映經濟發展綜合效益的指標,是政府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的基礎。
民生改善類
“十二五”規劃建議指出,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把促進就業放在經濟社會發展優先位置,加大收入分配調節力度,堅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因此,民生改善模組設定了收入分配、生活質量、勞動就業3項二級指標及12項三級指標(見表2)。
表2民生改善類指標
二級指標
三級指標
備註
收入分配
城鄉居民收入占GDP比重
這是反映居民在居民、企業、政府三者之間收入分配關係的指標。
基尼係數
這是較客觀、直觀地反映和監測居民之間的貧富差距,預報、預警和防止居民之間出現貧富兩極分化的指標。
城鄉居民收入比
這是反映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及調整收入分配結構的重要指標。
生活質量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
這是反映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的重要指標,包括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體現了切實的民生改善。
城鄉居民家庭恩格爾係數
這是反映居民生活質量的重要指標。
人均住房使用面積
這是綜合反映一個地區居民居住狀況的重要指標,是衡量住房供求差距的重要依據。
城鎮保障性住房新開工面積占住宅開發面積比重
城鎮廉租房、經濟適用房以及限價房開發面積占住宅開發面積的比重是衡量城鎮低收入居民等社會弱勢群體是否“居者有其屋”的重要指標。由於目前各地還缺少城鎮廉租房以及限價房的統計,因此暫用經濟適用房代替。
網際網路普及率
這是反映信息化程度的指標。
每萬人擁有公共汽(電)車輛
這是衡量公共運輸便利程度和城市公共服務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
平均預期壽命
這是衡量一個社會的生活質量、醫療衛生服務水平的指標。人的發展是科學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提高人均壽命是以人為本的重要體現。
勞動就業
城鎮登記失業率
這是反映就業水平的指標,體現了就業是民生之本。
社會發展類
“十二五”規劃建議指出,加快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完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統籌城鄉發展,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區域良性互動、協調發展。因此,社會發展模組設定了公共服務支出、區域協調、文化教育、衛生健康、社會保障、社會安全6項二級指標及10項三級指標(見表3)。
表3社會發展類指標
二級指標
三級指標
備註
公共服務支出
人均基本公共服務支出、基本公共服務支出占財政總支出比例
這是反映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指標,既反映城市又反映農村,體現公共財政的發展方向、政府職能的轉變和城鄉統籌的思想。
區域協調
地區經濟發展差異係數
這是反映區域之間差別的指標。
文化教育
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
該指標反映文化產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發展狀況。“十二五”規劃建議中提出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該指標可以衡量文化產業的發展狀況。
平均受教育年限
這是反映人口受教育狀況的總體指標,旨在體現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的實施成果。
衛生健康
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
這是反映社會公共醫療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
社會保障
基本社會保險覆蓋率
這是反映城鄉社會保障水平的指標,包括現行的城鎮基本社會保險,同時增加了農村有關保險的內容,體現了城鄉統籌的思想。
農村、城鎮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口比例
這是反映貧困人口得到社會救助的一項重要指標。
社會安全
社會安全指數
這是反映社會治安及安全生產狀況的綜合指標。
生態建設類
“十二五”規劃建議指出,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按照深入貫徹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基本國策,節約能源,降低溫室氣體排放強度,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因此,生態建設模組設定了資源消耗、CO2排放、環境治理3項二級指標及10項三級指標(見表4)。
表4生態建設類指標
二級指標
三級指標
備註
資源消耗
單位GDP能耗
這是“十一五”規劃綱要中提出的一個約束性目標,在“十二五”規劃建議中仍是一個約束性指標,反映節約能源情況和資源的利用效率。該指標的設立體現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
單位GDP水耗
這是反映水資源節約和利用效率的指標,反映建設節水型社會的情況。
單位GDP建設用地占用
這是反映土地資源集約、高效利用的指標,符合資源節約的要求。
CO2排放
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
二氧化碳排放量是溫室氣體的主要組成部分。這是“十二五”規劃建議提出的一個約束性指標,以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
環境治理
環境污染治理投資占GDP比重
這是反映環境治理保護投入力度和水平的重要指標。
工業“三廢”處理達標率
這是反映工業“三廢”(廢水、廢氣、固體廢物)治理情況的指標。
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
城市生活垃圾已經成為城市環境的主要污染源之一,而垃圾被稱為“放錯地方的資源”,要加強資源循環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使人民在良好的環境下生活,需要監控城市生活垃圾的無害化處理情況。
城鎮生活污水處理率
城鎮生活污水已成為城市環境的主要污染源之一,由於城鎮化步伐的加快,為使人民在良好的環境下生活,需要監控城鎮生活污水處理情況。
環境質量指數
這是反映環境問題治理和改善狀況的重要指標,包括空氣、水和綠化,是人民民眾直接感受到環境改善的指標。
科技創新類
“十二五”規劃建議指出,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充分發揮科技第一生產力和人才第一資源作用,推動發展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的要求。因此,科技創新模組設定了科技投入、科技產出2項二級指標及4項三級指標(見表5)。
表5科技創新類指標
二級指標
三級指標
備註
科技投入
萬人R&D人員全時當量、R&D經費支出占GDP比重
這是國際上通用的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科技活動規模、科技投入強度以及科技創新能力的重要指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成長潛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科技產出
高技術產品出口占總出口比例
這是反映出口商品中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產品所占比重的一個重要指標,這一比重的提高既可以直接反映出中國外貿出口產品結構不斷升級,也可以間接反映出中國的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增強。
萬人專利授權數
這是反映自主智慧財產權和自主創新的指標,專利特別是發明專利體現了一個地區的科技創新能力,具有很強的導向性。
公眾評價類
對綜合發展的評價,必須堅持民眾滿意的原則。因此,評價體系引入公眾滿意度指標,作為重要的輔助參考指標,其不參與定量評價(見表6)。
表6公眾評價類指標
二級指標
三級指標
備註
公眾滿意
公眾對綜合發展成果的滿意度
採用民意調查,用於衡量公眾對於綜合發展的主觀感受和認可程度。

測評方法

綜合發展指數是從經濟發展、民生改善、社會發展、生態建設和科技創新五個維度測量的綜合性指數,每一維度都是構成具體方面的分指數,每個分指數又由若干個指標合成。其測評方法主要借鑑了聯合國人類發展指數(HDI)的測量方法,基本思路是根據每個評價指標的上、下限閾值來計算單個指標指數(即無量綱化),指數一般分布在0和100之間,再根據每個指標的權重最終合成綜合發展指數。此種方法測算的指數不僅橫向可比,而且縱向可比;不僅可以比較各省(區、市)綜合發展相對位次,而且也可以考察每個省(區、市)綜合發展的歷史進程。

測評結果

中國統計學會近期發布我國東部、東北、中部、西部四大區域及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2000-2009年綜合發展指數。結果顯示:
——從四大區域綜合發展指數看,在2000-2009年期間穩步提升。東部地區由2000年的44.82提升到2009年的62.35,東北地區由2000年的39.01提升到2009年的54.07,中部地區由2000年的35.93提升到2009年的51.72,西部地區由2000年的33.66提升到2009年的49.36,區域排序的依次順序為東部、東北、中部和西部地區,東部地區要遠高於其他地區。需要指出的是,其評價體系的五大類分項指數排序與綜合發展指數並不完全一致。
——從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綜合發展指數看,2000-2009年大都呈現向好的趨勢。排在前十名的分別為北京、上海、天津、江蘇、浙江、廣東、福建、遼寧、山東和湖北,但是,排位處於兩端的地區在近十年的位次變化不大,而處在中間位置的排名位次變化較大。例如,重慶2000年排名處在第17位,2009年則提升到了第11位,而海南從2000年的第10位降到2009年的第17位。北京、上海、天津、江蘇、浙江和廣東等發達省份均穩居前列,而貴州、甘肅、青海、西藏等西部省份則一直處於較後的位置。需要關注的是,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綜合發展指數的差距,自2004年後呈現逐年縮小的趨勢。
——從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綜合發展指數增長情況看,2001-2009年,綜合發展指數年均增速最快的多在西部和中部。綜合發展指數2001-2009年年均增速,西部地區新疆、貴州、重慶、四川、雲南、內蒙古分別位於前1、2、3、6、7、8名,中部地區山西、江西、安徽分別位於前4、5、9名。分區域來看,東部、東北、中部和西部地區綜合發展指數年均增速分別為3.74%、3.69%、4.13%和4.35%,西部地區也是最快。
——從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綜合發展指數與人均GDP相關性看,弱化了GDP及增長。若將2009年全國31個省(區、市)綜合發展指數排序結果,與按人均GDP的排序結果進行對比可以發現,綜合發展指數與按人均GDP排序的差異較大,即人均GDP位於前列的省區,綜合發展狀況不一定良好。如內蒙古、河北、寧夏按人均GDP排序分別位於第7、12、16位,而按綜合發展指數排序則分別位於第18、22、26位;如人均GDP排位靠後的省區,如江西、湖南和四川,分別排在第25、20和24位,而綜合發展指數排在第13、15和16位。

權威解讀

國家統計局最近發布了一份《綜合發展指數(CDI)研究》的報告,引起各方關注。為何要推出這套指標體系?相較於GDP,兩者的區別在哪裡?這套指標體系都包括哪些方面內容?對此,國家統計局總統計師、中國統計學會副會長鮮祖德接受本報記者採訪,一一作出解答。
鮮祖德接受本報記者採訪鮮祖德接受本報記者採訪
CDI還只是初步的研究
記者:CDI研究的目的是什麼?
鮮祖德:CDI是中國統計學會組織專家、學者經過兩年多的時間研究完成的。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加快制定和完善有利於推動科學發展的,有利於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績效評估體系和方法。作為統計部門,我們做這項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嘗試從統計上設計一套比較能綜合、全面地反映地區發展的指標體系。這項研究還是初步的研究,我們還在不斷完善,整個研究報告是全文發表,歡迎大家提出意見。
CDI和GDP有什麼區別
記者:目前已經有一個GDP 指標,為何還要再推出這套指標體系?CDI和GDP有什麼區別?
鮮祖德:以前,我們在認識上總是把一個地區的發展簡單地等同於經濟成長,這會導致各地單純追求GDP的增長速度。當然,不是說GDP這個指標不對,到目前為止,它還是衡量經濟成長最好的一個指標。只是現在發展到這個階段,用GDP來衡量,確實有它的局限性。比如說,GDP不能準確地反映經濟成長的質量。因為它反映的是在一定時期內,新增加的最終的產品和服務,它對過去的財富沒有反映。第二是它不能完全反映經濟成長的社會成本。比如說,自然資源的利用以及對環境的破壞和污染。第三,它不能完全反映一個地區或者是一個國家的社會福利水平,比如收入差距問題等。
但是綜合發展指數(CDI)是從各個方面來綜合評價一個地區的發展,它不僅僅是GDP,也不僅僅是某一個指標,它是綜合的。GDP只是這個綜合發展指數裡面的一個指標,並且它按照一定的權數進入到我們這個指標體系里來。
加權合成一個總指數
記者:這套指標體系都包括哪些方面?這個綜合發展指數今後會不會像GDP、CPI那樣定期向社會公布?
鮮祖德:這套指標體系包括經濟發展、民生改善、社會發展、生態建設、科技創新、公眾評價六個方面,其中包括45個指標。從現在的測評方法來看,除公眾評價這個方面以外,其他五個方面都可以單獨合成一個指數,然後加權合成一個總指數,也就是綜合發展指數,這個指數可以用於評價各個地區的綜合發展水平。這個指數從現在測評的方式來看,可以橫向比較也可以縱向比較。
GDP和CPI的統計和發布,已經納入國家的統計制度。現在綜合發展指數還是一個研究成果,每年發布供大家參考,但是能不能像GDP和CPI納入國家制度,按照《統計法》的規定,還必須經過一定的審批程式。
把民生放在突出位置
記者:我們注意到,在這套指標體系中有一個民生改善的指標。民生改善這個指標是如何量化的?
鮮祖德: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民生優先、發展的成果要惠及全體人民。按照這樣的要求,我們在綜合發展指數評價體系裡面,把民生問題放在一個比較突出的位置。現在民生的改善主要是通過三個方面來反映:一是收入分配問題,二是生活質量問題,三是就業問題。每個問題都有多個指標來反映,一共是11個指標。比如說反映收入分配的,我們用了三個指標:第一個指標是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這個指標是以前沒有用過的;另外兩個指標是基尼係數和城鄉居民收入比。反映生活質量的指標,用了城鄉居民收入指標,還用了反映消費結構的恩格爾係數。在大家非常關心的住房問題上,我們用了兩個指標:一是人均住房面積,二是保障性住房新開工面積占住宅開發面積比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