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仲良,字師聖,宋理學學者,祖籍太原盂縣,華陰人,生卒年不詳,高祖父侯元和曾祖父侯暠。他一生論講經述,通貫不窮,晚年卻貧病而死。遺有著述《論語說》和《雅言》。
基本介紹
人物生平,主要成就,家族成員,
人物生平
侯仲良,字師聖,宋理學學者,祖籍太原盂縣,華陰人,生卒年不詳。高祖父侯元和曾祖父侯暠
侯仲良,字師聖,是二程的表弟。他在家學影響下,潛心理學,先後拜周敦頤、程顥、程頤為師,受到當時理學家胡安國等人的敬重。據《宋史》記載,侯仲良對二程之學推崇備至,“言必稱二程先生”,並說:“吾以為志在天下,視不義富貴如浮雲者,二程先生而已”。他一生論講經述,通貫不窮,晚年卻貧病而死。遺有著述《論語說》和《雅言》。
侯仲良就出生在這樣一個家學淵源深厚的家族,繼承其父“華學”理論,又融合兩位表兄二程的“洛學”學說。仲良“初從伊川(程頤號稱伊川)學”。(《山西通志》,以下同)但在程頤處求學“未悟”,“乃策杖訪濂溪(即周敦頤,新儒學奠基人,號稱濂溪先生)”,向他拜師求學。僅僅學了三天,就“自謂有得,看見天之廣大”。這種說法可能有些誇大,但也表明仲良在周敦頤啟發教育下,激發了靈感,思想認識有了飛躍。所以當他又回到程頤處時,程頤非常驚訝地說:“非從茂叔來耶!(茂叔即周敦頤)”可見程頤對周敦頤學識思想是多么了解和敬佩。因為周敦頤也是程頤的老師,早在二程的父親程珦任南安通判時,結識周敦頤,便令二程前往拜師受學。周敦頤在幾十年遊宦生涯中,始終讀書講學,收徒傳道,以光大儒學為己任。他創立的“濂學”,以儒以本,援道入儒,道儒結合,為新儒學的誕生奠定了氣度博大的思想基礎,也為二程理學的形成提供了豐富的思想營養。因而被尊為宋代理學的宗主。侯仲良在這樣儒家學大師的教育下,得到了思想的徹悟和學識的升華是很自然的。
但侯仲良基本思想淵源還是來自於程頤。仲良從小同二程親密來往,後來又從二程讀書,開啟了他探究理學的生涯。他對二程推崇備至,“言必稱二程先生”,並說:“吾以為志在天下,視不義富貴如浮雲者,二程先生而已”。(《宋史:胡安國列傳》)他不僅讚嘆二程的人格品行,還把二程的事跡和學術思想記載於他的著作《雅言》一書中。我們熟知的“程門立雪”,就是他在《雅言》中記述程門弟子楊時、游酢,虛心向程頤求學的故事。楊時、游酢後來都成為二程的高門弟子,同仲良一樣都是理學的中堅人物。不過,由於侯仲良與二程的特殊關係,更是深得理學要義,被稱為“程門後傳”,“河東學派”。(《山西通志》)中記載他深通儒家學,“邃心性理”。“性”、“理”即是二程人性論的基本思想。“性即理”的人性論既是二程倫理哲學的基礎,又是其道德修養的依據。他對二程這一理論核心有著精心的研究和深入的領悟。因而深得二程理學的真諦。就連當時大儒者胡安國也稱他“講論經術則通貫不究,商略時事則纖微皆察”。說明他對儒學的融會貫通和格物致知的能力是超乎常人的。即使在他四處遊學,晚年顛沛流離而貧病交加時,依然“安於籍古,守節不移”,(《山西通志》)始終堅守在儒家的精神道德境界中。
主要成就
北宋末年,金兵南侵,文人紛紛南渡避禍,遂使中國文化中心南移。胡宏從荊門南渡到湖南衡山講學二十餘年,曾擔任嶽麓書院山長,執教於碧泉書院、道山書院等處,以振興儒家道統為己任,創立了湖湘學派。湖湘之士多求學於其門,尊仰其為一代師表。黃宗羲稱該學派在南宋之初治學氣勢為“最盛”。
胡宏之學,以性本論為基本特徵,來建立起他的理論思想體系。他的思想理論,既出於侯仲良所傳授的理學,又在繼承中有獨立發展。他的學說為南渡後倡明二程洛學立下了大功,是連結南北兩宋理學的重要環節。胡宏的這一學說,由其弟子張栻影響到朱熹。朱熹以理本論構造哲學體系時,又吸收改造了胡宏的性本論,提出了“性只是理”,“性,形而上者也”等思想。所以從朱熹的學說思想中,可以看到胡宏學說的啟發和承接。從侯仲良到胡宏,到張栻,再到朱熹,我們可以明顯看到二程思想的一脈相承,看到程朱理學體系的形成。其理論的博大精深,其形式的精緻完美都為前代所不及。程朱理學從此一直牢牢地居於官方哲學的地位長達700餘年就,其社會價值而言,對宋元明清國家的統一,社會的安定無疑是具有重大的建設性意義。(以上侯仲良內容部分據“路漫修遠”發表於新浪部落格的《侯可、侯仲良與二程理學的淵源》一文)
侯仲良一生論講經述,通貫不窮,經歷兩宋間戰亂,從荊門一路南下講學,據《朱子語類》載,後來他還漂泊到了福建沙縣,與羅仲素等名士有交往,晚年因貧病交加,大概終老於福建,子孫蓋落籍於此。侯氏遺有著述《論語說》和《雅言》。《雅言》是侯仲良記載二程事跡和學說思想的重要著作,後人出於對侯仲良的崇敬,尊稱他為“侯子”,故其書又稱《侯子雅言》。我們熟知的楊時“程門立雪”和朱光庭“坐沐春風”的成語故事,就是由這部書記載流傳下來的。
家族成員
侯仲良之母
據程頤為母親侯氏所撰《上谷郡君家傳》中記載:“先妣夫人姓侯氏,太原盂縣人,行第二。世為河東大姓。”但其家世只能追溯到侯氏的曾祖父侯元和祖父侯詗。侯元父子以武勇聞名,五代時期為劉知遠部將,鎮守盂縣烏河川,以控寇盜之亂。侯詗之子侯道濟生活在北宋盛世,始棄武以儒學登科,為潤州丹徒縣令,贈尚書比部員外郎。
侯仲良之父
仲良父侯可(1008-1079),字無可,“少時倜儻不羈,以氣節自喜”。成年後,他盡棄前好,而篤志為學,博覽群書,貫涉萬類。“若禮之制度,樂之形聲,詩之比興,易之象數,天文地理,陰陽氣運,醫藥算數之學,無不究其淵源”,終成一位“聲聞四馳”的飽學之士。後來遊學四方,寓居陝西華陰。侯可最精西北地理,談到當地山川道路、郡縣部族,無不備具。在當時對西夏戰爭中,他受韓琦之邀赴西北參與戍邊。其間,他開渭源地八千頃,圖謀恢復鄭國渠等古代水利工程,與當地戎人主動和解,為西北穩定做出了貢獻。程頤在《聞舅氏侯無可應辟南征詩》中盛稱其才能:“人稱孔子生關西,宏才未得天下宰,良謀且作軍中師”。侯可一生“以勤學新民”為責任,從不忘記重教興學,晚年仍深究理學,就學者眾多,“故自陝而西,多宗先生之學”。其甥程顥稱其學為“華學”。侯可曾從孫沔平定儂智高之亂,以功知巴州化城縣,力改巴中尚巫廢醫之俗。宋元豐二年(1079年),侯可病逝,官至殿中丞,葬於華陰縣保德鄉。據程顥撰《華陰先生侯可墓志銘》載,侯可有二子,長名孚,次名淳。多方資料表示,仲良為其子無疑,按“淳”、“良”同訓,故仲良可能本名淳,排行第二,以字行。
侯仲良之姐
侯道濟生程母侯氏和侯可,姐弟倆也繼承了侯氏家學和家風。侯可之姐侯氏於宋景德元年(1004年)出生在太原,“自幼好讀書史,博知古今”。其父常感嘆:“恨汝非男子”。年十九,嫁程垧。其生子六人,四子早夭,只存程顥,程頤。皇祜四年(1052),侯氏病逝於江寧,始封壽安縣君,追封上谷郡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