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人之道是中國康有為的人道主義倫理原則,“以人為十”、以“去苦求樂”為人之本性和“人道”的根本要求,他認為個人不以天為主,而以人為主”(《康先生口說》)。強調“人為萬物之靈”“以參贊大地”(《禮運社》)。肯定人在宇宙自然中的地位和價值。又認為“普天之下,有生之徒,皆以求樂,免苦而已,無他道矣”,而“人道去。依人以為道。依人之道,苦樂而已”(《大同書》 )。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依人之道
- 類型:哲學術語
依人之道是中國康有為的人道主義倫理原則,“以人為十”、以“去苦求樂”為人之本性和“人道”的根本要求,他認為個人不以天為主,而以人為主”(《康先生口說》)。強調“人為萬物之靈”“以參贊大地”(《禮運社》)。肯定人在宇宙自然中的地位和價值。又認為“普天之下,有生之徒,皆以求樂,免苦而已,無他道矣”,而“人道去。依人以為道。依人之道,苦樂而已”(《大同書》 )。
依人之道是中國康有為的人道主義倫理原則,“以人為十”、以“去苦求樂”為人之本性和“人道”的根本要求,他認為個人不以天為主,而以人為主”(《康先生口說》)。強調“人為萬物之靈”“以參贊大地”(《禮運社》)。肯定人在宇宙自...
滌除玄鑒”,抱一處和等修養之道,更為道教守一、心齊、坐忘、服氣、內丹等多種煉養術之所本。而“長生”“死而不亡者專”等說法,道教引為仙學長生說之宗源。“歸根”“復命”之說,內丹學則發揮為內煉成真、與道合一之哲學依《道德經》常會被歸屬為道教學說。其實哲學上的道家,和宗教上的道教,是不...
無依道人 無依道人,禪宗用語。解釋 無依,無所依託,沒有執著,灑脫自在;道人,出家修道者。指已經遠離煩惱束縛、自由解脫的禪者。出處 《臨濟錄》:“唯有聽法無依道人,是諸佛之母。”
一人得道,漢語成語,拼音是yī rén dé dào,意思是一個人得道成仙,全家連雞、狗也都隨之升天。比喻一個人做了官,和他有關係的人也都跟著得勢。也含有貶義的意思,暗指裙帶關係。成語出處 出處一 招會天下有道之人,傾一國之尊,下道術之士,是以道術之士並會淮南,奇方異術,莫不爭出。王遂得道,舉...
依《雜阿含》卷十二所述,系以脫離斷、常二見,正確了解十二因緣為中道。即以世間為有或無,皆是邊見,認為先來有我是常見,從今斷滅是斷見,均非中正之道。在一切法之中,此有故彼有,因此世間無‘無’;此滅故彼滅,因此世間無‘有’。如是遠離有無斷常的偏見,如實觀十二因緣法,即謂住於中道正見。小...
第二部分至“得養生焉”,以廚工分解牛體比喻人之養生,說明處世、生活都要“因其固然”、“依乎天理”,而且要取其中虛“有間”,方能“遊刃有餘”,從而避開是非和矛盾的糾纏。餘下為第三部分,進一步說明聖人不凝滯於事物,與世推移,以游其心,順應自然,安時而處順,窮天理、盡道性,以至於命的生活態度。...
因此,古代通曉大道的人,首先闡明自然的規律而後才是道德,道德已經闡明而後才是仁義,仁義已經闡明而後才是職守,職守已經明確而後才是事物的外形和稱謂,外形和稱謂已經明確了而後才是依其才而任其職,依才任職已經明確而後才是恕免或廢除,恕免或廢除已經明確而後才是是非,是非明確而後才是賞罰。賞罰明確因而愚鈍...
,未之有也(14)!注釋 (1)大學之道:大學的宗旨。“大學”一詞在古代有兩種含義:一是“博學”的意思;二是相對於國小而言的“大人之學”。古人八歲人國小,學習 “灑掃應對進退、禮樂射御書數”等文化基礎知識和禮節;十五歲人大學,學習倫理、政治、哲學等“窮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學問。所以,後一種...
從道,讀音是cóng dào。意思是依從正道。解釋 依從正道。出處 《易·復》:“中行獨復,以從道也。”《荀子·臣道》:“‘從道不從君’,此之謂也。”《史記·蒙恬列傳》:“願陛下爲萬民思從道也。”唐 李翱 《從道論》:“是則和者人之喜,默者人之怒,吾寧從道而罹怒乎?寧違道而從絮?斯所謂...
“非常道”用於哲學概念,所指的就是‘解《易》之道’; “非常道” 用於執政,指的是‘天下為公’之道;“非常道”用於讀書,指的是解讀‘春秋筆法之道’。以上三個“非常道”,最要緊的是解讀‘春秋筆法之道’。《詩經·卷耳》是一首非常重要的文章,起首的一章說:“采采卷耳,不盈傾筐。嗟我懷人,置彼...
孟子曰:「居下位而不獲於上,民不可得而治也。獲於上有道:不信於友,弗獲於上矣。信於友有道:事親弗悅,弗信於友矣。悅親有道:反身不誠,不悅於親矣。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其身矣。是故,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離婁上·...
道能遍物,即物是道,物既生滅,道亦生滅。為物是可道皆是物,為道是常物皆非常?經云:自偽不別真。請問真道之行。答:境盡行周,名為正道。舒心遍境,出智依他。他處若周,則為大體,大體既就,即飧小身。兼以小身並同境分,常以心道為能境,身為所能。能所互用,法界圓成,能所各息,而真...
諸言法陽之類者,皆曰“始”,言善以始其事;諸言法陰之類者,皆曰“終”,言惡以終其謀。捭闔之道,以陰陽試之,故與陽言者依崇高(21),與陰言者依卑小。以下求小,以高求大(22)。由此言之,無所不出,無所不入,無所不可。可以說人,可以說家,可以說國,可以說天下(23)。為小無內,為大...
這就不僅從宇宙觀的高度為法治找到了理論根據,從而使之易於被人接受,而且也為道這一抽象的本體和法則在社會政治領域中找到了歸著點,使道不再高高在上、虛無飄渺,從而大大增強了道的實用性”(《稷下學研究——中國古代的思想自由與百家爭鳴》,三聯書店,1998年,第120頁)。道家構想人間的秩序應仿照自然之道的...
陸西星《心印妙經注》說:“神之所至,氣亦至焉;氣之所至,精亦至焉;又皆相依相濟,以成自然之用。”就三者的依從關係而言,神依氣生,氣依精生,精依形生。宋·翁葆光《悟真篇注》說:“神因氣立,氣因精生,精能生氣,氣能生神,形不得神而氣不得生,神不得氣而精不得生,神氣不得形而不能...
8. 王探西漢太原人,字養伯,又字采。仕漢為中常侍中郎,深窮道本。因呂后專權,乃隱居南山樓觀台。遇趙先生授以黃庭內修之訣,以及澤瀉丸方,修煉道法。又遇西靈子都授以藏景錄形之道。 於漢武帝元朔六年(前123)得道升仙。9. 李翼字中輔,幼希慕玄門。漢武帝依觀建望仙宮,增置道員,李翼應選入道...
它於深奧的玄妙之中,包涵一切玄秘深奧,又超越一切智慧。而玄正是洞悉一切奧妙變化的門徑。)。①第一個“道”是名詞,指的是宇宙的本原和實質,引申為原理、原則、真理、規律等。第二個“道”是動詞。指解說、表述的意思,猶言“說得出”。②恆:恆:恆,久也。恆亨,無咎,利貞;久於其道也,天地之道,...
守君之禮為政事之根本 《論語·顏淵》載:“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君”是指做君要像君的樣子,即指做君要遵守做君之禮。孔子這個主張,成為儒家維護綱常秩序的重要理論依據。宋儒朱熹注說:“此人道之大經,政事之根本也。”(《論語集注》卷六《顏淵注》)可見孔子...
”(《荀子·儒效》)儒家雖亦言天道,但不過以此道原於天、合於天而已,實則還是人世之道。故荀子稱:“道者,非天之道,非地之道。人之所以道也,君子之所道也。”(同上)作為整個儒家文道關係說的載道說,其要義在於強調道為文之本,文為道之用;要求文以道為根據,體現道的精神,促進道的實現,一合於...
中庸就是即不善也不惡的人的本性。從人性來講,就是人性的本原,人的根本智慧本性。實質上用現代文字表述就是“臨界點”,這就是難以把握的“中庸之道”。作品原文 無所不在的道 子曰:“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體物而不可遺。使天下之人,齊明盛服(1),以承祭祀。洋洋乎...
其學說和老子有同有異,但其根本精神還是趨於老子哲學,世稱“老莊”。莊子強調自然,“知天人之所為者,皆自然也”。自然之道,至玄至妙,含無限生機,孕無窮化理。莊子崇尚自然,敬畏自然,效法自然。從管理角度來說,必須以靜制動,應該像一面鏡子那樣,來者不迎,去者不送,“勝物”而“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