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給收縮效應

供給收縮效應是指由於供給機制的運行效率下降而使潛在供給到實際供給再到有效供給逐步縮小的一種作用力。供給收縮效應作用的最後結果是有效供給的減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供給收縮效應 
  • 類型:經濟術語
原因
  • (一)因經濟管理休制所產生的供給收縮效應。
我困傳統的經濟管理體制的一個很大弊病,就是缺乏供給的激勵機制。它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1、缺乏財產約束的風險壓力。2、缺乏競爭壓力。3、缺乏創新精神
在我國傳統的經濟管理體制下,上述二種現象所導致的結果是企業國家“大鍋飯”,職工吃企業“大鍋飯”,生產要索的潛能,特別是勞動力要素的潛能,不不能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利用,造成經濟效率低下,潛在的供給轉化為實際供給的程度低。這就是因管理體制不合理而導致的供給收縮效應大。
我國這幾年的經濟體制改革,通過“放權讓利”增強了供給激勵機制。但從總體上看,企業的財產風險約束、市場競爭力度、創新意識還未得到較大程度的增強。因此,因管理體制而產生的供給收縮效應還很大。
  • (二)因短線制約所產生的供給收縮效應。
短線制約是導致我國供給收縮效應增大的一個重要原因。因為短線制約,我國有很大一部分生產設備不能得到利用,使潛在的供給不能轉化為實際供給。根據我們對重慶市的調查,1986年上半年,重慶市僅電力一項供應不足,損失產值占上半年工業產值的25%。也就是說,重慶市1986年上半年,由於電力短線的制約所產生的供給收縮效應使轉化係數僅達=0.8。有20%的潛在供給沒有轉化為實際供給。這種現象在我國比較普遍。
我國短線制約格局的產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1、歷史上投資流向不合理的累積;2、現有的資產存量的流動和重組障礙重重;3、經濟改革後,形成多主體的投資格局。由於市場信號扭曲,流入瓶頸部門的資產增量難以緩解短線制約,而且短線制約的相對度有增大的趨向。
  • (三)因要素流向選擇不合理所產生的供給收縮效應。
目前我國生產要素流向選擇不合理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生產要素流向選擇不是根據擇優原則。由於我國經濟體制轉換過程中對不同經濟性質的生產者或企業採取有差別的經濟政策,許多生產設備較為先進、技術條件較好、經濟效益較高的企業由於管得過死,不能參與市場競爭,以至於許多重要的生產資料流入了技術條件差、經濟效益低的企業。因為這些企業生產產品價格上可以高進高出。這就造成重要生產資料的極大浪費。
第二,生產要素流向不是按規模效益選擇。比如,生產資料價格雙軌制萬使我國目前出現的“五小工業”的振興、企業辦社會,導致第三產業不能發揮出規模效益等原因,一方面造成大量資源的浪費,另一方面供給又不能相應增長。
  • (四)因企業“囤積傾向”所產生的供給收縮效應。
目前,我國企業對重要的生產資料的“囤積”比較嚴重。1986年一季度末,企業鋼材庫存量達2580萬噸,比上年同期上升18.5%,到八月末高達2765萬噸,較1985年同期上升23.1%。全部鋼材庫存可供周轉268天,較1985年同期增長51天,遠遠超出國家規定的112天。
企業對重要的生產資料的囤積,一方面使有的企業鋼材嚴重積壓,另一方面使有的企業鋼材需求緊張,企業生產等米下鍋以至無米下鍋,影響了實際供給的增長。
  • (五)因實際供給結構與需求結構不對稱所產生的供給收縮效應。
生產過程一經完成,實際供給也就形成,但實際供給並不完全形成有效供給。實際供給結構與需求結構是否對稱,會影響到實際供給向有效供給的轉化。如果實際供給結構與需求結構越對稱,實際供給轉化為有效供給的轉化係數越大,反之,其轉化係數越小,
我國由實際供給結構與需求結構不對稱所產生的供給收縮效應,主要原因是我國的價格管理體制不合理。在我國現階段的價格管理體制下,大部分產品的價格決策權還掌握在國家手中,國家很難在市場供求變化的條件下,靈活地調整價格。而我國價格休系不合理造成的市場信號的失真,使實際供給結構與需求結構極不對稱。僵死的價格管理體制對一部分市場供不應求的產品不能適當地調高價格,以此抑制需求。而對一部分市場供過於求的產品不能適當地調低價格,以此刺激需求。其結果是,市場供過於求的產品的一部分只能在流通過程中滯留下來。體現在總量上,實際供給轉化為有效供給的收縮效應也就產生了。
我國供給收縮效應的產生除了上述五個因素以外,還有其他因素。例如由於地區之間的相互封鎖以及流通渠道不通暢所造成的區域市場之間某些產品的滯存與短缺並存。這也會導致供給收縮效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