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戲

侗戲

侗戲,貴州省黎平縣、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縣和廣西壯族自治區三江侗族自治縣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侗戲大約產生於清代嘉慶至道光年間,由黎平縣臘洞村侗族歌師吳文彩始創。侗戲全部用侗語對白演唱,語言生動,比喻形象,與音樂緊緊吻合,朗朗上口,清晰明快,為民眾所喜聞樂見。侗戲由於植根於侗鄉,具有濃郁的侗族特色,而且聲情並茂,歌舞結合,很能引起侗族觀眾的共鳴。

2006年5月20日,侗戲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為Ⅳ-83。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侗戲
  • 批准時間:2006年5月20日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遺產編號:Ⅳ-83
  • 申報地區:貴州省、湖南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
  • 遺產類別:傳統戲劇
歷史淵源,起源,發展,繁榮,文化特徵,曲調,樂器,表演,角色,代表劇目,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現狀,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起源

侗戲的出現,是以吳文彩先生(1792—1845)根據漢族傳持《殊砂記》翻譯改編的《李旦風姣》和根據漢族傳書《二度梅》翻譯改編的《梅良玉》為標誌的。這一階段,大約十年時間(即1828—1838),是侗戲的萌芽階段。這一階段的侗戲劇目,不論劇本、表演、唱腔、服裝、道具、舞美都是極為簡單粗糙的;雖說它還處於戲劇“胚胎性”時期,但卻是一個新劇種所必須經歷的——即模仿、學習、借鑑的過程。

發展

侗戲發展傳播階段(1838—1911)。發展傳播階段經歷了兩個時期,第一時期的時間是1838至1855年;第二時期的時間是1855至1911年。
第一時期(1838—1855)是以張鴻乾的《金漢列美》出現為主要標誌的。由吳文彩先生在侗戲萌芽階段開闢了侗戲創作根據漢族傳奇性故事改編的先例,各地許多接受過漢文化教育的歌師戲師們,都去學習借鑑吳文彩先生的創作方法,創作改編了相當數量的以漢族傳奇性故事為主要內容的侗戲。如《毛宏玉英》《劉世第》《劉高》《山伯英台》《陳勝吳廣》《陳世美》等,但這批劇目,在藝術上沒有什麼驚人的突破,路子又是沿著吳文彩先生《李》《梅》兩劇進行,所以說,它們的出現只是起著傳播侗戲這門新的藝術品種的作用。然而在這一時段,侗戲戲師張鴻乾(約1719—1839)創造性地根據侗族民間敘事歌,成功地編出了侗戲《金漢列美》,成了侗戲歷史上第一位用侗族民問敘事歌,創作改編侗戲的民間戲師。《金》劇是侗戲歷史上第一部以反映侗族人民生活為主的侗戲腳本。它的出現,當然地標誌著侗戲經過了十年的萌芽階段,跨入了新的歷史時期——發展傳播階段。“《金漢列美》的產生(大約在1838至1839年間)標誌著侗戲從萌芽時期向繁榮時期過渡的開始,它使侗戲完成了只講漢族傳奇故事的歷史,從而使侗戲進入了以揭示侗族人民生活故事化為主體的歷史時期。”
第二時期(1855—1911)是以《金漢列美》的出現,使得一些卓有見識的戲師意識到它的價值和影響,也開始了學習借用民間敘事歌來創作改編侗戲。雖然這些戲師的這種意識帶有很大的朦朧性,沒有找準《金》劇在侗戲創作的歷史上的創新與突破點,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因此隨《金漢列美》出現之後,一大批以侗族民間敘事歌為創作藍本的侗戲劇目產生了,如《三郎五妹》《芝年流美》《甫桃》《花賽》《郎花》《郎俊》等。這批劇目的出現,說明侗戲的發展傳播這時已經達到空前盛況,為隨之而來的繁榮高潮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二而且更為重要的是,侗戲開始了歷史性的進步——侗戲戲師們的注意力已經轉向了本民族優秀文化的領域,完成了單純借鑑學習的歷史,使侗戲進入了具有個性特徵的階段。

繁榮

繁榮高潮階段(1911—1960)。侗戲繁榮高潮階段可以分成兩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1911年至1917年間,以侗戲《珠郎娘美》的出現為標誌;第二個時期是1955年至1966年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珠郎娘美》的創作進一步完善成功,成為侗戲的代表劇目。
侗戲困惑階段(1964—1979)。這時期的侗戲作品,由於階級意識的不斷強化,極端的階級觀念不斷發展,侗戲成了服從政治的工具。
侗戲新時期(又稱侗戲的革新探索階段),以粉碎“四人幫”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起,侗戲開始了新的艱難的探索,出現了新的高潮和繁榮。

文化特徵

曲調

侗戲的主要曲調有平板和哀腔等。平板或稱普通調,用於敘事性唱詞,前有引子、起板;哀腔,或稱哭調、淚調。此外,在有些劇目中,花旦或醜還常採用侗歌、漢族民間曲調等。

樂器

侗戲的樂隊包括管弦樂和打擊樂兩個部分。管弦樂器包括二胡、牛腿琴、侗琵琶、月琴、低胡和揚琴、竹笛、蘆笙。打擊樂器則有小鼓、小鑼、小鈸等,但一般不用於唱腔,只用於開台和人物的上、下場。傳統侗戲的伴奏樂器一般為二胡、鈴、鑼、鼓和小鈸;新侗戲中增加了牛腿琴、琵琶、低胡、揚琴等。

表演

侗戲表演大量的和基本的表演形式還是二人轉或二人台的性質,比較注重唱腔內容,不重表演,不像其他劇種那樣講究手、眼、口、身、步5法,除唱以外,也不注重做念打數功。
侗戲在表演過程中如遇有3人以上在場時,也只有對唱的兩人在過門中互走“一”字,其餘的人原地不動。
侗戲的丑角有比較特殊的表演程式,侗戲中的丑角,多扮演各種詼諧或狡猾的人物,在劇中的主要任務是插科打諢、活躍氣氛,沒有本行的當家戲,表演上比較自由、比較誇張。

角色

侗戲的角色雖有生、醜之分,但並未形成定型的行當,一般是根據劇中人物的需要來分配演員的,只有小丑有些獨特的表演,動作滑稽可笑,以說白為主,蹦蹦跳跳,稱為“跳丑角”,演員念白很少,以唱為主。

代表劇目

侗戲的劇目,主要有兩部分。一是編寫或移植描寫漢族生活的劇目,如《梅良玉》、《鳳嬌李旦》、《毛洪玉英》、《梁山伯》、《阮大金》、《仁貴別窯》《陳杏元》、《破洪州》、《陳桂蘭》、《劉知遠》等;一是描寫侗族生活的劇目,主要有《吳勉》、《顧老元》、《秦娘美》、《乃桃補桃》、《三郎五妹》、《門龍》、《美道》、《華團阮俊》、《雪妹》、《順保》、《郎耶》、《金漢》、《朗紅》、《莽子》、《駕洞》、《金俊娘瑞》、《不貫》、《丁郎》、《花師》、《銀洞》、《女鷹》、《雷必有》、《俊郎》、《梁士錦》等。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1.人類學、民族學、民俗學價值
侗族戲劇是以侗族居住地區的農耕稻作經濟為基礎,是這一文化類型的典型代表之一,是侗族現存文化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侗戲中既能見到侗族音樂和侗族習俗的因素,也能見到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的影響,是多元一體民族文化中的瑰寶。侗戲的萌生、發展和最終形成,經歷了100多年的歷史過程,與侗族的民族史、文化史和民俗活動息息相關。它生動地體現了這一民族及其所在地區的文化傳統。
2.不可替代的藝術價值
在中國的戲劇史中,侗戲已載入史冊,它的豐富內容和基本特徵,及其傳承歷史,在中華其他戲曲中實屬罕見。它綻放在中華戲劇藝術之宮裡,其獨立存在的藝術品格是不可替代的。搶救、保護、發掘侗戲不僅能豐富和完善中國戲曲史,而且對世界戲曲史的豐富和完善都將產生一定的推動作用。
3.實用價值
侗戲為侗族人民所喜聞樂見。侗族人民需要侗戲,傳統侗戲只要革新,使之實現轉型,它就會煥發藝術青春。搶救發掘侗戲,對豐富人民民眾的文化生活,提高人民民眾的素質,促進人們的全面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都將產生重要的促進作用。

傳承現狀

隨著社會的變革和現代傳媒的發展,侗戲在民眾的娛樂生活中占據絕對優勢地位的歷史已經過去,而今處於消亡的邊緣,成為亟待搶救和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著題材來源狹隘和使用語言單一的問題。

傳承人物

張啟高,男,侗族,1962年生,貴州黎平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侗戲代表性傳承人,侗戲師。
吳勝章,男,侗族,1948年生,貴州黎平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侗戲代表性傳承人,侗戲師。

保護措施

政府加大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侗戲的保護日益受到重視。2005年,貴州省民間藝術家協會對黎平縣的侗濺戲師進行了普查和認證,為其頒發了證書,鼓勵他們帶徒傳藝。2006年,侗戲被列入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社會影響

獲得榮譽
1955年2、3月間,侗戲《秦娘梅》由廣西省民間業餘文藝演出隊及三江縣文工隊在北京舉行的全國民眾業餘音樂舞蹈觀摩演出,獲演出優秀獎。
重要演出
2018年9月3日,演員在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林溪鎮平岩村岩寨屯表演侗戲《甫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