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秦政府頒發“使黔首自實田”的法令,進行全國性的土地登記。這是由於秦對東方六國的土地占有情況很難掌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使黔首自實田
- 外文名:To the common people from real field
- 類型:古文法律
- 來源:秦朝
秦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秦政府頒發“使黔首自實田”的法令,進行全國性的土地登記。這是由於秦對東方六國的土地占有情況很難掌握。
秦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秦政府頒發“使黔首自實田”的法令,進行全國性的土地登記。這是由於秦對東方六國的土地占有情況很難掌握。...
令黔首自實田秦始皇承認土地私有合法化的法令。黔首之稱,在戰國時已經廣泛使用,含義與當時常見的“民”、“庶民”相同。秦始皇二十六年(前 221)下令“更名民曰...
秦代鞏固統一的經濟措施。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下令“更名民曰‘黔首’”。三十一年,下令“使黔首自實田”,即命令占有土地的地主和自耕農,按照當時實際占有土地...
“黔首”(qián shǒu)是中國戰國時期和秦代對百姓的稱呼。戰國時期已經廣泛...秦始皇三十一年,發布“使黔首自實田”的律令。占有土地的地主和自耕農,按照當時...
“分天下以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監。更名民曰‘黔首’”(《史記·秦始皇...秦始皇三十一年,發布“使黔首自實田”的律令。占有土地的地主和自耕農,按照當時...
六字解讀之謎:“使黔首自實田”意為何指“焚書坑儒”之謎:知識分子的末路抑或事出有因巡視天下之謎:數次出巡甚至死於途中的樂此不疲...
實是一個漢字,讀作shí,本意是指從頭到腳都有遮擋,頭頂有蓋(遮風擋雨的地方...又具數也。《史記·始皇本紀》使黔首自實田。《注》謂令民自具頃畝實數也...
秦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使黔首自實田”,即令百姓自己申報土地。土地載於戶籍,使國家徵發租稅有了主要依據。戶籍中有年紀、土地等項內容,戶籍制度也就...
中國賦稅制度起源甚早, 秦始皇統一全國後,進一步肯定和發展了已往的賦稅制度。 公元前216年,頒布“使黔首自實田”的法令,令地主和有地農民自報占有土地數,按定製...
第二節 秦漢時期的計戶授田與人口控制 一、晉“作爰田”與戰國授田制 二、“使黔首自實田”與漢初的國家授田宅 三、“戶”是合法占有田宅的前提 第三節 ...
秦統一後,於始皇31年(公元前216年)下令 “ 使黔首自實田 ”,就是要人民向政府據實登記所有田地,政府承認其土地所有權。這是秦王朝在全國範圍內推行土地私有制...
如秦始皇下令“使黔首自實田”。《秦律十八種》中的《田律》,詳細規定了國家對農田、水利、山林、苑囿的管理制度。《漢律》規定:官田(皇室占有的土地)禁止買賣,...
為了鞏固新的封建政權,秦始皇採取了一系列經濟、政治和文化措施,“使黔首自實田”以定賦,廢封國,立郡縣,車同軌,書同文。這些措施有利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但是,...
公元前216年,頒布“使黔首自實田”的法令,令地主和有地農民自報占有土地數,按定製繳納賦稅。秦田律規定“頃入芻三石,二石”,即每頃土地應向國家繳納飼草三石,...
秦漢 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頒布“使黔首自實田”的法令,令所有地主和有田的農民自報所占有土地的數額,規定每頃土地繳納飼草3石,禾稈2石。如隱報土地,少...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於三十一年(前316)“使黔首自實田”﹐命令黔首申報占有的土地數量﹐在全國範圍內確認了私有土地制﹐租稅發展為地租和賦稅兩種形式。...
八 使黔首自實田九 從議論分封到焚燒詩書十 從尋仙求藥到坑殺儒生第五章 開拓疆土 修築長城一 五條交通幹線的修築二 開鑿溝通南北水系的靈渠...
秦統一後,使黔首自實田,遂系田畝於戶籍。漢代定戶律,各地八月“案戶比民”,將各戶占有的土地及其他財產記入戶口登記冊內,作為徵收人口稅和分派兵役、力役的依據...
“詔”,招令正式成為國家法律的淵源;分天下力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監;統一度量衡、車軌和文字;使黔首自實田;禁《詩》、《書》等百家語,“有敢偶語詩書...
秦始皇十六年(公元前 231 年)“初令男子書年”,三十一年(公元前 216 年)“使黔首自實田”。這樣,農民的戶籍中增加了年紀和土地占有狀況,不但便於封建國家的...
“詔”,詔令正式成為國家法律的淵源;分天下為36郡,郡置守、尉、監;統一度量衡、車軌和文字;使黔首自實田;禁《詩》、《書》等百家語,“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
認為戰國時期各國由奴隸制向封建制的轉變到秦統一才最後完成,“使黔首自實田”標誌土地私有制在全國的確立。代表人物黃子通、夏甄陶、金景芳。中國古代史分期西漢封建...
在經濟上,秦始皇於公元前216年發布命令,“使黔首自實田”,確認土地私有制度,又下令統一貨幣和度量衡,以加強各地區的經濟交流。 在思想領域,秦始皇為了打擊儒生淳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