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藥

使藥,中醫方劑學名詞。一是引經藥,即能引方中諸藥以達病所的藥物;二是調和藥,即具有調和諸藥作用的藥物。其在方中之藥力較小,用量亦輕。

中文名稱使藥
英文名稱envoy drug
定  義方劑中具有調和諸藥作用,或引方中諸藥直達病所的藥物的統稱。分調和藥、引經藥等。
套用學科中醫藥學(一級學科),方劑學(二級學科),方劑學總論(三級學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使藥
  • 英文名:Envoy Drug
  • 套用領域:中醫方劑學
解讀,套用,參考文獻,

解讀

1、君臣佐使理論的歷史沿革
最早見於《內經》。《素問·至真要大論》曰:“主病之謂君,佐君之謂臣,應臣之謂使。”張介賓《類經·方劑君臣上下三品》謂:“主病者,對證之要藥也,故謂之君,君者味數少而分兩重,賴之以為主也。佐君者謂之臣,味數稍多而分兩稍輕,所以匡君之不迨也。應臣者謂之使,數可出入而分兩更輕,所以備通行嚮導之使也。此則君臣佐使之義。”
2、使藥在君臣佐使理論中的具體內涵
君臣佐使是方劑的組方原則。君藥是針對主病或主證起主要治療作用的藥物。臣藥就是輔助君藥加強治療主病或主證或是針對兼病或兼證起治療作用的藥物。佐藥一是佐助藥,即協助君、臣藥以加強治療作用,或直接治療次要兼證的藥物;二是佐製藥,即制約君、臣藥的峻烈之性,或減輕或消除君、臣藥毒性的藥物;三是反佐藥,即根據某些病證之需,配伍少量與君藥性味或作用相反而又能在治療中起相成作用的藥物。使藥是引經藥,能引方中諸藥以達病所的藥物;或調和藥,即具有調和諸藥作用的藥物。君臣佐使說明方中藥物在方中的位置和治療中的主次,協同拮抗關係,是藥物配伍的基本原則。一般而言,一首方劑中的君藥是必備的,而臣、佐、使藥並非齊備。病情比較單純,用一、二味藥即可奏效。君臣藥無毒烈之性,便不須加用佐藥。主病藥物能至病所,不必再加引經的使藥。

套用

1、引經藥 ,如天王補心丹中的桔梗
天王補心丹出自《校注婦人良方》。主治陰虛血少,神志不安證。心悸怔忡,虛煩失眠,神疲健忘,或夢遺,手足心熱,口舌生瘡,大便乾結,舌紅少苔,脈細數。治宜滋陰清熱,養血安神。方用人參、茯苓、玄參、丹參、桔梗、遠志、當歸、五味、麥門冬、天門冬、柏子仁、炒酸棗仁各30g,生地黃120g。方中重用甘寒之生地黃,人心能養血,入腎能滋陰,故能滋陰養血,壯水以制虛火,為君藥。天冬、麥冬滋陰清熱,酸棗仁、柏子仁養心安神,當歸補血潤燥,共助生地滋陰補血,並養心安神,俱為臣藥;玄參滋陰降火;茯苓、遠志養心安神;人參補氣以生血,並能安神益智;五味子之酸以斂心氣,安心神;丹參清心活血,合補血藥使補而不滯,則心血易生;硃砂鎮心安神,以治其標,以上共為佐藥。桔梗為舟楫,載藥上行以使藥力緩留於上部心經,為使藥。
2、調和藥,如生化湯中的炙甘草
生化湯出自《傅青主女科》,主治血虛寒凝,瘀血阻滯證。產後惡露不行,小腹冷痛。治宜養血祛瘀,溫經止痛。方用全當歸24g,川芎9g,桃仁6g,乾薑2g,炙甘草2g。方中重用全當歸補血活血,化瘀生新,行滯止痛,為君藥。川芎活血行氣,桃仁活血祛瘀,均為臣藥。炮姜入血散寒,溫經止血;黃酒溫通血脈以助藥力,共為佐藥。炙甘草和中緩急,調和諸藥,用以為使。

參考文獻

1、《中藥八百種詳解》侯士良主編 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9 第22頁
2、《方劑學》李冀主編 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2012 第19頁
3、《中醫藥學基礎》明廣奇主編 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 2008 第264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