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匈奴中郎將

使匈奴中郎將,漢官,有時簡稱中郎將,或匈奴中郎將。亦稱護匈奴中郎將、領中郎將、行中郎將以及北中郎將等。主護南單于,比二千石,可擁節,有從事二人,有事可增加。主要有持節出使、領護或衛護匈奴等職責,亦有監察匈奴動靜的任務。單據《後漢書·南匈奴傳》記載,歷任使匈奴中郎將的就有段郴、吳堂、耿譚、任尚、杜崇、耿種、馬翼、梁並、陳龜、張耽、馬實、張修等多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使匈奴中郎將
  • 性質:職稱
  • 所屬:漢官
  • 有時簡稱中郎將
發展歷程,官職分析,本職,屬官,作用,歷任使匈奴中郎將,

發展歷程

中郎將出使匈奴,始於西漢武帝時,即以蘇武為中郎將使持節送匈奴使。中郎將秩比二千石,是比較高級的官員,而且又是武官,適合於出使處於地對地位的匈奴,同時這也是當時匈奴方面的要求。但開始出使匈奴使者的身份地位都不高。另外,當時也有派中郎將身份的使者到其他少數民族地區出使的例子。但這些都只是臨時的出使任務,雖“持節”或“建節”,而尚無“領護”職權,故尚不能稱之此時出使匈奴的中郎將為使匈奴中郎將。
到了西漢後期,以中郎將出使匈奴幾乎成為定製。如成帝河平元年遣中郎將王舜、綏和元年遣中郎將夏侯藩、哀帝建平二年遣中郎將丁野林、平帝時遣中郎將韓隆等出使匈奴。此外,這個時期已經出現“匈奴中郎將”的名稱。以後王莽統治時期和農民起義的更始政權時期,也都沿用以中郎將出使匈奴的舊例,也都主要以武力為使,正符合中郎將的身份。
東漢初,匈奴分為南北兩部。東漢主要與南匈奴打交道。仍繼續以中郎將出使匈奴,並且正式設定使匈奴中郎將這一官職。在此時邊境局勢相對穩定的情況之下,由於南匈奴的多次請求,才開始正式設立使匈奴中郎將這一官職,並且正式有了“衛護”或者“監護”的職權。

官職分析

本職

使匈奴中郎將一般一人,比二千石,擁節。有持節出使、監護、衛護匈奴等職責,同時負責對匈奴的“參辭訟”“察動靜”等等。關於擁節,和郡守與天子剖符不一樣,是持節出使,有一定的臨時性和更大的獨立性。

屬官

一般置從事二人,有事隨事增之,掾隨事為員。可以說,使匈奴中郎將的屬官是隨事而設,並不固定,常見到的副校尉或副中郎將,亦可算作屬官之一。直接的下屬除從事之外,可考見者還有司馬等。

作用

使匈奴中郎將的設立,對防禦北匈奴的侵擾,保衛漢朝邊塞的安全起過一定作用。從《漢書》《後漢書》所記載的情況來看,使匈奴中郎將的權威還是很大的,任用一個精明能幹的使匈奴中郎將,加上威撫並用的正確政策,使邊境出現一個比較清定的局面還是可能的。

歷任使匈奴中郎將

段郴 公元50年(建武二十六年)任
龐奮 公元85年(元和二年)任
耿譚 公元90年(永元二年)任
杜崇 公元94—95年(永元六年—永元七年)任
耿種 公元109年(永初三年)任
鄭■公元111年(永初五年)任
馬翼 公元124年(延光三年)任
王稠 公元133年(陽嘉二年)任
梁並 公元140年(永和五年)任
陳龜 公元140年(永和五年)任
張耽 公元140年(永和五年)任
馬寔 公元143年(漢安二年)任
種暠 公元144年(建康元年)任
張奐 公元155—162年(永壽元年—延熹五年)任
皇甫規公元162年(延熹五年)任
燕瑗 公元162年(延熹五年)任
張奐 公元166年(延熹九年)任
臧昱 公元177年(熹平六年)任
張修 公元179年(光和二年)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