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人醉·暮景蕭蕭雨霽

佳人醉·暮景蕭蕭雨霽

《佳人醉·暮景蕭蕭雨霽》是北宋詞人柳永的一首詞。詞上片寫夜景,著力描寫月色;下片轉而抒發相思之情。全詞以明月為主線貫穿情思,雖敘相思,卻逸懷超塵,語言清雅,乃柳永詞中之佳作。

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佳人醉
暮景蕭蕭雨霽。雲淡天高風細。正月華如水。金波銀漢,瀲灩無際。冷浸書帷夢斷,卻披衣重起。臨軒砌
素光遙指。因念翠蛾,杳隔音塵何處,相望同千里。盡凝睇。厭厭無寐。漸曉雕闌獨倚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佳人醉詞牌名,《樂章集》注“雙調”。雙調七十一字,上片七句五仄韻,下片八句六仄韻。
⑵暮景:傍晚的景色。杜牧《題敬愛寺樓》:“暮景千山雪,春寒百尺樓。”蕭蕭:蕭條,寂靜。雨霽(jì):雨過天晴。
⑶月華:月光。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⑷金波:本謂月光,月光浮動若金之波流,借指月亮。白居易《對琴待月》:“玉軫臨風久,金波出霧遲。”銀漢:銀河。溫庭筠《太液池歌》:“夜深銀漢通柏梁,二十八宿朝玉堂。”
⑸瀲灩:水波蕩漾的樣子。此指星光月光交相輝映。
⑹書帷:書齋中的帷帳,代指書齋。高啟《題天池石辟圖》:“乃知別有縮地術,坐移勝景來書帷。”
⑺軒砌:屋前台階。杜甫八哀詩·贈秘書監江夏李公邕》:“重敘東都別,朝陰改軒砌。”
⑻素光:月光。
⑼翠蛾:婦女細而長曲的黛眉,泛指美女。李白《憶舊遊寄譙郡元參軍》:“翠娥嬋娟初月暉,美人更唱舞羅衣。”
⑽杳隔:遠隔。杜光庭《川主相公周天后土諸神醮詞》:“志切匡君,難申嵇紹之忠;山川杳隔,空抆袁安之淚。”音塵:音信,訊息。白居易《憶微之》:“三年隔闊音塵斷,兩地飄零氣味同。”
⑾凝睇:凝望,注視。尚仲賢柳毅傳書》第一折:“你看他嚬眉凝睇,如有所待。”
⑿厭厭:無精打采。
⒀雕闌:用彩畫裝飾的闌乾。

白話譯文

傍晚雨過天晴,庭院裡一片寂靜。天高雲淡,微風細細。在這如水月光中,星光與之交相輝映,仿佛沒有邊際一般。書房中的冷氣將夢打斷,只好披上衣服又一次起來。來到台階前。
月光高照。因為想念遠方的妻子,遠隔千里的音信在何處,同時望著天上的明月。盡凝視。寂寞無法入睡。天色將明,仍獨自倚著闌乾。

創作背景

柳永成年後離開家鄉福建崇安縣,雖寓居京都汴梁,但生活一直比較動盪。中舉前為求取功名、維持生計,四處乾謁漫遊,中舉後又為官務公事奔走在外,羈旅行役成了他的家常便飯。他對羈旅漂泊的苦況有著深切的體會乃至清醒的認識,為後人留下了許多羈旅行役詞,這首《佳人醉》就是其中之一。觀詞中內容,此詞應為早年遠遊時思念家室之作。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上片先寫夜景。“暮景蕭蕭雨霽”兩句寫玉宇在暮雨初霽之後的恬靜、幽美和遼闊。“雲淡天高”讓人體味出闊大,而只有在靜境中才會感覺到“風細’。前句的“蕭蕭雨霽”作為時間背景也烘託了後句的環境氛圍。正是“蕭蕭”雨聲之止才讓人更鮮明地體察到“雲淡天高風細”之景。下面三句緊承“暮景”二字,著力描寫月色,“正月華如水。金波銀漢,瀲灩無際”。夜空中,明月與銀河交相輝映,波光閃閃,在這如水的月色中,天地如同浸入水中的玻璃世界。“月華”、“銀漢”原本既是博大又壯麗的自然意象,詞人在這裡更以“瀲灩無際”四字來有意識地突出它們的浩瀚與無限。柳永是善於描寫月色的,像流傳千古的“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雨霖鈴·寒蟬淒切》),融情入景,在一彎殘月中寄託了萬種離情;而《傾杯樂·皓月初圓》一詞又在“皓月初圓,暮雲離散,分明月色如晴晝”中寫盡了女主人公的離愁別恨。這首詞則以如水的月光多方烘託詞人的懷人之情。接下來,“冷浸書帷夢斷”三句寫詞人因冷氣侵入房中而從夢中醒來,披衣來到台階上。這三句遠承“風細”二字,由自然景物寫及人的認為方式,以“冷浸書帷”來體現“風細”,並修飾“夢斷”,給人的感覺似乎是詞人因難耐月夜的清冷之氣,而從夢中醒來,其實不然,下面一句“披衣重起”的“重”字暗示了其中端倪。“重”是又一次,再次的意思,說明詞人在這一夜中已不是第一次“夢斷”而起。那么,詞人為何一次次地從夢中醒來?不停打斷他夢境的又是什麼?
過片首句繼續寫景,“素光遙指”,但“遙”字已透出念遠懷人之意。“因念翠蛾”三句道出了上片詞人夢斷重起的真正原因,所思的女子遠在千里,音訊難通。一同沐浴著如水的月光,“杳隔音塵”的她顯得若近若遠,若即若離,這正契合了詞人此刻思之而不得的惆悵。接下來一句“相望同千里”,遠承“月華”,近承“素光”,從雙方著筆,同望明月,借月傳情。典出自謝莊月賦》的“隔千里兮共明月”,又與蘇軾的“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有異曲同工之妙。但柳永不是蘇軾,他是沒有蘇軾的曠達的,所以他“盡凝睇。厭厭無寐。漸曉雕闌獨倚”,一直注視著夜空中的明月,孤獨惆悵,難以入眠,天色將明,仍獨倚雕闌,其內心的哀傷由此可見。
全詞以明月為主線貫穿情思,雖敘相思,卻逸懷超塵,語言清雅,乃柳永詞中之佳作。

名家點評

西北大學中文系教授薛瑞生柳永詞選》:全詞情景並茂,先景後情;以景喚情,情在景中;由暮到曉,情隨景移。

作者簡介

柳永(984?一1053?),北宋詞人。字耆卿,原名三變,字景莊,崇安(今屬福建省崇安縣)人。景祐元年(1034年)進士。官至屯田員外郎。排行第七,世稱柳七或柳屯田。為人放蕩不羈,終身潦倒。善為樂章,長於慢詞。其詞多描繪城市風光與歌妓生活,尤長於抒寫羈旅行役之情。詞風婉約,詞作甚豐,是北宋第一個專力寫詞的詞人。創作慢詞獨多,發展了鋪敘手法,在詞史上產生了較大的影響,特別是對北宋慢詞的興盛和發展有重要作用。詞作流傳極廣,有“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之說。生平亦有詩作,惜傳世不多。有《樂章集》。
柳永畫像柳永畫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