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特拉之圍

佩特拉之圍,是拜占庭帝國薩珊波斯之間圍繞高加索地區的佩特拉堡壘而發生的三次圍城戰。公元541年,高加索地區的拜占庭屬國拉齊卡投向薩珊波斯,波斯王庫思老一世派出近萬人支援拉齊卡,攻陷了羅馬軍隊駐守的佩特拉堡壘,擊殺了拜占庭守將約翰。公元548年,拉齊卡重新投向拜占庭,549年,8000人規模的拜占庭軍隊在東羅馬帝國亞美尼亞總督達吉斯特烏斯率領下,進入拉齊卡,圍攻佩特拉堡壘,遭到守將米爾臘尼斯的頑強抵抗,隨後又有4000餘名波斯援軍接近,拜占庭軍隊被迫撤退。第二次佩特拉之圍以拜占庭的失敗告終後,拜占庭大將貝薩斯被查士丁尼皇帝任命,率領萬人以上部隊負責高加索地區的戰事,並在當年消滅了5000餘名波斯後備軍。公元550年,貝薩斯率領6000名士兵與本地同盟軍隊一同圍攻佩特拉堡壘,到公元551年春季終於攻克該城。

基本介紹

  • 名稱:佩特拉
  • 地點:高加索地區的佩特拉堡壘
  • 參戰方:拜占庭帝國;薩珊波斯
  • 結果:經過三次爭奪,以拜占庭奪回佩特拉堡壘告終
  • 主要指揮官:達吉斯特烏斯、貝薩斯
事件背景,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評價,

事件背景

佩特拉之圍
薩珊波斯的立國之本 決定其必須將西方的羅馬視為永恆對手
自公元3世紀起,薩珊家族的新帝國就始終處於臨戰狀態,並不斷標榜要實現波斯人的偉大復興。因此,處於羅馬治下的敘利亞巴勒斯坦小亞細亞半島埃及,都是其孜孜追求的擴張對象。較為分散的河中城邦與印度河流域,也很難被從兼併清單上划去。只要萬王之王尚有餘力,便不惜為發動戰爭而撕毀所有和約。
然而,薩珊波斯的激進姿態本身,也隱含著經濟結構層面的巨大無奈。由於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的農業產出下降,已經很難像上古時代那樣去大量供給周遭區域。因此,帝國的中央王庭就不可能留在龍興之地法爾斯,而必須構建在底格里斯河畔的超級大城泰西封。等級略低的大貴族則繼續坐擁外省的大片土地,並在提供軍事義務的同時對最高權力構成制衡。倘若國王無法率領大家攫取勝利,就會慢慢失去除象徵意義外的其他價值。
佩特拉之圍
經濟問題也迫使波斯軍隊要定期入侵羅馬東境
因此,波斯軍隊就必須定期造訪羅馬邊境。最為理想的情況,就是能攻克安條克這樣的省級首府,將府庫資金、神廟財產、倉儲商品和大量人口都徹底清空。這樣不僅能在典籍中留下大勝記錄,還可以讓君主在完成分賞後再建立戰俘新城,構建只屬於自己的獨立產業鏈。其次便是攻克那些比較要緊的邊境要塞,在掠奪鄉村之餘,還能為以後的進一步深入打開缺口。至少也是要保持對城內軍民的長期圍困,充當自己談判時索要贖金的重要人質。
可悲的是,日益衰敗的羅馬帝國拜占庭繼承者們,經常會在較大某種程度上滿足以上需求。當權者往往只將西亞各省看做是純粹的賦稅奶牛,卻並不樂於為保護其安全而付出太多資源。大部分駐軍都被歐洲戰事所牽制,輕易不會前去跨海保衛東方領地。只要先以貢金勸退波斯入侵者,就能將主要損失都轉嫁到納稅人頭上。至於由加稅所引發的經濟困難、吏治腐敗和民生凋敝,則僅僅是靠絕對威權就能輕易壓制的次要問題。何況薩珊軍隊的連年來犯,也有助於東部各省對歐洲核心的依賴。可謂是雖然不人道卻十分有效的閉環。
佩特拉之圍
查士丁尼始終致力於用大量僱傭兵反攻義大利
當然,要達成如此惡劣的均勢平衡,雙方就必須對貿易線路有絕對掌控。由於薩珊波斯的位置更靠東方,所以經常能以東道主的身份來坐地起價,對遊走於國境兩頭的商隊施以層層盤剝。許多羅馬印度商人便另闢蹊徑,乘船往返於紅海卡提阿瓦半島之間。或是靠草原遊牧民的相互接力,將貨物運抵克里米亞半島高加索山區交接。
不用說,這類舉動很快就引起薩珊方面的重視,進而掀起一系列加以針對的新型戰爭。例如在公元526-532年之間,拜占庭與波斯陣營便為控制高加索小國高加索伊比利亞而大打出手。除定期調兵派往北部山區外,兩強的主力軍還在美索不達米亞開闢第二戰場。最後因查士丁尼皇帝的東方收縮戰略而相約休兵,讓薩珊君主喜提賠款,並確立了在高加索地區的巨大優勢。但羅馬勢力依舊在西部的拉奇卡得到保留,從而鎖住了對方通向黑海的最大捷徑。加之雙方還在亞美尼亞的控制權上存有爭議,便為彼此間的再次開乾給埋下伏筆。

第一次

佩特拉之圍
當代的佩特拉城遺址
公元541年,原本傾向拜占庭的拉奇卡國王古巴塞二世,突然遣使向波斯方面請求援助。希望以改換宗主的方式,讓萬王之王派兵將境內的羅馬人驅逐出去。原本就期望能獨占高加索山區的庫思老一世,當即認可了這個提議,並迅速從亞美尼亞和高加索伊比利亞兩地派出部隊北上。
佩特拉之圍
位於高加索山脈西部的 拉奇卡王國
原來,自前次的伊比利亞戰爭結束後,查士丁尼便力主加強對黑海東岸控制。拉奇卡王室不僅被要求皈依基督教,還必須讓羅馬士兵進駐國內的主要城鎮。至於這些大頭兵的日常花銷與軍餉,也都需要由拉奇卡人出資負擔。若非當地長期受希臘文化影響,又對波斯式的拜火教擴張非常擔憂,可能根本不會接受這些苛刻要求。但負責管理高加索的亞美尼亞總督約翰,卻還是在皇帝的授意下開建佩特拉城堡,並有意無意地對拉奇卡商人實施排擠政策。最終釀成附庸國方面的徹底跳反。
佩特拉之圍
薩珊波斯軍隊所常用的移動攻城錘
當年夏季,來自波斯本土、高加索伊比利亞和高加索阿爾巴尼亞的近萬名伊朗士兵,大舉開進無人防禦的拉奇卡王國境內。古巴塞二世也帶著直屬武裝為其帶路,迅速抵達完全由羅馬軍民為主的佩特拉附近。雖然約翰也將大部分駐軍收縮到這個港口城市,卻還是迅速為聯軍部隊給團團圍困。只能故意裝出棄守姿態,引誘戰力最差的薩珊步兵前來攻取城門,從而成功摧毀了對方進行準備的移動攻城錘。但還是迫於大批輕騎兵與弓箭手威脅,再度撤到城牆背後據守。考慮到佩特拉本身構建在海岸和高山之間,所以只要海路不被外力阻斷,就有足夠的底氣同強敵周旋下去。
可惜,薩珊軍隊在次日便展開了更為猛烈的攻勢。他們派遣大量輕騎兵在城下來回賓士,並不斷用手上的複合弓向守軍射擊。許多來自高加索的山地部落成員,也攀爬至城頭附近的山坡上助陣,從而徹底壓制了配有弩炮的駐軍防禦火力。期間,親自督戰的約翰也因頸部遭箭矢洞穿而死,造成麾下兵丁的士氣大跌。而海港方向的過早易手,也讓困居佩特拉城的軍民都無法輕易遁走。由於帝國的大部分海陸軍都已投身義大利戰場,為眾人所期盼的大批援軍自然是無從談起。他們的有限補給也因太多人進城而被飛速消耗,讓許多無法得到良好照顧的傷員都加速斃命。
佩特拉之圍
據守城頭的拜占庭士兵
與此同時,波斯工兵也在佯攻部隊的牽制下迅速作業。他們沮喪地發現,城牆和相關防禦設施構居然都有最堅固的巨石結構地基。最後只得拉長工期,徒手將磚石以辛苦找來的木材代替,從而造成高聳塔樓的突然轟塌。但無路可退的拜占庭士兵還是成功逃入內側衛城,繼續對幾倍於自己的聯軍實施抵抗。薩珊指揮官只好與之約法三章,僅僅處以沒收指揮官全部財產與接收波斯駐軍的輕微處罰。殘存的羅馬士兵則被要求集體加入波斯軍隊,而普通市民的生活卻可以繼續照舊。
值得一提的是,佩特拉的陷落並未引起君士坦丁堡方面的格外重視。主要原因還是拜占庭帝國的主力軍都被投向義大利戰場,用於和占領當地的東哥特王國展開漫長消耗。只留下戰力羸弱的地方戍衛部隊,勉強應付其他方向上的潛在威脅。其次便是拉奇卡北部的城鎮也大都沒有遭攻陷,依然可以走海路與其他地區保持聯絡。當波斯軍隊發現自己無力攻克防禦設定更好的阿爾塞奧波利斯,便只能匆匆結束當年的戰爭行動。
佩特拉之圍
查士丁尼一世與庫思老一世

第二次

公元543年,查士丁尼終於決心要在東部戰場上也有所斬獲。然而,浩浩蕩蕩進入亞美尼亞的援軍,還是完敗給以逸待勞的波斯人。雖然戰場就處在不適宜大隊騎兵展開的山區,但彼時的拜占庭軍隊也嚴重依賴騎馬部隊,卻無法放棄那些淪為地方守備隊的步兵軍團。結果就很容易在遭受伏擊時潰退,多次成全了薩珊將領的青史留名渴望。
作為必要回應,庫思老一世在次年御駕親征,率薩珊主力軍圍攻敘利亞東部重鎮埃德薩。由於義大利戰場的局勢惡化,君士坦丁堡方面依舊期望能委曲求全。在守城軍民拚死抵抗波斯人的同時,早早遣來負責和談的全權代表。雖然城市的守衛者屢屢挫敗敵方強攻,還是不得不向皇帝的代表屈服,集資賠償為入侵者奉上了500磅黃金。原本還因久攻不克而苦惱的萬王之王,便借坡下驢的帶著賠款與戰利品凱旋。反倒是先前投靠波斯的拉奇卡人,又因不能忍受新主的苛政而再度變節。
佩特拉之圍
公元5-6世紀的拜占庭-東羅馬重步兵
公元548年,古巴塞二世派人到君士坦丁堡求援,期望查士丁尼皇帝幫自己擺脫薩珊人的桎梏。後者在將近7年的占領階段,不斷在拉奇卡南部實施強制傳教,大有將基督教屬國轉化為拜火教行省的可怕趨勢。心懷不滿的高加索山民,便在當年組織了一場反抗泰西封宮廷的大規模起義。遠在西部的拜占庭君主,也因哥特戰爭的趨於落幕而重新關注東方事務。同意向曾經背叛自己的藩屬君主,派出“多達”8000人的軍事援助。對比他此前應對類似情況的吝嗇,這番力度依然有限的操作已實屬慷慨。
第二年,新任亞美尼亞總督達吉斯特烏斯親自掛帥,率部從南面直接威逼海邊的佩特拉。其中有7000人是從省區來的新募部隊,餘下1000人則是比較熟悉高加索情況的本土僕從。由於目標所在地只有1500名薩珊駐軍,根本不可能在野外實施阻擊,這支拜占庭部隊便非常輕鬆地包圍了城市。在持續時間並不算長的對攻中,羅馬人的草原式複合弓與野戰弩炮都發揮了巨大作用,陸續擊殺了近千名波斯士兵。但守將米爾臘尼斯卻決心死扛到底,甚至不允許手下在陣亡後繼續留在原有位置,而是要迅速被左右人抬離城牆。以至於讓圍攻者吃不準自己的戰鬥效果,內心始終包含隱憂。
佩特拉之圍
公元6世紀的羅馬步兵 普遍比較缺乏鬥志和能力
當然,真正決定城市歸屬的戰鬥,還是發生在地表以下的暗道之中。拜占庭工兵一樣準備靠挖掘地道來削弱城牆地基,卻屢屢遭到波斯守衛的針對性破壞。後者當初就靠這種方法成功破城,如今對類似的操作自然是格外警惕。達吉斯特烏斯也無法鼓動普通步兵進行強襲,無奈的任由大部分戰鬥重擔都落到工兵分隊肩上。原本應迅速完成的作業,也在拖拖拉拉中都變成了例行公事。哪怕守軍又陸續有350人受到不同程度傷害,依舊保持著高昂鬥志和強硬做派。
不久,約4000多人的薩珊援軍從東面靠近戰場。雖然只是從高加索伊比利亞境內抽調的地方部隊,卻讓不清楚他們規模的拜占庭主帥是心驚膽戰。為了不讓自己遭遇腹背受敵,達吉斯特烏斯立刻下令解除圍困,順著原路退回本都境內休整。訊息傳到波斯人耳朵里,馬上就演變為嘲諷羅馬士兵能力的笑話:沒有城牆,他們連150人都打不過。
佩特拉之圍
薩珊援軍的抵達 讓拜占庭方面被迫提前走人

第三次

佩特拉之圍
哥特戰爭的趨於尾聲 讓羅馬人得以逐步向東方增兵
不過,兩大帝國間的拉奇卡爭奪戰,還是在朝著有利於拜占庭的方向推進。由於名將納爾西斯不斷在義大利取得勝利,讓查士丁尼能逐步放開手對高加索地區持續增兵。他將剛剛被從西方前線召回貝薩斯派往亞美尼亞,準備用這位更有經驗的將領取代先前的那些無能之輩。繼而又將反擊部隊的規模擴編至萬人以上。
公元549年,上任後的貝薩斯立即轉換思路,將自己先前在西方戰場的野蠻作風移植到東方。拜占庭部隊也暫時撇下佩特拉城,直接向內陸的高加索阿爾巴尼亞山區挺進。通過對大量親波斯的部族實施清洗,嚴重破壞了從黑海之濱通向裏海沿岸的後勤補給線路。先前被故意“散養”在高加索山區的5000名波斯後備軍,也因匆匆趕來迎擊而被徹底消滅。由於庫思老一世也逐步將目光轉向河中與阿富汗地區,使得薩珊王朝無法及時對北部進行有效援助,也給羅馬人的行動提供了關鍵視窗。
佩特拉之圍
公元6世紀的羅馬弓騎兵
第二年,貝薩斯開始著手解決拉奇卡問題。他繼續派出部分士兵到鄉間打擊親波斯派系,只在手中留著6000主力軍與本地同盟一起包圍佩特拉。當時,城中的守備隊規模已增加到3000人規模,所有防禦工事也得到完全修繕。但因為國王無法再調動外省援軍來救,局面反而比之前任何時候都要來的惡劣許多。更為糟糕的是,薩珊王朝的軍事工程學水平終究弱於拜占庭陣營。造成許多外派部隊都沒有可靠的機械類遠射武器協助,只能用波斯弓+可以點燃的瀝青罐應付來敵。而此次前來的羅馬長官也不在乎能立刻收穫成果,更加重視對周遭區域的整體性破壞,預防可能的援軍從伊朗本土殺來。
到了公元551年春季,持續消耗讓佩特拉城中的波斯士兵降低到數百人規模。羅馬人這才發起最後的總攻,並在主將的親自率領下奪取了外圍護牆控制。但米爾臘尼斯麾下的薩珊殘部還是沒有放棄希望,退守城市最中心的堡壘做困獸之爭。貝薩斯也不想徒增手下傷亡,索性命人縱火焚燒衛城,從而徹底將易手近10年的城市搶奪回來。至於大批來不及被轉移進去的口糧與軍械,也直接成為勝利者執行下一階段任務的補給來源。
佩特拉之圍
佩特拉雖得以保全 衛城要塞卻被羅馬方面主動摧毀
稍後,貝薩斯還不忘根據查士丁尼的要求,將佩特拉的衛城堡壘拆除。顯然是預防這裡再次陷落後會成為波斯人的可靠駐軍點。事實上,由大將米赫羅率領的薩珊機動部隊,也的確在以最快速度趕往高加索戰區。在高加索阿爾巴尼亞同盟遭重創的情況下,更多依賴從本土開拔的騎兵部隊與戰象行動。他們將繼續在拉奇卡境內保持威脅,直到5年後徹底退出那裡。但整場戰爭的結局,已經隨佩特拉的第三次陷落而被定下基調。

評價

作為典型的貿易型次要戰場,拜占庭與薩珊波斯都沒有向拉奇卡派遣過頂級軍事力量。許多交鋒也不是成規模的正面會戰,而是陌生山區內的不斷偷襲與相互包抄。唯有在少數幾個設有堅固城池的據點,才能吸引到雙方大軍的持續關注。不過,這類衝突也可以算是兩強交鋒的某個縮影。既誰也不能徹底打死對方,又不可能在一味妥協中迎接和平。直到更加弱勢的一方企圖破壞這種平衡,才會給雙方的歷史進程造成根本性轉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