佤族教育

佤族教育,佤族人口 351974 人(1990 年),主要分布在雲南省滄源佤族、西盟佤族、耿馬傣族佤族、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和永德、鎮康、勐海、思茅、昌寧、施甸、騰衝等縣市。佤語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佤語支,有布饒、拉佤和佤三種方言。1949 年前,阿佤山中心地區經濟發展緩慢,沒有正規學校教育。人們用實物、木刻記事、計數或傳遞信息,接受各種知識主要通過言傳身教。民國初年在滄源設立“土民簡易識字塾”和“沿邊土民學塾”,學習漢文,但均未持久。1936 年,在勐董廣允寺興辦滄源國小,分校設在勐角,教師 6 人,佤族學生 50 人。1945 年,愛國人士陳易夫到西盟辦學,招收當地土司頭人的子女 30 餘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0年,雲南省政府從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雲南省團校抽調 7 名學員去滄源任教,又抽調昆明、大理、臨滄等地師範學校畢業生去阿佤山區充實教師隊伍。

1952年起,中央民族學院開設佤語班,培養從事佤語文工作的人才。1952年,先後創辦滄源勐董、岩帥、班洪、南臘、明良、賀南 6所國小校。至 1957年,滄源的學校發展到 24所,學生 2652人。1957年創製以布饒方言為基礎方言、岩帥語音為標準音的拉丁字母形式的佤文。1958年重點在滄源培訓佤文師資、試驗推行和開展民眾性的佤文掃盲工作,並在西盟、孟連試點推行佤文。同時,雲南民族出版社出版佤文通俗讀物。雲南省語文工作指導委員會組織編譯佤文國小語文和算術課本,開始漢語文和佤語文雙語教學。1958 年,滄源建立第一所中學。隨後,滄源、西盟等縣辦起農業中學、勤工儉學的國中和黨校。這些學校的畢業生,除部分升學外,多數成了當時縣、區、鄉急需的幹部和會計。此外,阿佤山區每年還輸送佤族子弟到中央民族學院、雲南民族學院、中央政法幹校、中央團校、中央黨校等高等院校學習。1980 年秋,滄源對全縣教育結構進行調整,停辦師資不足的岩帥中學高中部;撤銷達董、南臘、單甲的國中班;合併勐角與勐來中學,師資相對集中,教學質量提高。同年,雲南省人民政府在滄源、西盟、瀾滄、思茅、騰衝地區舉辦了 7所寄宿制民族中、國小,佤族學生除免交學習費用外,還有生活補助; 對升入中學的佤族學生給予優惠生活待遇;開辦多種類型的短訓班、預科班、民族班。至 1988年底,雲南省共有在校佤族大、中專生和中、小學生 5萬餘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