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
方言以及其他讀音
zok3sei2 (粵語)
tsoh sy(
吳語大部,“作”為陰入)、tsoh ʃi(吳語局部)
zuo sǐ(
江淮官話南京小片)、zā sǐ (江淮官話通泰片方言)、zae sǐ洪巢片:(揚州,鹽城,宿遷,淮安等地)
zuò sǐ(一作zòusǐ)(
湘語、西南官話
湖廣片)
基本解釋
自尋死路;找死。多用於形容不知輕重,不顧危險。
近義詞
自盡 、自戕、 自殺、 尋死。
英文翻譯
seek death;
take the road to ruin;
look for trouble;
make shit
出處
《陳州糶米》第一折:“你這個虎剌孩作死也。你的銀子又少,怎敢罵我?”
《
喻世明言》第五回:“那姜大爺勃然大怒,謂張氏道:‘小姐敢作死怎的?嘉興知府華來時,老夫亦嘗與他談笑也!‘“
《
水滸傳》第二十七回:“那婦人(孫二娘)笑著尋思道:‘這賊配軍卻不是作死,倒來戲弄老娘!正是燈蛾撲火,惹焰燒身。不是我來尋你。我且先對付那廝!’”
《
西遊記》第三十五回:“行者罵道:‘你這伙作死的毛團,不識你孫外公的手段!’”
《
紅樓夢》第十一回:“ 鳳姐兒聽了,哼了一聲,說道:‘這畜生合該作死,看他來了怎么樣!’”
《紅樓夢》第七十二回:“﹝ 鴛鴦 ﹞因點頭道:‘你也是自家要作死!我作什麼管你這些事壞你的名兒,我白去獻勤兒?’”
方言詞
適用受湘方言影響地區):意為“很努力”、“拚命”、“
不自量力”構助詞“地”以修飾後面的謂語。例如:這伢崽晚上作死地讀書,就是為了高考(這孩子晚上拚命地讀書,就是為了高考)。
(
客家話、
北京話、
東北話、濟寧話)意為“找死、送死”等意義 例如:你作死啊可譯為你找死啊;你要送死么。
粵北客家地區也有“作死”一詞,除有
找死、不知輕重等意思,還有惹人嫌(“得人惱”)之意。例如:你怎么這么作死?(即你怎么這么討厭,多用於朋友間開玩笑)或那個人好作死(即那個人好討厭,一般用於評價第三方,非玩笑)。
“作死”吳語中又稱“作孽”,意思是很會找事,惹麻煩,害己連累旁人一起受苦。一般用來表示抱怨。例如:母親在責罵接連犯錯的孩子時會說:“你這孩子怎么這么煩,作都作死了。”又如:這雨怎么下個沒完沒了,作死了。
在閩南語系中,電視熒幕上經常出現“作死”的用法,比如:兒子好賭,嗜賭成性借高利貸,傷心的母親就會說你這系作死;男主角愛上黑社會老大的女兒,朋友就會損他這是“作死”的節奏。“不作死就不會死”在閩南語系裡,意為:不做出格的事情就不會死。(一般是說有危險的事)
“作死”閩北語中,表示:不聽勸告,自己往絕路上走。”渠讓作死,你盡話也無使(他要自己往絕路上走,你怎么教都沒用。)。“
找死,全國。各地部分方言把找死都念作死
與找死區別
作死,雖說帶“死”之字,但並非有“死”之意,作死之中,【作】是關鍵,【死】是後果。
雖說方言中的作死就是:找死,自尋死路。但是切勿把【作死】與【找死】混為一談。作死的真正含義並不是死。作死的本質就是無聊找樂子。若作死的目的不是找樂子,那么作死就變成了找死。在某些方言(上海話)中作死還包含有自找罪受、自尋煩惱、自作自受的意思。
雖說古文中也出現過“作死”一詞,但在古文中的【作】與現所說的【作】不同。
找死就是純屬活膩了,自尋死路,其中可能伴隨著樂趣,這樣可以將一類的【找死】歸為低級作死的行列,但並不意味著【作死】和【找死】是一樣的。
網路用語
不作死就不會死(No zuo no die)是網路流行語,網路用語,意為沒事找事,結果倒霉,廣泛流行於各大社區、論壇甚至主流媒體。2014年“No zuo no die”被編入美國網路俚語詞典。現在這句話已經廣為流傳。
此種說法最早來源於江浙一代的通泰方言,此地的百姓對於別人胡攪蠻纏、惹是生非的行為稱為作死,念法為zuō sǐ。作,通泰方言及吳方言意為:無端生事,沒事找事犯。
不作死就不會死。字面意義很明確,就是——不自己去找死的話,你會死嗎?!不沒事找事,你會倒霉嗎?!不死磕瞎折騰,你會鬧心嗎?!嗯,鑒於該短語語義博大精深,包羅萬象,可褒可貶可彎可直, 這一網路用語已廣泛流行於各大社區、論壇甚至主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