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道茶藝

茶經過幾千年的磨礪,其內涵中的人文因素日益增多,茶的自然屬性被寓於人文因素之中,成為修道、修身,“天人合一”、“茶禪一味”的載體。僧道飲茶修行,形成了獨特的寺院茶道與道觀茶道。近年來,一些茶人將目光投向了這塊神秘而又神聖的領域,並將之帶入世俗塵世,演化成今天所能見到的禪茶、道姑茶、三清茶等茶藝表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佛道茶藝
  • 外文名:Buddha tea
  • 形成地點五台山
  • 分類:禪茶、道姑茶、三清茶
  • 程式:八道環節
簡介,背景,程式,意義,

簡介

“焚香引幽步,酌茗開淨筵”,寺院落僧尼用茶敬佛、敬師、獻賓客,供自己與善友品飲,談佛論經,修養心性,形成了莊嚴肅穆的“茶禮”,“禮佛茶”便是五台山佛學禮茶中的一種。“禮佛茶”是焚香拜佛、敬佛敬師的特殊禮儀,也是調茶獻客、結緣行善的特殊茶藝。禮佛茶在禪房中進行,在做好準備工作的基礎上,分為十道程式,謂之功德圓滿。十道程式分別是蓮步入場、焚香頂禮、禮佛三拜、普施甘露、打坐禪定、抽衣淨手、燙杯泡茶、敬茶獻茶、收杯接碗、問訊退場。

背景

佛教和茶早在晉代結緣。相傳晉代名僧慧能曾在江西廬山東林寺以自制的佳茗款待擎友陶淵明“話茶吟詩,敘事談經,通宵達旦”。佛教和茶結緣對推動飲茶風尚的普及並向高雅境界以至發展到創立茶道,立下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中國茶,歷史悠久,光輝絢麗,但沒有茶道和“茶道”一詞,所以到日本學者曾向國人提出“中國有沒有茶道?”。
對中國茶道的創立,學術界說法不一。有引陸羽茶經》“精行儉德”四字。有引《封氏見聞記》“又因鴻漸之論廣潤色之,於是茶道大行。”(請注意,時在晚唐)有“中國明初朱權自創的茶道”等等。百花齊放,可見大家都在深入的研究,形勢喜人。陸羽,擅長種菜種茶,首創餅茶炙烤“三沸”煮飲法,對茶的功效論述甚詳,對茶的品飲他側重精神方面的享受,無疑他是我國茶道的奠基人。但遺憾的是他在《茶經》中沒有明確提出“茶道”這個詞,令人費解。
根據筆者手中資料,“茶道”一詞最早是中唐時期江南高僧皎然在《飲茶歌·逍崔石使君》一詩中明確提出來的,詩中云:一飲滌昏寐,情思朗爽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飲酒多自欺。
愁看畢卓瓮間夜,笑看陶潛籬下時。
崔候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驚人耳。
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這是一首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相結合的詩篇,“三飲”神韻相連,層層深入扣緊,把飲茶的精神享受作了最完美最動人的歌頌,不但明確提出了“茶道”一詞,而且使茶道一開始就蒙上了濃厚的宗教色彩,是中唐以湖州為中心的茶文化圈內任何僧侶、文人所不可匹敵的。結合皎然其他重要茶事活動,所以筆者認為皎然是中國禪宗茶道的創立者。由於秘藏了1100多年的唐代宮廷茶具在法門寺重見天日,學術界認為唐代實際存在著宮廷茶道、僧侶茶道、文人茶道等多元化各具風格的茶道,從而論證唐代茶文化的博大精深,輝煌璀璨,這是學術界研究的一個突破性進展。但在三種茶道中,筆眷認為僧侶茶道是主要的,其魅力和影響力都超過前二種茶道。佛教茶道的滲透,史料中有魏晉南北朝時期丹丘和東晉名憎慧遠嗜茶的記載。可見“茶禪一味”源遠流長。但形成氣候筆者認為始啟中唐。

程式

(一)蓮步入場:在平和優雅的佛樂聲中,住持師和大師兄、二師兄、兩位沙彌尼身著佛裝,穿海青,披幔衣,輕移蓮步,進入禪房。眾尼拐彎走的是直角,佛家認為無方不圓,要修到功德圓滿,需要行走有方,拜佛有禮。行走坐臥,皆有佛理。
(二)焚香頂禮:進入禪房後按次序站於拜墊前,住持師到供桌前,右手持香,左手三指在前,右手三指在後,將香在燈上點燃,二指夾香,雙手頂禮,心中默念:弟子恭敬供養十方三世一切佛、法、僧,以香頭點繞小圈,焚香行禮。小圈代表十方法界,十方是佛教中的空間,三世是佛教中的時間,佛、法、僧是佛教“三寶”,焚香頂禮,表達虔誠之意。
(三)禮佛三拜:焚香之後再拜佛,這是標準的佛教拜佛儀式。兩足呈八字站好,曲膝彎腰,右手按於拜墊中央代表佛,左手按於拜墊左上方代表 法,右手從中央移至右上方與左手並齊,兩拇指相接,掌心向上翻蓮花掌,五體投地,心中想著為眾生接福接壽,左手接福,右手接壽。收掌虛握,手心向下,心想將福壽施於眾生。古時的五福為長命、富貴、健康、道德、和平。禮佛三拜,為眾生祈求福壽雙全,與中國茶德廉儉育德、美真康樂、和誠相處、敬愛為人一脈相承,意蘊相通。
(四)普施甘露住持師到供桌前,合十行禮,取淨杯上一柱香點燃,擺放於供桌。右手持淨杯繞香三匝,左手仰豎慧力智三指,右手持杯放於左手三指上,取柳枝放於杯上,豎二指靠杯邊,走到拜墊前,右手中指在杯中水面寫佛字,在左手腕處寫佛字,並用柳枝蘸水點灑。然後長跪拜墊上,再用柳枝蘸水向左、中、右點灑甘露。再繞四周向四方普灑甘露佛教教義含普施甘露,普渡眾生。佛是覺悟的眾生,眾生是未悟之佛,而迷與悟, 惑與覺,只在吾人方寸之間。而茶也古稱甘露,先苦後甘,其滋味在於自我品嘗,而難以明示。可見茶佛一理,茶佛一味很有道理。
(五)打坐禪定:禮佛三拜後,住持師、大師兄、二師兄便要打坐參禪入定。禪定是佛教的基本修持方法,禪是靜慮之意,定是指心專注一境而不散亂。坐禪要半跏趺而坐,頭背正直,不動不搖,不委不倚,且“過午不食”。茶葉性淡,醒腦提神,利於佛教修練禪定。所以佛家把茶葉稱為“神物”,歷來倡導飲茶,達到止息雜慮,安靜沉思,靜心自悟
(六)抽衣淨手:在住持師、大師兄、二師兄禪定之時,沙彌尼即做泡茶的準備工作,脫去幔衣、海青,只留小衣,便於操作。按照佛教的習俗,將衣服整齊有序地摺疊起來,放於墊上,默念“阿彌陀佛”,虔誠認真。然後淨手,不僅為了衛生,也是一種禮貌。
(七)燙杯泡茶:兩沙彌尼擺放好茶几。二師兄為主泡,兩沙彌將茶具放在二師兄茶几上,然後生火燒水。五台山佛茶用的是佛地聖水——般若泉泉水。 般若泉水具有清心保健的功效,是泡茶的佳品,曾有“茗啜般若智爽神怡”的美稱。煮水用的是五台山千百年來傳統的粘土火爐和無煙硬木木炭,有“聖火煮聖水”之說。壺是山西傳統的泥沙壺,保留著泥土的自然本色,有良好的保味和保鮮作用。二師兄溫壺燙杯,注入茶海,靜心分茶,將茶三次分撥,置於壺內,默念“阿彌陀佛”。接著以“銀河落天”手法注水入壺,然後以“菩薩點化”和 “普渡眾生”的妙法沖茶泡茶,使佛茶真正具有“佛”的含意。
(八)敬茶獻茶:敬茶的順序是先敬佛、再敬師,然後獻賓客。第一杯敬佛、敬法,第二杯敬師、師兄。佛教講究功德圓滿,主張清心寡欲,明心見性,品茶悟道。敬師之後,沙彌尼將茶奉獻給各位來賓,賓客接茶時,端坐平視,雙手合十,行合十禮,不需用手去接茶。茶放桌上要等住持舉杯示意,才可端杯品嘗。心靜平和慢慢細品,徐徐入口,才能品出其味,領略情趣。佛茶品茶講究寧靜清逸的情趣,不僅僅是感觀上的享受,而且也是精神上的建樹。
(九)收杯接碗:要細心品茶之後,沙彌尼按順序收杯。陸羽在《茶經》中說:飲茶者,應是“精行儉德之人”,佛教也規定“五戒”、“六度”,推崇精 神的修養和生活的簡樸,貫穿在茶文化和佛教文化之中。
(十)問訊退場:在欣賞享受完禮佛茶的意境和甘苦之後,住持師和眾沙彌尼要向佛問訊、向賓客問訊,然後按順序退場。希望禮佛茶以獨特的魅力,給您 留下美好的回憶和無窮的回味

意義

僧人飲茶歷史悠久,因茶有"三德",利於叢林修持,由"茶之德"生髮出禪宗茶道。僧人種茶、制茶、飲茶並研製名茶,為中國茶葉生產的發展、茶學的發展、茶道的形成立下不世之功勞。日本茶道的一部分基本上歸屬禪宗茶道,源於日本本土,但有吸收中國,且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這是較早的僧人飲茶的正式記載。單道開是東晉時代人,在螂城昭德寺坐禪修行,常服用有松、桂、蜜之氣味的藥丸,飲一種將茶、姜、桂、桔、棗等合煮的名曰"茶蘇"的飲料。清欽是宋代以後的事,應當說單道開飲的是當時很正宗的茶湯。
壺居士《食論》中說:苦茶,久食羽化,與韭同食,令人體重。
長期喝茶可以"羽化",大概就是唐代盧金所說的"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與韭菜同食,能使人肢體沉重,是否真如此,尚無人驗證。作者壺居上顯是化名,以"居上"相稱定與佛門有緣。
僧人飲茶已成傳統,茶神出釋門便不足為怪。
僧人為何嗜茶?其茶道生髮於茶之德。佛教認為"茶有三德":坐禪時通夜不眠;滿腹時幫助消化。這二條是經驗之談。釋氏學說傳入中國成為獨具特色的禪宗,禪宗和尚、居上日常修持之法就是坐禪,要求靜坐、達到身心"輕安",觀照"明淨"。其姿勢要頭正背直,"不動不搖,不委不倚",通常坐禪一坐就是三月,老和尚難以堅持,小和尚年輕瞌睡多,更難熬;飯罷就坐禪,易患消化不良,飲茶正可生津化食,所以茶是自當是佛門首選飲料。
僧人的另一個突出貢獻就是種茶,培植名茶。茶產于山谷,而僧占名山,名山有名寺,名寺出名茶。最早的茶園多在寺院旁,稍晚才出現民間茶園。
古代多數名茶都與佛門有關。明代馮時可一《茶錄》記載:"徽郡向無茶,近出松蘿萊最為時尚。是茶始於一比丘大方,大方居虎丘最久,得採制法。。其後於松蘿結庵,來造山茶於庵焙制,遠跡爭市,價倏翔涌,人因稱松蘿茶。武夷岩茶與龍井齊名,屬烏龍茶系,有"一香二清三甘四活"之美評。其中又以"大紅袍"為佳。傳說崇安縣令久病不愈,和尚獻武夷山茶,這位縣官飲此茶後竟出了奇事,一百病全消。為感激此茶濟世活人之德,縣官親攀茶崖,把一件大紅艷披於茶樹之上,故此茶以"大紅袍"名之。不論此說是否合情理,武夷茶與佛門有線則是真實無偽的。安溪鐵觀音"重如鐵,美如觀音",其名取自佛經。普陀佛茶產於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浙江舟山群島的普陀山,僧侶種茶用於獻佛、待客,直接以"佛"名其茶。廬山雲霧原是野生茶,經寺觀廟宇的僧人之手培植成家生茶,並進入名茶系可。君山銀針產於湖南岳陽君山,《巴陵縣誌》記載:"君山貢茶自清始。每歲貢18斤。穀雨前知縣遣山僧採制一旗一qiang,白毛茸然,俗稱白毛尖。"此茶仍由僧人種植。黃山毛峰是毛峰茶中極品,《黃山志》載:"雲霧茶,山僧就石隙微土間養之,微香冷韻.遠勝匡廬。"雲霧茶就是今之黃山毛峰。桂平西山茶初產於西山觀音岩下。見之於文字記載的產茶寺廟有揚州禪智寺、蒙山智炬寺、蘇州虎丘寺、丹陽觀音寺揚州大名寺和白塔寺、杭州靈隱寺、福州鼓山寺、一天台雁宕山天台寺、泉州清源寺,衡山南嶽寺、"西山白雲寺、建安能仁院、南京棲霞寺、長興顧清吉祥寺、紹興白雲寺、丹徒招隱寺、江西宜慧縣普利寺、岳陽白鶴寺、黃山松谷庵吊橋庵和雲谷寺、東山洞庭寺、杭州龍井寺、徽州松蘿庵、武夷天心觀等等。
毫不誇張地說,中國茶的發現、培植、傳播和名茶的研製,佛門僧人立下不世之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