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基本概況,自然地理,經濟狀況,基礎設施,交通狀況,歷史人文,建築景觀,氣候與物產,
基本概況
佛曇是漳浦縣東北部的一沿海重鎮,位於廈門港南岸,距離廈門市區45公里,東臨台灣海峽,海岸線長9.7公里,有12個行政村在海岸線上,是漳州南太武經貿協作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著名的濱海僑鄉。全鎮轄20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1個鎮辦場、2個作業區,人口5.8萬人,面積80平方公里,耕地2.79萬畝(水田1.08萬畝、旱地1.71萬畝),其中耕地保護區2.44萬畝,山地1.76萬畝,園地1.39萬畝,灘涂3.02萬畝。近年來,鎮以工業和農業兩大產業為重點,工業方面提出對接廈門、配套赤湖、提升新安、開發東安的16字工業發展方針,以電子電機、針織服裝、農產品加工、新型建材等4大支柱產業為主,在新安和東坂各規劃1個8平方公里的專業園區,即新安工業園區和東安工業園區作為工業發展基地;農業方面主要以水產養殖和蘆筍種植為主,規劃了台灣農民創業園漁業產業區和鮑魚繁育加工區,形成了以工業為主,工農業齊頭並進的經濟發展格局。
自然地理
本鎮地形平坦而間夾坡丘陵,多屬於江南淡水沖積物形成的不規則小平原(詳見佛曇鎮政區圖),全鎮地面高程是西北向東南傾斜狀似“曲尺”低向東南,鴻儒江北岸上游南岸沿江流自上游至下游皆平行略低於北岸。由於上述地形,因而形成全鎮溪河網密布與山丘呈坡分布特點,境內最高點在海拔200米以下。南北一帶為第三世紀火山噴出岸——玄武岩結構,土質黑赤土壤礦物質顆粒較細,以黑格和赤泥土為主,土壤發育比較年輕,主要分為粉砂地質和水稻地質。西面是花崗岩組成的低緩丘坡紅土台地質。南面與東面土變質岩和風積平原,間雜海蝕階地丘陵地質。東面是海積和風積平原,多為潮土和水稻土。解放初期仍有少數埭田鹽鹼土,經過四十幾年土壤改良,鹽鹼土基本消失。佛曇港沿岸多為海泥鹽鹼灘地質,屬海水養殖地質,故為全縣最大的養殖基地之一。
經濟狀況
佛曇鎮改革開放以來,工農漁商各業迅速發展。工業堅持“招商、親商、扶商、富商、安商”的宗旨,致力營造“安全、賺錢、娛悅、高效”的投資環境。目前擁有工業企業58家,其中台資企業27家,企業總產值10.42億元,規模工業企業10家,規模工業產值2.58億元。農業堅持以市場為導向,發揮區域和特色優勢,推廣無公害養殖,發展農產品深加工,提高農業附加值。利用近30000畝的淺海灘涂資源優勢,繼續做大做強鮑魚養殖、水產育苗、水產養殖、白石蘆筍等特色產業,全鎮已形成四大產業基地:萬畝蝦池養殖基地、萬畝蘆筍種植示範基地、鮑魚養殖基地、水產育苗養殖基地。興辦農產品深加工企業3家,水產養殖企業104家,年創產值4.29億元,第三產業主要引導農民從事農產品加工、商貿餐飲、運輸等領域發展,使第三產業成為農民經濟收入重要來源。2007年全鎮第三產業創產值超2億元,轉移農村勞動力1.4萬人。
基礎設施
佛曇鎮境內的鴻儒江是全鎮主要河流,起排洪、泄洪作用。淡水資源豐富,庫容量達5530萬㎡的楊美水庫與赤蘭溪(1224萬㎡)、石過陂(庫容量為1760萬㎡)兩個中型水庫連成一個灌區,其中楊美水庫為全鎮自來水提供水源。建有11萬伏的後堀變電站1座,3.5萬千伏安的庵山變電站一座。全鎮通訊暢通八達,郵政局、電信局、移動公司、聯通公司都在本境內配備完善的通訊設施和設立辦事機構,通訊、郵遞暢通國內外。境內金融機構較為健全,目前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農村信用社、郵政儲蓄都有設辦事機構,目前居民存款突破3億元,占全縣十分之一。建有醫院一所(漳浦第二醫院),醫療設備較完整、條件較好。鎮內有漳浦二中、鴻江中學、東坂中學、佛曇中心學校為主的各村共有18間國小。
交通狀況
佛曇鎮水陸交通便捷,公路四通八達。瀋海高速公路湖西出口匝道直通鎮區,省道佛舊線(全長32.5公里)和省道漳東線貫穿全境,還有與全縣相通多條縣道公路:一是經赤嶺鄉與國道324線相接的“三佛線”(全長35公里),另一條是經馬坪鎮直通龍海白水的“白佛線”(全長17.5公里)。2006年全鎮20個行政村全部實現村村通水泥路,交通便捷。鎮區距漳州港30公里,距廈門市45公里,廈漳大橋建成後將進一步縮短距離,距漳州市區50公里,距漳浦縣城45公里,距古雷港50公里,從佛曇灣直通台南僅176海里。同時在佛曇港灣內開發建設白石、岱嵩、整美等3個碼頭,運輸船隻可以直駛廈門、汕頭、東山和東南亞一帶的其它港口。
歷史人文
佛曇,古稱佛潭,因在分先鋒村東北山上有塊巨石,形如佛頭,山下有口大潭,水清如鏡,山上佛像倒映於潭中,故稱佛潭。清未民初,因潭與曇同音,寫為佛曇,沿用至今。1958年10月第五區公所合併成立佛曇人民公社。1984年9月把佛曇人民公社管委會改為佛曇鎮,其境域與轄區不變。佛曇鎮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富。佛曇鎮素有“海濱鄒魯”文獻古邦之稱,是木偶大師楊勝的故鄉,曾被譽為“木偶之鄉”、“排球之鄉”。也是民間藝術奇葩“大車鼓”的發源地。群體性體育運動蓬勃發展,是福建省體育先進鄉鎮。佛曇也是一個文明古鎮,歷代人才輩出,古歷代出過14名進士,32名舉人,其中較傑出人物叔侄布政司陳尚勉陳奐。公孫父子三知府,公林表、孫林敬、曾孫林紹。“南天一柱”楊世懋。
建築景觀
明、清以至民國時期,佛曇村鎮居民住宅建設多是土牆木瓦結構。普通居家多為護厝、四合院。新中國成立後,著手抓城鎮建設,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城鎮改造步伐加快,目前全鎮各村高樓大廈林立,街道寬敞筆直。公共設施齊全,大大改變了各村的面貌。舊古蹟保存較完整的有:積美村“天后宮”佛曇的“良山書院”代卿的“鴻江書院”。下坑村的大薈山上五千年前的“岩畫”、“海日岩”、佛曇“石鐘”、大坑“陳元光屯兵處”,“古樟樹群”佛曇第一山都是漳浦間名的勝景。別具一格的“佛頭倒影”、“芙蓉茂盛”、“龜蛇聚會”、“鐘鼓分明”、“黃蜂出巢”、“貓公照鼠”、“王公看印”、“鸕鶿頸”、“公婆相應”、“龍井甘泉”等諸多勝景奇觀,無不令人流連忘返。
氣候與物產
該鎮屬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為21℃,年降雨量平均1500毫米以上,無霜期長達355天。全鎮是以工業、養殖業為經濟主體。無原始森林和植被,一般是草本植物,灌木或人工栽培的經濟林、水果,主要水果品種為荔枝、龍眼、桃李、柑桔、枇杷、香蕉等,地處丘陵地帶的盆地平原。佛曇灣的灘涂、埭、沙灘是養殖業的最佳首選,鮑魚、對蝦、魚、貝等養殖業蒸蒸日上,內海捕撈和外海捕撈逐步壯大,海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