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佛教音義
- 歷史沿革:通常採用夾注的方法
- 相關專著:《一切經音義》
- 簡介:已經存在了很長一段時間
歷史沿革,相關專著,
歷史沿革
唐代以前注釋佛經音義通常採用夾注的方法,即在經籍本文中,對梵文音譯詞語注釋語義,或對難讀字語注以反切。這種夾注音義的方法,自佛典漢譯以來,歷代沿襲。據《高僧傳·慧睿傳》載,慧睿曾著《十四音訓敘》,“條列梵漢,昭然可了,使文字有據”。《開元釋教錄》卷八也有北齊道慧著《一切經音》的記載。今兩書皆佚。
西藏於藏王赤德松贊在位時,曾請印藏譯師多人編定《大分解辭彙》一書,羅列佛教專用名詞及常用語萬餘條,皆梵藏對照,為校訂舊譯及進行新譯之依據。又在丹珠爾中譯收印度聲明著作37種,其中有長壽帥子所著《長壽藏》及廣注,為解釋字源及辭義之作。
佛教在我國已經存在了很長一段時間,剛開始他們像心理學家一樣,專為某些人解決煩惱之事,讓人心裡豁然開朗。
相關專著
現存佛教音義專著主要有:
①《一切經音義》。
又稱《眾經音義》、《玄應音義》。唐玄應著。25卷。
該書注釋大、小乘的經、律、論458部,為現存最早的佛教音義的著作。仿照《經典釋文》體例,分經注釋,每卷前先列經目,然後逐卷注釋。摘取詞語,先注反切,後釋義。此書除引用佛經外,還保存現已失傳的《蒼頡篇》、《三蒼》、《凡將篇》《勸學篇》《通俗文》、《埤蒼》、《古今字詁》、《古文官書》、《字林》、《古文奇字》、《字指》《字苑》《國小篇》、《韻集》、《纂文》、《字略》、《廣倉》、《字統》、《聲類》、《韻略》、《字書》、《字型》等100多種古籍的片斷。
②《新譯大方廣佛華嚴經音義》。
又稱《新譯華嚴經音義》、《華嚴經音義》、《慧苑音義》。唐慧苑著。2 卷。
該書對唐實叉難陀譯的《華嚴經》(八十卷本)加以音義注釋,以區別於東晉佛陀跋陀羅舊譯《華嚴經》(六十卷本),故稱新譯。本書體例亦仿《玄應音義》,將經文難字錄出,注音訓於其下,引證古字書甚多。
③《一切經音義》。
④《續一切經音義》。
又稱《希麟音義》,為慧琳《一切經音義》的續作。遼希麟著。10卷。約成書於北宋雍熙四年 (987)。
此外,還有後晉可洪《新集藏經音義隨函錄》30卷;南宋處觀《紹興重雕大藏音》3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