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復彩編著的這本《佛教的故事》娓娓地講述了釋迦牟尼在成佛前的修煉和悟道成佛的過程,記述了佛教的基本思想及其在中國的傳播與弘揚等,並對中國佛教的宗派源流以及歷代高僧大德等進行了一一介紹。著者在參考了大量歷史文獻的基礎上,從歷史、文化、藝術等多種角度來探索佛教,展現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
基本介紹
- 書名:佛教的故事/人文故事
- 作者:黃復彩
- ISBN:7202079534
- 頁數:209頁
- 出版社:河北人民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4年3月1日
- 開本:16
- 語種: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
圖書目錄
降生
成長的煩惱
表妹的戀情
沉思的太子
生老病死
苦行林中(上)
苦行林中(下)
悟道成佛
第二章 開天闢地轉法輪
初轉法輪
人性平等,無有貴賤
教誨如海
冤冤相報,何時是了
金撒尼娜的故事
阿難與摩登伽女
最後的教誨
第三章 十大弟子的故事
含利弗合棄雙眼
目犍連與盂蘭盆會
富樓那隨機說教
須菩提解空第
迦旃延說王棄私愛
大迦葉頭陀第
阿那律肉眼換天眼
優婆離理髮中得禪悅
阿難陀眼中的女人
佛的兒子羅喉羅
第四章 東方大國得契應
夜夢金人降,白馬馱經來
第一尊佛像的誕生
西行求法第一人——朱士行
方外丞相佛圖澄
道安與淝水之戰
東吳第一僧
逍遙園裡不逍遙
一枝白蓮出塵來
皇帝僧人梁武帝
法顯西行求法記
生公說法,頑石點頭
北魏太武帝滅佛
第五章 輝煌篇章 譽中華
首創中國佛教宗派的智者大師
淨土宗的先遣者曇鸞
三論宗的開創人吉藏
護法高僧法琳
玄奘西域取經記(一)
玄奘西域取經記(二)
不愛江山愛袈裟——善無畏的神秘世界
師徒相承,華嚴大興
淨土宗的承前啟後者善導
南山律宗的創始人道宣
菩提本無樹
丟掉衣缽又何妨——禪宗北派創始人神秀
江山社稷盡在一算——天文學家一行
金喬覺九華證道(一)
金喬覺九華證道(二)
鑒真東渡
第六章 餘韻霞輝留絕響
天下法眼永明延壽
佛印禪師與蘇東坡
黃帽喇嘛宗喀巴
走進傣寨的上座部僧侶們
明末四大高僧(一)——淨宗八祖襪宏
明末四大高僧(二)——冤死獄中的紫柏真可
明末四大高僧(三)——憨山德清的母子之情
明末四大高僧(四)——智旭,從闢佛鬥士到佛門高僧
六世班禪巴丹益喜進京
禪宗巨匠虛雲
月霞智罵袁世凱
走向精神聖殿的李叔同(弘一)
第七章 水墨丹青處處禪
芭蕉林中書狂草——獨步天下的懷素書法
“鞋兒破,帽兒破,身上的袈裟破”
新安畫派僧弘仁
筆墨下的冷傲——八大山人的畫品和人品
八指頭陀的詩禪世界
變調的人生絕響——解讀蘇曼殊
一支秀筆懶和尚
文摘
然而,悉達多畢竟不屬於那種在聲色犬馬中得以逍遙的王公貴族,他天生的思想本能總使他對現有的生活產生不斷的懷疑。他不時在內心拷問自己:這就是你悉達多生活的全部內容嗎?悉達多啊,你之七尺偉軀,就只為這一切而生嗎?在稚嫩的生命過程中,悉達多目睹了太多的人間戮殺,目睹了太多的爾虞我詐,如果說這一切都是為了這豪華的宮殿,為了這成群的美女,為了這錦衣美食,人啊,生命的意義又在哪裡呢?
生活中的煩惱總是不期而遇,悉達多雖尚未臨政,但他從父王的談吐中還是了解到許多關於宮廷內外的事情。迦毗羅衛是一個人口不多的小國,為了能夠保持獨立的地位,弱小的迦毗羅衛不得不仰仗於周邊大國的鼻息。內憂外患,時時逼迫著這個位於喜馬拉雅山下的彈丸之國。而國內的大臣們為了各自的利益明爭暗鬥,他們在國王面前甜言蜜語,施盡了伎倆,為的就是能更多地博得國王的歡心。戰爭也常常在不經意間發生,當一場戰爭即將來臨的時候,舉國上下一片驚恐,那些即將失去兒子的母親們絕望的哭叫聲甚至能越過宮牆,傳進悉達多的寢宮。一旦戰爭以勝利告終,無數的戰俘則像牲口一樣被押解到宮殿內外,他們或是被無情殺戮,或是被分配到有功的大臣家做奴隸。目睹這一切,悉達多的內心陣陣巨痛。他無法明白,同是上蒼的子民,同是父精母血的生命,為什麼就有著如此的差別,為什麼就有著如此懸殊的命運?
或許是為了培養兒子臨政的才能,有時候,淨飯王在處理一些國務的時候,會將年輕的兒子悉達多招在身旁,於是,悉達多便看到了另一個淨飯王,看到了另一個與在寢宮時完全不一樣的父親。他虛偽、殘暴、貪婪、傲慢,他知道,父親的現在,就是他的將來,要不了多久,他就要像父王一樣,簽署一個個有關戰爭的文牒,發一道道關於殺戮的命令。
只有細心的父親才能洞察到兒子臉上所流露出來的細微變化,年邁的國王委實不能明白,自己的愛子為什麼總是處在一種沉思默語的狀態中,為什麼這位未來的一國之主對現有的生活一點也興奮不起來?為了排解兒子內心的憂焚,為了讓悉達多能活得更開心一些,他決定安排兒子悉達多做一趟郊遊。
仲秋時節,艷陽高照,這是一年中最美好的日子,浩浩蕩蕩的車隊排了幾里路長,獵獵作響的旗幟遮蔽了大半個天空。坐在豪華的白象車裡,悉達多第一次感受到宮牆以外的生活。他看到了櫛次鱗比的商埠,他看到了潮水般喧鬧的街市,他更看到了那些黑壓壓地擠縮在街道兩旁,舉著鮮花夾道歡呼的臣民。悉達多抑制不住內心的歡悅,不顧侍者的勸告,走下象車,走向人群。他接受著男童敬獻的鮮花,依照慣例,他把早就準備好的美食施捨給一些老人和孩子。風兒輕撫著大地,天空如一塊潔淨的藍寶石,悉達多就像一條自由的魚兒,歡快地游向寬闊的大海。
他不顧侍者的阻擋,向另一處人群走去。在一處城牆根下,悉達多看到一幅絕然不同的畫面,那些人衣衫襤褸,形容枯槁,他們傴僂著身子,發出一聲聲飢餓的呻吟。悉達多說,為什麼不給他們米飯,為什麼不給他們牛乳,為什麼不給他們魚肉?侍者們相視無言,圍觀的人群則為太子的天真而啞然失笑。一個衣不蔽體的乞丐說,尊貴的太子,你以為你每天啖厭了的東西是每個人都能擁有的嗎?你以為你的尊貴是從天而降的嗎?你以為那些歡迎的人群是發自內心的嗎?
侍者打斷了那乞丐的瘋話,他們再次希望太子能離開這些可惡的人群。然而悉達多卻繼續向人群走去。離他不遠處,一個老人正向他伸出枯枝般的手臂,似乎在索要著什麼。老人滿身疥瘡,一身腥臭,深陷的眼窩裡不時流下渾濁的淚水。悉達多說,尊敬的老人,你需要米飯嗎?我可以讓我的侍者給你。你需要飲水嗎?我也可以讓我的侍者給你。然而老人卻搖了搖頭說,尊貴的太子,我不需要米飯,也不需要飲水,我只要生命,請……再給我一次年輕吧!悉達多被老人的瘋話震驚了,人們告訴悉達多說,他曾經是本國最有名的角鬥士,他曾經有著力搏猛虎的勇氣,他曾經在50年前的一場捍衛國土的戰爭中立下赫赫戰功。然而人生無常,歲月無情,等待他的,就只有死亡這一種命運了。
形將就木的生命讓悉達多從心靈深處發出顫慄,正要轉身,另一幅更為可怕的畫面橫陳在他的面前。在一片瓦礫堆上,一張草蓆遮蓋著一個發黑的軀體,那雙裸露在外的腳桿已顯出腐爛的顏色,風把一股難以遏制的惡臭送到悉達多的面前。圍觀的人們又七嘴八舌地告訴太子說,他曾經是本城最有名的美男子,他曾經享用過無數的女人。然而現在,追隨他的,就只有這成群的紅頭蒼蠅了。
悉達多再也無心繼續出行,他立刻讓侍者掉轉車頭回到了宮殿。
P10-13
序言
佛教的傳人和發展過程,是一個與中國傳統的老莊、儒學及玄學相互排異和相互融合的過程。作為一種外來的文化,佛教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衝擊是顯而易見的。首先,佛教的一些理論如“苦空無常觀”與中國黃老的“無為論”產生共鳴,而佛教的“不敬王者”和“三世因果”論又與中國儒家的“三綱五常”發生牴觸。在長達兩乾多年的歷史中,這種碰撞與交融一直就沒有停止過。然而,佛教最終還是以其獨特的文化魅力,贏得上層集團的青睞,並逐漸向下層社會傳播蔓延,從而與中國傳統的儒、道文化形成鼎立之勢,影響並推動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向前發展。直到今天,我們從中國社會的哲學、政治、經濟乃至文化藝術各領域,都不難看到佛教的深刻影響。這不能不說是一種奇特的文化現象。
在中國佛教兩千多年的發生和發展過程中,曾湧現出無數傑出的人物,這些傑出的人物在浩瀚的歷史大河中演繹了一幕幕驚世駭俗的生動活劇,譜寫了無數可歌可泣的動人篇章。長期以來,由於佛教文化傳播形式本身的局限,再加上歷代社會的政治偏見,人們對佛教的認識一直停留在“消極”和“迷信”的誤讀階段,佛教也一直成為被漠視被打擊的對象,從而使得這一流傳兩乾多年的文化現象難以被更多的民眾所認識和接受,這不能不說是中國文化的某種悲哀。
我並非佛教研究的專門學者,我對佛教的介入,一開始是因為文學。首先進入我文學視野的是佛教中的現實人物,我也正是通過這些在一般人看來難以接近的佛門人物而開始佛教題材的文學創作。然而當我真正開始觸摸到佛教的邊緣須角之後,才對佛教的博大與精深深為嘆絕。我自嘆對佛教的認識為時太晚,再加上自身的種種局限,已無法對佛教的某一領域作專門而深入的研究。但是,這並不等於我不能從某個角度去領略佛教文化的獨特魅力,十多年來,正是憑藉著我對佛教文化理解的逐步加深,我的文學觀似乎也發生了極大的變化,這的確是我始料未及的。
接到人文故事叢書編輯委員會的邀請而撰寫《佛教的故事》,幾乎未作任何思考便欣然應允了。讓更多的讀者通過文學和故事的形式認識看似古奧的佛教,這工作過去曾有人做過,將來仍會有人繼續去做,就像一個又一個前赴後繼的戰士,我相信所有一切與我一同做著這一工作的同仁都會覺得,這實在是一個沒有終點的戰場,是一項功德無量的工作,而所獲者,則是永遠也細數不盡的文化碩果。
然而這並非一本能夠聽憑作者隨意虛構的文學作品,唯有在依據佛教史實和佛教基本論點的前提下對人物和事件作文學的描繪。佛教典籍的一大特點就是通過故事來說法,如《金剛經》,佛經的至尊大多出於這本經,它講了佛的生和滅以及弟子修行過程的很多故事,所以筆者在書中的故事大多來自佛教典籍《經》、《律》、《論》等,也取材於佛學文學或關於佛教的民間傳說,特別是廣為人知的《百喻經》以及禪宗《五燈會元》等。另外,也來自我多年來遍訪名山勝寺聆聽各位高僧大德們的弘法故事,生動活潑的文風,是本書所要達到的寫作效果。為了達到史實和故事的和諧與統一,本書選擇佛教史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歷史人物以及在佛教史中最有典型意義的歷史事件為連線埠,書中六章,均依照佛教史的發展進程,使其脈絡清晰,疏而不漏。
一位資深歷史學家在他的晚年說過這樣的話:我應該重新去補佛教這門課。佛教文化的博大,是一個人窮盡一生也難以究竟的。對於生活在一個開放性的社會中的人來說,現在去補這門課應該是為時未晚。讓我們一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