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氏宗祠(浙江寧波市余氏宗祠)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余氏宗祠,俗稱余隘祠堂,坐落在寧波市江東區朝暉路往北延伸段,甬江南岸的冰廠跟。1993年,余氏宗祠被江東區人民政府列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余氏宗祠
  • 俗稱:余隘祠堂
  • 位置:江東區朝暉路
  • 始建:南宋
建築結構,歷史沿革,古祠現狀,地圖信息,

建築結構

祠堂坐北朝南,屬“前廳(門廳)後殿(大殿)兩(左右)廂房”格局,一條小河從祠堂章寒道門前潺潺流過。祠堂大概於近期剛剛修繕承乎寒過。祠堂的正大門分內外兩道,外面一道兩頭用木柵欄圍築,正中為兩扇形如“閶門”的大柵欄木門;裡面一道則用厚重的實木製作,表面還塗了一層烏黑髮亮的油漆,大門開啟時還會發出低沉的“嘎吱嘎吱”的響聲。掛在門楣正中的橫匾上鑲嵌著“余氏宗祠”四個黑底鎏金大字,從左下方的落款看,為原寧波師範已故教師鄭玉浦先生的墨寶。兩側院牆上,馬頭牆檐角高翹,氣勢不凡。
走進五開間門面的宗祠大殿,這裡是余氏後人專門用來供奉、祭祀先祖的地方。抬頭望,大殿中堂正中,您設和“源遠流長”、“錦樂堂”兩塊黑底金字橫匾,一高一低,高懸頭頂。

歷史沿革

余氏宗祠始建於南宋,至今已有700餘年歷史。始祖余滌公,出生於舟山定海建岙村,出身書香門第,為避戰亂來甬。開始在鄞東一帶當私塾教師,後被時任南宋丞相的史浩相中,遂邀聘為月湖書院教書。
進入東廂房,發現一塊黑底黃字的長方形石碑鑲嵌在南牆中間。據碑記及照嘗酷騙有關史料記載,余氏始祖余滌公之孫天錫公,南宋嘉定16年(1223)進士,歷任臨安、婺州拒店、寧國、福州知府,官至禮部尚書。嘉熙二年(1238),觀文殿內閣學士而拜相。生前曾捐資創辦舟山第乘擔挨罪一書院———虹橋書院。卒後贈封太師、魯國公。一生為官清正,體恤民情,政職卓著。其弟天任公,寶慶二年(1226)入士,官至兵部尚書,正議大夫,封楚國公。卒後,墓道石刻就在東錢湖度假區高錢村的青雷山北坡,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天任公之子余晦公亦仕至尚書,封寧國公。鄞東余氏,一門三尚書一宰相,封三國公,足見東城冰廠跟余氏一脈子孫繁衍、人才輩出、事業興旺的繁榮景象。
經歷了數百年的風雨,淚悼紙宗祠也曾遭受過嚴重的創傷。據說1932年,由於颱風的正面襲擊,宗祠徹底被毀。余氏族人同心協力數次赴上海募捐,使宗祠得以重建。上世紀50年代至90年代,宗祠也曾辦過學校(即余隘國小),為培養人才作出過貢獻。余隘國小也早就完成了歷史使命。

古祠現狀

現今,余氏宗祠仍氣勢恢宏,保存完好。聽村裡的老人說,中堂內屏還刻有朱伯廬“治家格言”木雕3幅,兩邊雕飾古代孝子圖———《棄官尋母》、《賣身葬父》、《百里負米》等15幅。這些木雕,雕刻精細,栩栩如生,還配以詩文,顯得精緻無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