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永芳

何永芳

何永芳,男,經濟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工業經濟學會常務副理事長。1982年1月畢業於中國礦業大學,獲工學學士學位,1982年2月至1984年8月在江西省豐城龍溪礦從事生產技術工作,1986年7月畢業於西南財經大學,留校從事教學工作,獲經濟學碩士學位;2000年1月獲經濟學博士學位。主要從事產業經濟學、管理經濟學、現代公司制度等的教學、科研工作。從教以來,工作認真負責,科研取得較大成績。先後參加國家課題、省課題多項,參加編寫專著、教材、辭書和發表論文、譯文數十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何永芳
  • 國籍:中國
  • 職業中國工業經濟學會常務副理事長
  • 畢業院校:中國礦業大學
  • 主要成就中國工業經濟學會常務副理事長
  • 代表作品:工業經濟結構學概論、工業經濟學
  • 性別:男
  • 筆名:何其芳
  • 主要研究對象:企業發展戰略與企業改革
  • 職稱:經濟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
主要經歷,主要作品,現代作者,明代進士,

主要經歷

主要研究領域
產業結構與產業發展,現代公司制度、企業發展戰略與企業改革。

主要作品

主要著作和論文有:《工業經濟結構學概論》、《現代企業制度論》、《工業經濟學》、《產業經濟學》、《我國公司法人治理結構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對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幾點看法》、《南韓與台灣電子工業比較》、《加快國企改革轉變經濟成長方式》、《四川主導產業與增長點的選擇》、《論產業結構最佳化與經濟成長方式轉變》、《論產業政策與經濟成長方式轉變》、《論現代企業制度與經濟成長方式轉變》。其中國家課題、專著《現代企業制度論》獲1997年度全國五個一工程獎,專著《工業經濟結構學概論》獲四川省1994年度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另有多篇論文被刊物、書籍收編。
主要研究領域為產業結構與產業發展,現代公司制度、企業發展戰略與企業改革。先後主持和參加省課題、國家課題和校管課題20餘項,參加編寫專著、教材、辭書20多項,在《經濟學家》、《中國經濟問題》、《經濟日報》、《改革》、《財經科學》、《廣東社會科學》、香港《經濟導報》、《當代經濟科學》、《亞太經濟》、《商業研究》《理論與改革》、《華東經濟管理》等報刊上發表論文、譯文數十項。論文主要包括:《從已開發國家發展方式轉變看中國產業結構調整》、《南韓與台灣電子工業比較》、《我國公司法人治理結構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論現代企業制度與經濟成長方式轉變》、《論產業結構最佳化與經濟成長方式轉變》、《技術進步率不是發達程度的唯一標準》、《已開發國家與新興國家高新技術產業的扶持政策》等,其中多篇論文被人大複印資料全文轉載。主要專著有:《現代公司制度前沿問題研究》(個人專著)、《加快經濟成長方式轉變---四川產業結構調整與產業政策》(個人專著,獲四川省第10屆社會科學界優秀成果獎)、《四川產業模式與發展戰略研究》、《現代企業制度論》(獲“五個一”工程獎)、“經濟成長方式轉變機制論” (國家重點課題,專著,獲四川省第10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科研成果二等獎)、《工業經濟結構學概論》等。

現代作者

何其芳(1912年—1977年),男,原名何永芳,出生於原四川萬縣(現重慶萬州)一個守舊的大家庭。現代著名散文家、詩人、文藝評論家。曾任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現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所長,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1935年於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先後在全國各地任教,創辦刊物《工作》,發表過大量詩歌與政論文章,對國民黨消極抗戰表示了極大憤慨。他早期的作品有:《漢園集》《夜歌》《預言》《夜歌和白天的歌》等,深受讀者喜愛。也寫過《秋天》,本文被選入蘇教版語文七年級(上)的課文(第二單元 誦讀欣賞《現代詩二首》),現已入選中學課本。《我為少男少女們歌唱》被列入中學七下課本(第四單元 十五課)。
1938年,到延安魯迅藝術學院任教,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為革命文藝作了大量拓荒工作。建國後,歷任一、二、三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文聯歷屆委員,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學部委員、文學研究所所長,《文學評論》主編。是一位貫穿20世紀中葉的大時代、大變革中成就斐然的詩人。
何其芳幼年時喜愛中國古代詩詞小說,1929年到上海中國公學預科學習,讀了大量新詩。1931—1935年在北京大學哲學系學習。
何其芳大學期間在《現代》等雜誌上發表詩歌和散文。1936年他與卞之琳李廣田的詩歌合集《漢園集》出版,他的散文集《畫夢錄》於1937年出版,並獲得《大公報》文藝金獎。大學畢業後,何其芳先後在天津南開中學和山東萊陽鄉村師範學校任教。
抗日戰爭爆發後,何其芳回到老家四川任教,一面繼續寫作詩歌、散文、雜文等。1938年北上延安,在魯迅藝術學院任教,後任魯藝文學系主任。
新中國成立後,主要從事文學研究和評論,並長期參加文藝界的領導工作。曾任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委員、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等職,並任文學研究所所長職務。
詩歌是何其芳最先喜愛和運用的文學樣式。他自稱開始創作時“成天夢著一些美麗的溫柔的東西”,早期的作品鮮明地表現出一個小資產階級知識青年的思想感情和個性。他不滿醜惡的現實,又不清楚出路何在;他熱切地嚮往著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但缺乏熱烈的追求。於是較多徘徊於懷念、憧憬和夢幻中,只能留下寂寞和憂鬱。
何其芳對於藝術形式的完美,表現出執著的探求。在詩歌方面,他創作之初即十分講究完整的形式、嚴格的韻律、諧美的節奏,並注意表現出詩的形象和意境。因此,他的詩明顯地具有細膩和華麗的特色。在散文創作上,他自稱“我的工作是在為抒情的散文發現一個新的園地”,他善於融合詩的特點,寫出濃郁纏綿的文字,借用新奇的比喻和典故,渲染幻美的顏色和圖案,使他的散文別具風格。
真正明顯地表現出思想和藝術風格的變化,是在抗戰開始,特別是到了延安以後。這時他漸離夢境,面對現實,詩文風格趨向樸實明朗。
六卷本《何其芳文集》(人民文學出版社)收錄了何其芳的大部分創作和論著。
(摘自《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文學》1992年版)

明代進士

何永芳(1392—1455),字廷蘭,常山人。明永樂十九年(1421)進士。洪熙元年(1425)修《兩朝實錄》,奉命赴江西採集史事。事竣,授湖南邵陽知縣。持身廉謹,賦役公允,勸導農桑,興辦學校。荒年,借富民米數萬石以濟饑民,存活甚眾。時有朝廷內臣以公事至縣,橫科虐民,永芳上疏揭發,使內臣依法治罪。召升御史,巡按山東、直隸及蘇州、松江、常州、鎮江四府,風紀嚴肅。山東按察使違法,立即彈劾,奏請就地法辦。海島盜匪,時常侵擾蘇州,民不得安息。永芳令府縣嚴加防範,海島盜匪不敢再犯,因受朝廷獎諭。又巡按江西,執法嚴明,豪強斂跡。不久,由少保于謙推薦,升河南按察使,卒於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