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氏通安龍屬早侏羅世晚期的植食性蜥腳類恐龍,從恐龍的發展演化看,介於雲南祿豐龍與元謀龍之間,屬早侏羅世晚期的植食性蜥腳類恐龍,距今約1億8千萬年至2億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何氏通安龍
- 界:動物界
- 生活年代:距今約1億8千萬年至2億年
- 食性:植食性
物種學史,形態特徵,發掘意義,
物種學史
1998年,唐翔時任文管所支部書記。一天,南閣鄉的一名村民向文管所反映:在山上發現了一些像是化石的骨頭。接到這條線索後,會理縣前文化局副局長肖桑、唐翔,以及文管所的幾名工作人員一起,去村民所說的地方,進行實地調查。經研究基本可以確定,這是一具恐龍化石,且保存比較完整。
2014年,中科院古脊椎動物和古人類研究所與自貢恐龍博物館,聯合開展科研課題,研究人員從自貢、宜賓,沿著金沙江北上,來到會理。在實地查看後,研究人員決定,對這一秘密化石埋藏點進行搶救性發掘。至此,塵封了16年的秘密,才被外界知曉。
2015年12月23日,華西都市報記者從會理縣文管所獲悉,經過4個月的清理、加固、拼接、補配等步驟,化石已初步完成修復。
2016年年初,這些化石被清理髮掘完畢後,全部運到了會理縣文管所,開始了拼接修復工作。
形態特徵
何氏通安龍屬早侏羅世晚期的植食性蜥腳類恐龍,距今約1億8千萬年至2億年該化石完整率約為70%,修復後身長達13米,站立高度在5米左右。
發掘意義
何氏通安龍或將填補雲南祿豐與四川自貢恐龍之間的歷史斷代空白,對研究恐龍發展演化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