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證綜合類。八卷。清·何鎮(字培元)撰。成書於清康熙十一年(1672)。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何氏濟生論
- 作者:何鎮
- 出版社:中醫古籍出版社
臨證綜合類。八卷。清·何鎮(字培元)撰。成書於清康熙十一年(1672)。
臨證綜合類。八卷。清·何鎮(字培元)撰。成書於清康熙十一年(1672)。內容簡介卷一至卷六主要載錄內科病證;卷七、卷八為婦科證治,涉及婦人諸病,產後諸病。何氏於每一病證下,先詳述病因病機、辨證,次列歌括以便於誦記,再附錄...
參芪湯,中醫方劑名。出自《何氏濟生論》卷七。主治婦人小產,氣虛下血不止。組成 人參、黃芪、當歸、白朮(炒)、白芍藥、艾葉、阿膠一錢。用法用量 水煎服。主治 婦人小產,氣虛下血不止。附方 名稱:參芪湯 組成:條參七錢,生黃芪、紫蘇、南薄荷、麥冬(去心)、青蒿各五錢,川芎四錢,茯苓三錢,百合、生地...
紅玉膏,中醫方劑名。出自《何氏濟生論》。主治癰疽,瘰癧,乳癰。組成 芸香(白者)一斤四兩,沒藥(研)二兩,當歸四兩,血餘五錢,蓖麻仁四百個,乳香(研)二兩,木鱉子(去殼)二兩四錢,真麻油八兩。用法用量 上藥以真麻油調勻,油紙攤成隔紙,不可鑽孔,用濃茶水洗淨患處膿液。每膏一張,兩邊各貼一日...
《(新鐫)何氏附方濟生論必讀》是清代何鎮撰寫的一部臨證綜合類中醫著作,刊於清康熙十五年(1676)。內容簡介 書中以因病尋源、隨證定治為主旨,俾讀者論因辨證,緣證施治。全書仿《嚴氏濟生方》例,分為若干門,門下分證。每證首為醫論,詳引《內經》及諸家之說,以明疾病端委;次述治法,多彙纂...
鉤藤湯,中醫方劑名。出自《何氏濟生論》卷七。具有益氣養血,平肝熄風之功效。主治妊娠子癇,症見妊娠後出現頭暈、目眩、煩熱、少寐、心悸、浮腫等,病情輕者見煩躁不安,間或突然仆倒,甚至昏迷,口吐白沫,四肢抽搐,須臾自平,間隔一段時間復有發作。歌訣 鉤藤湯有歸茯神,人參桔梗桑寄生,妊娠後期氣血虛,...
聰耳抑火湯,中醫方劑名。出自《何氏濟生論》卷六。具有清熱瀉火,理氣化痰,疏風通竅之功效。主治痰火上升,耳竅閉塞不通者。組成 黃芩、柴胡、當歸、香附、花粉各八分,木通、薄荷、枳殼各四分,貝母、菖蒲、甘草各六分,防風、桔梗各七分,黃連四分。用法 水煎服。功用 清熱瀉火,理氣化痰,疏風通竅。主...
冰灰散,中醫方劑名。出自《何氏濟生論》卷二。具有清熱瀉火,引血下行之功效。主治鼻衄不止。組成 山梔仁、香白芷等分。用法用量 上為細末。吹少許於鼻中。功用 清熱瀉火,引血下行。主治 鼻衄不止。方義 風火相煽,迫血上行,每致鼻衄不止。本方以山梔仁清熱瀉火,引血下行,以香白芷疏散陽明風熱,二味...
健脾化痰湯,中醫方劑名。出自《何氏濟生論》卷三。具有健脾化痰之功效。主治瘧疾。組成 白朮、陳皮、柴胡、當歸、鱉甲、茯苓、人參、貝母、知母、黃芪、半夏(制)、黃芩、甘草、白芍。功用 健脾化痰。主治 瘧疾。重要文獻摘要 方論選錄 《中醫方劑臨床手冊》:“健脾化痰湯(舊名六君子湯):即本方加陳皮、半夏...
川歸湯,中醫方劑名。出自《何氏濟生論》卷七。具有活血祛瘀,行氣止痛之功效。主治血瘀氣滯,心腹疼痛。組成 當歸(酒炒)、川芎、熟地、白芍、延胡索、紅花、香附、青皮、澤蘭、丹皮、桃仁泥各等分。用法用量 童便煎,去滓。溫服,一日二次。功用 活血祛瘀,行氣止痛。主治 血瘀氣滯,心腹疼痛。方義 本方主治...
地黃黃連湯,中醫方劑名。出自《何氏濟生論》卷一。主治循衣撮空摸床。組成 川芎、生地、當歸七錢,赤芍、梔子、黃芩、黃連三錢,防風一兩。用法用量 每服三錢,水煎服。主治 循衣撮空摸床。加減化裁 脈實者,加大黃。文獻摘要 《醫壘元戎》:“地黃黃連湯,治婦人血氣證,因大脫血,崩漏或前後血,因而...
固齒擦牙散,中藥方劑,方出《何氏濟生論》卷六和《瘍醫大全》卷十六用於固齒。主治齒衄。方劑名稱 固齒擦牙散 固齒擦牙散用於固齒。主治齒衄。何氏濟生論卷六 方劑組成 青鹽、寒水石,白蒺藜8兩,羊脛骨,地骨皮4兩,香附8兩,熟地黃4兩,生地4兩,骨碎補8兩,蘄艾茸、石燕、升麻,皂角4兩,槐樹頭49個...
金匱丸,中醫方劑名。出自《何氏濟生論》卷七。主治墮胎。組成 香附子(黃柏浸炒三兩,山梔浸炒三兩)六兩,川芎、續斷、白朮、山藥、白芍各四兩,青皮、砂仁、白薇各二兩,生地、茯苓、條芩各四兩。用法用量 醋煮山藥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六七十丸,醋湯送下。主治 墮胎。附方 名稱:金匱丸 組成:香附、...
飯匙散 飯匙散,中藥方劑名。出自《何氏濟生論》卷四。主治久瀉。組成 冬米(煮飯取鍋焦,研末)一兩,蓮肉(炒,研)四兩,向糖(研末)四兩。用法用量 上為末。每用三五匙,乾吃。主治 久瀉。
涼肝明目散 涼肝明目散,中醫方劑名。出自《何氏濟生論》卷六。主治肝經有熱,兩目紅腫疼痛。組成 草決明、菊花、生地、連翹、山梔、川芎、羚羊角、防風、白芍、當歸、石膏、薄荷、黃連、白芷各等分。用法用量 水煎服。主治 ?肝經有熱,兩目紅腫疼痛。
琥珀鎮心丸,中醫方劑名。出自《何氏濟生論》卷五。具有清心豁痰,鎮驚安神之功效。主治神志失守,癲狂譫妄。組成 琥珀、茯神、石菖蒲、雄黃各五錢,龍齒(煅,研),川連(酒炒),硃砂,麥冬一兩,天竺黃七錢,麝香、珍珠各二錢,牛黃三錢,犀角,羚羊角(研)六錢,棗仁,遠志,金箔(為衣)四十張。用法用量 上...
藥物組成 白茯神(去木)2兩,白茯苓2兩,白朮(土蒸)2兩,山藥2兩,棗仁2兩(炒),寒水石(殿,研末)2兩,遠志1兩5錢,甘草(炙)1兩5錢,辰砂1兩,人參5錢。何氏濟生論 寧心膏-《何氏濟生論》卷五。【處方來源】《何氏濟生論》卷五。【方劑主治】通宵不寐者。【製備方法】上為末,煉蜜為...
鵝翎丹是出自《何氏濟生論》卷六,主治各種目疾、眼漏的一種藥。處方
木瓜除濕湯 木瓜除濕湯,中醫方劑名。【來源】《何氏濟生論》卷三。【組成】木瓜、甘草、檳榔、獨活、白薢、蘇梗、砂仁、香附子、川芎、荊芥、白芷、陳皮。【主治】腳氣。【用法】水煎服。
加味豁痰湯 加味豁痰湯是藥名,主治痰積胃痛,出自《何氏濟生論》卷四。【組成】陳皮、半夏、南星、枳實、山梔、黃芩、川連、石膏、桔梗。【用法】加生薑3片,竹茹5分,水煎服。
安胃化痰湯是傳統的中藥方劑,來源於《何氏濟生論》卷五。主要用於胸膈有痰不寬,嘔吐,如廁有礙者。處方主要為:陳皮、黃連、半夏、當歸、貝母、枳實、麥冬、甘草、白朮、白茯、蘇梗、覆花、枇杷葉。處方 陳皮、黃連、半夏、當歸、貝母、枳實、麥冬、甘草、白朮、白茯、蘇梗、覆花、枇杷葉。功能主治 胸膈有痰...
養心化痰丸,出處: 《何氏濟生論》卷五。主治: 痰多不寐,譫妄神昏。用法用量: 每服2錢,臨臥百沸湯下;燈心、竹葉湯亦可。名稱: 養心化痰丸 別名:養心化痰丸 組成: 龍齒(煅,研極細)1兩,麥冬1兩,白芥子1兩(焙),硃砂(水飛,豬心血煮3次)、五味子5錢(揀雙核者),半夏、膽星1兩,遠志(炒)...
清氣天麻湯是一個中醫藥方。製作材料主要有香附子、蒼朮等。簡介 編號: 50830 名稱: 清氣天麻湯 別名:清氣天麻湯 組成: 香附子、蒼朮、天麻、陳皮、茯苓、僵蠶、半夏、川芎、天南星、防風、甘草、黃連、枳實、白芷、山梔。出處: 《何氏濟生論》卷一。主治: 因氣怒頭眩,胸滿氣脹,手足麻木。相關信息 1.赤膏 ...
主治 癆症。咳嗽咽痛,大便燥結,面赤唇紅,虛火上炎,或吐血。《幼科直言》卷五滋陰益氣湯 方名 滋陰益氣湯 組成 黃耆、歸身、丹皮、苡仁、生地、沙參、桑皮、麥冬、白扁豆(炒)。用法用量 藕節1枚為引。《何氏濟生論》卷七滋陰益氣湯 方名 滋陰益氣湯 組成 熟地黃1錢5分,山藥8分(炒),丹皮6分,...
蛤蚧保和丸,處方來源於《何氏濟生論》卷二。方劑主治傳屍。蛤蚧保和丸 藥物組成 蛤蚧1對(酥炙),熟地黃2兩,鱉甲1兩5錢,麥門冬2兩,川貝1兩,五味子1兩,杏仁1兩,人中白(煅)1兩,款冬花1兩5錢,真阿膠1兩,紫菀1兩5錢,硃砂、橘紅1兩。處方來源 《何氏濟生論》卷二。方劑主治 傳屍。製備...
紅花活血湯 紅花活血湯是一劑中藥方劑,主要成分有當歸、川芎、桃仁、紅花、蘇木、乳香、沒藥等。藥物組成 當歸、川芎、桃仁、紅花、蘇木、乳香、沒藥。處方來源 《何氏濟生論》卷四。方劑主治 胃中死血作痛。用法用量 入韭汁半鐘,水煎服。
清上抑火湯是中醫方劑名。名稱:清上抑火湯 別名:清上抑火湯 組成:蔓荊子5分,荊芥穗5分,薄荷5分,熟石膏1錢,白芷6分,生地1錢,半夏5分,當歸7分,甘草3分,藁本8分,旋覆花5分,明天麻8分,川芎5錢,防風6分,細辛3分。出處:《何氏濟生論》卷三。主治:偏正頭痛,腦漏鼻淵。用法用量:上加生薑3...
沉香三味散 沉香三味散,藥物組成是檳榔等,主治祛風濕。主治腳氣初發。藥方介紹 沉香三味散用於祛風濕。主治腳氣初發。用法用量 沉香三和湯(《何氏濟生論》卷三)。
涼肝明目散 涼肝明目散,中藥方劑,主治肝經有熱,兩目紅腫疼痛。編號: 39006 名稱: 涼肝明目散 組成: 草決明、菊花、生地、連翹、山梔、川芎、羚羊角、防風、白芍、當歸、石膏、薄荷、黃連、白芷各等分。出處: 《何氏濟生論》卷六。用法用量: 水煎服。
固本鎖精丸,主治男子陰虛盜汗,遺精。藥品來源 《何氏濟生論》卷五。藥品組成 山藥、枸杞、黃耆、石蓮、知母(鹽炒)、黃柏(鹽炒)、五味、沙苑蒺藜、菟絲、茯苓、蛤粉(煅,研),人參2兩5錢,鎖陽(酥炙)1兩。藥品功效 益氣固陽。藥品製法 白朮膏為丸,如梧桐子大。藥品用法 每服80-90丸,鹽水送下...
催生鼠腎丸 催生鼠腎丸是藥品。藥物組成 硃砂2錢,明雄黃2錢,真琥珀6分,麝香3分半,雄鼠腰子補腎各1付(去油)。處方來源 《何氏濟生論》卷八。方劑主治 橫生逆產。製備方法 上前4味,研如飛塵,入鼠腎再研,成丸,分作4服,蠟封。用法用量 臨產時取1丸,用甘草、柞樹枝2味,各7寸,煎湯調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