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劍吳(1876-1939)名鍔,字永業,號劍吳,廣東番禺沙灣玉棠鄉人。何劍吳是我國體育教育的前驅者,著名教育家,於1939年7月14日病逝於香港,享年64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何劍吳
- 出生地:廣東番禺沙灣玉棠鄉
- 出生日期:1876
- 逝世日期:1939
人物簡介,人物生平,
人物簡介
何劍吳(1875~1939),名鍔,字永業,號劍吾,廣州番禺人。幼年曾與黃節在名儒簡竹居處學習,後在香港皇仁書院就讀。畢業後任滬海關英語教師。光緒二十八年(1902),與國民黨元老林森在滬創立“人鏡學社”,被選為社長。光緒三十一年,美國發生排華事件,何劍吳激於義憤,組織民眾,散發抗議傳單,被崇洋媚外的海關當局撤職。後應黃節等人之邀回穗工作。
1905年,謝英伯、黃節、潘達微等利用廣州河南海幢寺部分房舍,創辦南武學堂,謝英伯為校長。翌年,謝英伯赴南洋為孫中山的革命活動籌款,校長改由何劍吳接任。何接任後,擴大校舍,增招學生,在校人數達130多人。南武學堂開男女同校風氣之先,初辦時僅有女生2人,隨後入學女生日多,便增設南武女學,後改名為潔芳女校。1912年,南武學堂改名為南武中學,並增設國小。
何劍吳痛感國弱民困,常受帝國主義欺凌,被人侮稱為“東亞病夫”,提出以“堅忍奉公,力學愛國”為校訓;倡導德、智、體三育並重,學生要有強健體魄,方能為國家出力,在校大興體育教育。他吸收了歐美現代化體育教學的經驗,實施球類及田徑項目的普及教育,在校開闢了足球場、排球場、籃球場和田徑運動場等。其體育項目和場地設備,是當時廣州學校屈指可數的。在他的組織推動下,南武中學的足球、排球、田徑三大項目,成績卓著。自1905年至1918年舉行的7屆全省運動大會上,南武中學獲獎的項目甚多,其中第六屆獲團體冠軍,第七屆為團體季軍。早期代表廣東出省或代表中國出國參加體育比賽的選手,不少是南武中學的學生。如陳彥於1913年入選國家田徑隊,參加在馬尼拉舉行的第一屆遠東運動會,跳遠名列第一,成為中國參加國際體育競賽第一枚金牌獲得者。故有“南北兩南(南有南武和北有南開)”之稱。
何劍吳注重師資質素,聘請國內著名大學的畢業生及留學生、教授來校任教。但也有不拘一格的,如文科教師龔誦秋,原是電報社青年職工,勤奮自學成才,何便破格選用。由於何重視師資質素,故南武出了不少人才,如政治哲學家劉思慕、教育家張瑞權、人類學家梁釗韜、暨南大學校長梁炳熙等。
民國8年(1919),何劍吳赴新加坡辦華僑教育事業,曾先後任養正中學、南華中學、廣仁中學等校校長。何對新加坡、印尼教育的影響很深,受到僑胞的尊崇。1929年,廣東省教育廳長黃節力邀何回穗創辦省立第一師範,並任校長。1933年秋,何再度出任南武中學校長,任內他加建校舍,擴大班額,學生增至千多人,使南武成為廣州河南區最大一間中學。他克己奉公,居室簡陋,生活樸素。一年天,大多是穿著白色“365紫花布”文裝,身無長物。每月薪金280元,除了個人生活所需,余剩的多全數送還學校或周濟貧苦學生。1935年,時國難方殷,日本軍國主義者已侵占我大片領土,他看到學校的男學生大多數留了長頭髮“花旗裝”,認為這不合抗戰的時代精神,也不合南武的傳統,便下令男生一律改為“陸軍裝”短頭髮,一些學生不理解校長的愛國情懷,又受到一些人的挑唆,高三班同學便在學校舉行全校學生大會,宣布罷課,聲言要校長下台。何劍吳遂辭別南武,留詩一首,悄然離去。詩中有“燕雀焉知儂去去,李桃待發惜遲遲。海幢風雨懷前度,長劍摩挲嘆五噫”之句。1936年春,他赴北平、上海籌設黃晦聞紀念圖書館,因發病去香港治療。1939年7月14日於香港病逝。抗日戰爭勝利後,南武校友迎其遺骨於校園建碑紀念。
人物生平
1876年,何劍吳生於廣州番禺,童年與著名教育家黃節同受業於名儒簡竹居之門, 後在香港皇仁書院讀書, 畢業後任滬海關英語教師。
1901年,何劍吳與黃節、潘達微等人一道,在廣州的河南龍溪首約一房子內,創辦了群學書社,不久遷至海幢寺,改名為“南武公學會”,置備中外報刊雜誌供人閱覽,志在介紹西方文明,開闊公眾視野,了解世界,提倡科學,學習先進。
1902年,何劍吳與國民黨元老林森在滬創立“人鏡學社”,提倡民族主義, 以振興中華,被選為社長。
1905年,美國發生排華事件,何劍吳激於義憤,組織民眾,散發抗議傳單,被崇洋媚外的海關當局撤職,後應黃節等人之邀回穗工作。
1905年,何劍吳與黃節、潘達微等人創辦南武學堂。
1906年,何劍吳因痛感國弱民困,常受帝國主義欺凌,何劍吳與嶺南學堂教習鐘榮光、進取學堂體操教習黎起卓、潘達微等聯合發起倡儀舉辦廣東省第一次遠動大會。本次運動會是奧林匹克運動傳入廣東的一個重要日子,標誌奧林匹克運動開始在廣東乃至全國萌芽。
1907年,何劍吳創設潔芳女校於河南(今廣州市海珠區),使該地區女子在獲得受教育的機會。
1912年,何劍吳任南武校長。
1920年,何劍吳第二次任廣州市督學局長, 赴日本、菲律賓等地考察教育。
1921年,何劍吳四任南武校長。同年4 月, 廣東省第八屆運動會在北較場舉行, 大會名譽會長孫中山、會長朱慶瀾聘何劍吳擔任大會評判部長。
1923年至1927年,何劍吳自捐巨款在新加坡重組靜方女校。
1929年,何劍吳應廣東省教育廳廳長黃節之邀回穗創辦廣東省立第一師範學校,並任校長,為廣東培養了大批師資人才。
1929年6月6日,暨南大學主辦 “南洋華僑教育會議”。會議敦聘嶺南大學校長鐘榮光、復旦大學校長李登輝,廈門大學教育科主任孫貴定,廣東省立第一師範學校校長何劍吳等。 大會選舉鄭洪年、劉士木、何劍吳、潘華典、葉華芬5人組成主席團。
1933年秋,何劍吳出任南武中學校長,兼香港九龍精武國小校長。
1935年,日本軍國主義者侵占我國大片領土,國難方殷。何劍吳看到學校男生大多數留了長頭髮“花旗裝”,很不合抗戰精神,也不合南武中學的一貫傳統,便下令男生一律改為短髮“陸軍裝”。一些學生不理解何校長的愛國情懷,有的受到別有用心的人挑唆,帶頭罷課,要何校長下台。何劍吳遂辭別南武中學,留詩一首,悄然離去。
1936年,何劍吳赴北平、上海等地開設黃晦聞紀念圖書館,後赴香港治病。
1937年,何劍吳在香港九龍賃屋重開南武,親主其事。
1939年7月14日,何劍吳因積勞成疾而溘然長逝。
1945年抗戰勝利後,何劍吳遺骨歸葬於廣州南武校園。
1948年10月,何劍吳受到國民政府教育部明令褒揚其創辦教育的業績。
1990年3月5日,廣州市南武中學舉行建校85周年紀念大會。為紀念何劍吳, 校友重新修建何劍吳頭像雕塑紀念碑,表達了南武人對先賢的崇敬和緬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