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困難戶數

是指報告期末符合當地人民政府規定的住房困難標準的戶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住房困難戶數
  • 保障性住房:1000萬套
  • 屬性:住房
  • 時間:2010年
簡介,住房困難人群有望梯次享受保障房陽光,持續過熱樓市有望回歸理性,

簡介

復旦大學房地產研究中心主任尹伯成指出,在土地供應量和住宅供應量均占六七成左右的保障房,將大大穩定人們對市場的預期並為中低收入人群改善居住條件帶來希望,為平抑房價過快上漲創造積極條件,也進一步增強了各方對樓市調控的信心。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日前宣布,今年我國將開建保障性住房1000萬套,相比2010年的580萬套增長70%,其面積大體相當於2010年全年商品房的供應量,創歷年之最。
這一計畫如何落實?哪些人群會因此受益?將給房地產市場帶來哪些變化?帶著這些問題,記者分赴江西、上海等地進行了調查採訪。

住房困難人群有望梯次享受保障房陽光

“要不是政府建造的廉租房,像我這樣的殘疾人,一輩子都不敢想能住進這樣的房子。”江西贛州市民郭贛英自幼患小兒麻痹症無法行走,10多年前丈夫下崗後,一家三口生活拮据,一直租住在城郊接合部兩間狹小的房屋裡。2006年搬入市區渡口路廉租房小區後,兩室一廳62平方米的房子,每月60多元租金比原來200元便宜了很多。
目前,贛州全市已有1萬多戶像郭贛英這樣的家庭享受了廉租房的陽光。
業內人士分析,1000萬套保障房計畫的推出表明,國家加快推進住房保障體系建設的決心堅定,步伐疾速。未來幾年,中低收入家庭、進城農民工、大學畢業生、棚戶區住戶和農村危房戶等住房困難群體,將根據其住房困難程度和經濟承受能力,陸續享受到相應的住房保障。
贛州市委副秘書長廖智斌說,贛州市從2004年起啟動廉租房建設,6年來投入財政資金40多億元建設了數萬套保障性住房。如今在贛州,中低收入家庭可申購經濟適用房,困難家庭可申請租住廉租房,進城農民工可申購新市民公寓,新畢業大學生可住大學生公寓,征地拆遷農民也普遍“洗腳上樓”住進了樓房。
廖智斌說,從贛州的實踐看,按照國家目前的決心和力度,各類“住房困難群體”都將梯次享受“保障房陽光”。
在上海,廉租房保障對象收入標準已五度放寬,人均月收入限額從城鎮“低保”線的320元提高到1100元,財產限額從3萬元逐步放寬到12萬元,在這種收入水平以下的人群已經實現“應保盡保”,目前已超過7萬戶享受廉租房。經適房的購買對象人均月可支配收入限額也已由2300元放寬至2900元,人均財產限額由7萬元放寬至9萬元。公租房則不設“收入線”,與上海就業單位簽訂一定年限工作契約,在上海無自有住房或人均居住面積低於15平方米的均可申請。

持續過熱樓市有望回歸理性

90個重點城市監測顯示,2010年1到11月,新建商品住房上市面積達3.55億平方米。1000萬套保障房,即使按照每套40平方米計算,其總面積將超過2010年全年新上市商品房。
分析人士指出,保障房新建並陸續投入使用後,由政府主導的保障房將擠入商品房“一股獨大”的住宅市場,房地產市場將進入“商品房+保障房”的雙軌制時代。
去年以來,我國房地產市場調控力度不斷加強,但房價依然走高。業內人士認為,進入“雙軌制時代”,政府保障房成為住宅市場的主要供應源,成為調控市場的有力砝碼,這將有效遏制房價持續上漲,促使房地產市場逐漸回歸理性。
“十二五”期間,上海計畫新建住宅1.3億平方米,其中保障房約占總面積的50%、套數約占60%,上海市房管局局長劉海生說:“這將使上海的住房保障工作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中原地產的報告認為,2008年以來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建設規模以每年倍增的速度擴大,但住建部此次公布2011年1000萬套保障性安居工程的計畫建設任務,遠遠超過此前預期。配合該計畫,各省區市也紛紛宣布上調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計畫,不少省份十二五期間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比例占整體供應的60%甚至更高。今後二三年內我國將形成保障房的供應高潮。
國家發改委投資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投資協會會長張漢亞說,1000萬套計畫透露的國家保障房發展信號表明,我國房地產市場將向健康的方向發展。
但是,在地方政府依賴土地財政的當下,如何使保障房建設得到落實至關重要。國家信息中心的報告顯示,除2010年完成較好外,過去幾年全國保障房投資任務完成率只有1/3,經濟適用房開工面積僅占商品房的5%。
“髒亂差小區”減少 將促進社會和諧
有了合適、穩定的公租房,不僅有踏實感,更有安全感。”從江西贛州來上海打工多年的農民工羅新愈說。幾年來,他輾轉上海城郊各地換房而租,一些臨時居住、群租的小區髒、亂、差,治安條件也不好。2010年底,他和公司的幾位員工一同租住了閔行區七寶鎮新落成的公租房小區“聯明雅苑”。兩居室公寓廚衛、電話、寬頻、空調等一應俱全,進出都要通過門禁系統,有24小時保全服務,而房租比周邊同等條件的商品房要低30%。
“大規模興建保障性住房,解決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困難,既可以減少個人家庭‘小賬’支出,更可增進社會和諧的‘大賬’”。復旦大學住房政策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陳杰說,過去,城市低收入人群和進城農民工大量聚居在棚戶區、城中村等“髒亂差”小區,容易滋生社會問題。隨著1000萬套保障房逐步投入使用,這部分人群有望住進新樓,改善生活條件,有利於增加社區和諧程度。
“保障房不僅滿足居住需要,更要提供生活服務。”聯明雅苑所在的七寶鎮聯明村黨支部書記楊志榮告訴記者,外來務工人員住進公租房後,社會管理和服務加強了,社會秩序得到了改善。記者在“聯明雅苑”看到,小區內設立了便民的超市、餐飲、點心店、副食品商店,一個標準化籃球場已投入使用,桌球室、圖書館等更多設施正在建設中。
保障房小區會不會成為新的“城市貧民窟”?江西贛州市保障性住房在規劃選址時堅持“兩個不”:不建在城市邊緣偏僻地帶,不大面積集中連片,廉租房一般選址在繁華商業街區,與商品房甚至高檔住宅“插花”建設。比如贛州中心城區的渡口路廉租房的住戶,出門就是電子城、汽車站、大型購物廣場等,不但生活方便,而且容易就近找到商業零售、家政服務等工作,使低收入者融入都市生活,與其他社會階層和諧相處。
贛州廉租房面積嚴格控制在國家規定範圍內,一般在30至60平方米之間,都設計了獨立的廚房、衛生間和陽台,水、電、氣齊全,小區內物業、健身場所完備,周邊公共運輸及幼稚園、超市、衛生站所配套。與此同時,贛州市還將民政、福利、慈善機構設在廉租房小區,讓中低收入者入住保障房後享有公共服務。記者 林艷興 葉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