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敘述,生物學,食性,羽毛,飛行,分類學,分類,種系發生學,
敘述
生物學
食性
似鳥龍下目可能從植物中攝取大部分的卡洛里。許多似鳥龍類恐龍,包含原始的物種,在胃部發現了許多的胃石,這是草食性動物的特徵。亨利·費爾費爾德·奧斯本(Henry Fairfield Osborn)認為這些類似樹懶的長手臂,可能在進食時用來將樹枝拉低;這個理論由一個關於它們奇特、鉤狀手掌的研究得到支持。似鳥龍科恐龍是北美洲最常見的小型恐龍,這符合它們為草食性恐龍的理論;因為在一個生態系統中,草食性動物常在數量上超過肉食性動物。
由於似鳥龍的保存良好標本,科學家得以觀察似鳥龍科恐龍的喙狀嘴生理結構。一個2001年的研究顯示喙狀嘴的內部有許多垂直溝脊,類似現代鴨子的嘴部內部。這些垂直溝脊讓某些古生物學家認為似鳥龍科恐龍是濾食性動物,它們使用喙狀嘴過濾水,以過濾出小型水生生物。然而,其他古生物學家反對這個看法,它們指出這些喙狀嘴中的類似結構,也出現在許多具有喙狀嘴但非濾食性動物的身上,包括烏龜,它們並非濾食性動物。
羽毛
似鳥龍類是否存在和廓羽盜龍類一樣的正羽是有爭議的。 已知一個標本具有非常類似鴕鳥的羽衣和羽毛排列。
飛行
Gregory S. Paul推測,似鵜鶘龍可能有飛行能力,或者是一個剛失去飛行能力的動物的後裔。這是由於大的胸骨板和鉤狀突的存在,意味著飛行肌。數年前,古生物學家Mickey Mortimer也注意到了這些適應飛行的特徵。
分類學
分類
似鳥龍科是在1890年由奧塞內爾·查利斯·馬什(Othniel Charles Marsh)所命名,似鳥龍科起初被分類於斑龍類(在當時為一種“未分類物種集中地”,包含任何中到大型獸腳亞目恐龍),但因為許多更多樣性的獸腳類恐龍被發現,似鳥龍科與其他獸腳類恐龍的真實關係有待解決;後來他們被移到虛骨龍類。在1976年,瑞欽·巴思缽(Rinchen Barsbold)認為似鳥龍科與其它恐龍相比相當獨特,因此將此科分類於個別的似鳥龍下目。在1990年代,似鳥龍下目與似鳥龍科的內容隨者不同作者的親緣分支分類法定義而有所改變。例如,保羅·塞里諾在1998年將似鳥龍科包含所有的似鳥龍下目恐龍;但後來將似鳥龍下目擴大範圍,成為一個基群演化支,並將先進的似鳥龍科置於似鳥龍下目之內,這個分類出現在2000年代早期的大部分文獻里。
種系發生學
在1990年代早期,著名的古生物學家,例如托馬斯·霍爾特(Thomas R. Holtz Jr)假設出獸腳亞目與夾跖龍類(Arctometatarsalia)之間有緊密的關係;二足恐龍的上足部骨頭擠壓在一起,這是種奔跑的適應演化。在1994年,霍爾特將夾跖龍類定義為:獸腳亞目之中,首隻發展出夾跖腳掌的物種,以及它們的後代。這群生物包含傷齒龍科、暴龍超科、以及似鳥龍下目。霍爾特後來在1996年與2000年,以支系作為基礎,重新將夾跖龍類定義為:似鳥龍,以及獸腳亞目之中與似鳥龍有較近的最近共同祖先,而非與鳥類有較近共同祖先的所有物種。之後大部分科學家,包括霍爾特在內,認為夾跖龍類並非一個天然演化支,並證實暴龍超科與傷齒龍科與虛骨龍類的親緣關係較近,而離似鳥龍下目較遠。自從夾跖龍類改採似鳥龍作為基礎的狹隘定義,該名詞與似鳥龍下目相比顯得多餘,所以夾跖龍類逐漸少用。
在2005年,塞里諾將似鳥龍形類演化支定義為:親緣關係接近急速似鳥龍,而離家麻雀較遠的所有物種。這個定義在種系發生學分類法中非常有用,但阿瓦拉慈龍科或某些生物群可能親緣關係較接近似鳥龍類,而離手盜龍類較遠。似鳥龍下目是個包含原始似鳥龍類與似鳥龍科的最小演化支。
以下分類圖是根據一個2014年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