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博斯普魯斯海峽(Bosporus Strait)又稱伊斯坦堡海峽。它北連黑海,南通馬爾馬拉海和
地中海,把
土耳其分隔成
亞洲和歐洲兩部分。
海峽全長30.4千米,最寬處為3.6千米,最窄處708米,最深處為120米,最淺處只有27.5米。
地理概況
黑海海峽的北段。位於
小亞細亞半島和
巴爾幹半島之間,東連黑海,西通
馬爾馬拉海,北連黑海,南通馬爾馬拉海和地中海,把土耳其分隔成亞洲和歐洲兩部分。是
黑海海峽的東段。海峽長約30千米,峽道狹窄彎曲。東北部最寬處3.7千米,中部最小寬度僅747米。水深27.5-124米。海峽兩岸為堅硬的花崗岩和
片麻岩,不易侵蝕,岸壁陡峭、水流湍急。同馬爾馬拉海、
達達尼爾海峽連線,成為
黑海沿岸國家出外海的唯一通道。海峽中海流呈不同方向的兩層水流。上層水(厚度10-20米)從黑海流向馬爾馬拉海,下層水則由馬爾馬拉海流向黑海。土耳其最大城市伊斯坦堡位於海峽中南段兩岸,1973年築成跨越海峽的博斯普魯斯公路大橋,長1560米。
海峽全長30.4千米,最寬處為3.6千米,最窄處708米,最深處為120米,最淺處只有27.5米。
交通要道
氣候水文
博斯普魯斯海峽屬於
地中海氣候。
平均氣溫:1月0-5℃,7月20-25℃。
年降水量600-800毫米。多偏北風。6-11月多霧。峽
內海水交流現象明顯。表流,由黑海流向地中海,流速達4.3節,鹽度18‰;
底流,由地中海流向黑海,流速約2節,鹽度38‰。時
有旋流、逆流,影響航行。北面入海口最寬處3.7千米,魯梅利希薩勒(Rumelihisari)和阿納多盧費內里(Anadoluhisari)兩城堡間最窄處750米。中流深度36.5-124米不等。海峽中央有一股由黑海流向馬爾馬拉海的急流,水面底下又有一股逆流把含鹽的海水從馬爾馬拉海帶到黑海。魚群
季節性地隨水流往來於黑海和馬爾馬拉海之間,使得這一帶的
漁業資源十分豐富。
黑海
馬爾馬拉海
馬爾馬拉海,又譯
馬摩拉海,是世界上最小的海,面積11350平方千米,馬爾馬拉海從東北眼端經博斯普魯斯海峽通黑海,西南經達達尼爾海峽通愛琴海,余處被土耳其領土所包圍,是黑海與地中海之間的唯一通道,屬黑海海峽。
位置
相關歷史
名稱由來
博斯普魯斯在
希臘語中是“牛渡”之意。傳說
古希臘萬神之王
宙斯,曾變成一頭雄壯的神牛,馱著一位美麗的人間公主,從這條波濤洶湧的海峽游到對岸。海峽因此而得名。
歷史沿革
1841和1871年,土耳其曾先後制定了通過海峽的商船和軍艦的
管理條例。在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俄、英、法等國曾達成一項秘密交易:如果它們在戰爭中取勝,土耳其的君士坦丁堡、博斯普魯斯和
達達尼爾海峽兩岸的大片土地,以及這兩個海峽之間的馬爾馬拉海中的島嶼將歸
俄國。交換條件之一是英、法的船艦可以自由通過海峽。1917年俄國
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勝利,列寧宣布廢除這一秘密條約。如今,海峽兩岸的土地主權均屬土耳其。通過這個海峽的船隻,按照1936年在
瑞士蒙特羅簽訂的《關於海峽制度公約》的規定行駛。在海峽南端的最窄處,飛架著世界第四大吊橋、歐洲第一大吊橋──
博斯普魯斯海峽大橋。它氣勢雄偉,橫跨在
海峽西岸的奧爾塔科伊和東岸的貝伊勒爾之間,連線著歐、亞大陸。大橋於1970年動工興建,1973年建成。整座
橋長1560米,橋面寬33米,可同時並行6輛汽車,
橋身高出水面64米,跨越水面1074米,兩端
引橋分別為255米和231米。橋的兩端各有一呈“門”字形的高達165米的
橋塔,位於東岸的重5萬噸,西岸的重6萬噸,橋塔的
牽引力達15400噸。大橋水中沒有橋墩,整個橋身以兩根巨大的鋼索牽引,支撐著整個橋面,每根鋼索由11300根5毫米的鋼絲擰成。整座大橋宛若一條長虹飛架在海峽兩岸,溝通了
歐亞兩洲的交通和運輸,方便了兩洲人民間的交流。博斯普魯斯海峽的中央有從
黑海流向馬爾馬拉海的急流,水底下則有從
馬爾馬拉海流回黑海的逆流。
政權交替
博斯普魯斯意為“牛涉水之地”,據傳曾有傳說人物
伊俄(Io),化身為一小母牛漫遊越過
色雷斯國博斯普魯斯海峽。鑒於海峽的重要
戰略地位,為了保衛跨越海峽南端的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堡),
拜占庭諸皇帝和以後的
奧斯曼帝國諸蘇丹沿海峽兩岸,特別是歐洲一側先後修建了許多城堡,其中最有
代表性的是阿納多盧費內里希薩勒和魯梅利兩城堡;前者位於海峽
亞洲一側沿岸,為
巴耶塞特一世(Bayezid I)於1390-1391年所建;後者就在海峽正對面,為穆罕默德二世(Mehmed II)於1453年所建。由於19世紀時歐洲強國日益增長的影響,1841、1871年先後訂立通過海峽的商船和軍艦的管理條例。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奧斯曼帝國戰敗後,海峽的
控制權由一國際委員會接管,1936年始重歸土耳其管理。跨越博斯普魯斯海峽的兩座大橋分別於1973年(博斯普魯斯I,主跨1074米)和1988年(博斯普魯斯II,主跨1090米)建成。
相關文學
神話傳說
博斯普魯斯海峽如同其他一些名勝景觀一樣,也有美麗的神話傳說。相傳,眾神之首宙斯有一個情人叫伊奧,為了向他的妻子
赫拉隱瞞此事,他把伊奧變成了一頭牛。後來,赫拉還是知道了這件事。她便變成一隻
牛蠅去騷擾變成牛的伊奧,伊奧為了躲避牛蠅,便跨過了一道水牆。在
古希臘語里,“博斯(bous)”就是“牛”的意思,“普魯斯(phoros)”為“水牆”之意,神話中所說的那道水牆便是今天的博斯普魯斯海峽。
文學中的海峽
“女人頸子下面的那個凹處叫什麼?在前面。這兒。那叫什麼?它有正式的名稱嗎?那個凹處有沒有你的拇指那么大?”——《英國病人》在小說《英國病人》中,男主人公奧爾馬希被女主人公凱瑟琳頸下的凹處所吸引。他記得在玫瑰花架下,凱瑟琳捉住他的手,把它放在她脖子下的凹處。但奧爾馬希一直弄不清那個部位究竟叫什麼地方,就將其命名為“博斯普魯斯海峽”,後來有人告訴他學名應該叫“
胸骨上凹”。小說中男主人公為其命名,借戰略位置重要的博斯普魯斯海峽寓意最吸引人的地方,往往就是最危險的地方。
交通信息
乘坐T1至Eminonu站
海峽風光
博斯普魯斯海峽
兩岸分屬歐亞兩洲,但景色十分相似。草地、樹叢,片片翠綠;高樓、小屋,點點朱紅。
羅馬帝國和奧斯曼帝國遺留下來的巍峨王宮,傍水聳立,古堡殘垣,矗立岸邊。在海峽的中段,兩岸各有一個14-15世紀的古堡,像一對威武的雄獅,昂首挺立。海峽的自然風光與歷史古蹟相映成輝,博斯普魯斯海峽已成為
土耳其的著名
旅遊景區之一。在這座四面環水奇妙的
伊斯坦堡里,渡輪曾是人們的主要交通工具,因此乘船遊覽博斯普魯斯海峽是一大樂事,觀光客一般由希爾凱基碼頭上船,在栱渡海峽時,可以盡情欣賞西岸風光,細心品味這座名城的奇妙之處。乘坐遊船進入博斯普魯斯海峽海峽,兩岸秀美的風光如入畫境。岸邊停靠著各式各樣大小不一的遊艇,偶爾也有停泊的巨輪。岸上山巒起伏,綠樹掩映中一幢幢風格各異的建築錯落有致。這裡有拜占庭時期的夏宮,有奧斯曼帝國的城堡,還有無數
私人別墅。有的宮殿如今成了博物館,有的被改造為伊斯坦堡最好的
五星級酒店,各國總統也常在此下榻。瀕海的叢林中,分布著大大小小的咖啡館、酒吧、茶館、餐廳和酒店,是人們消夏、度假和散步的理想去處。鑒於海峽的重要戰略地位,為了保衛跨越海峽南端的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堡),拜占庭諸皇帝和以後的奧斯曼帝國諸蘇丹沿海峽兩岸,特別是歐洲一側先後修建了許多城堡,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阿納多盧費內里和魯梅利希薩勒兩城堡;前者位於海峽亞洲一側沿岸,為
巴耶塞特一世(BayezidI)於1390-1391年所建;後者就在海峽正對面,為
穆罕默德二世(MehmedII)於1453年所建。
海峽兩岸
博斯普魯斯海峽將土耳其最大的城市伊斯坦堡一分為二,兩岸皆是
歷史名城伊斯坦堡的風光。伊斯坦堡始建於前660年,當時希臘人在今“皇宮鼻”的地方依山築城,取名
拜占庭。324年,羅馬帝國
君士坦丁大帝從羅馬遷都於此,將其重修,改名君士坦丁堡,別稱新羅馬。395年
羅馬帝國分裂後,成為
東羅馬帝國首都。伊斯坦堡是土耳其最大的
工業運輸、貿易和文化中心。全國50%的進口、15%的出口通過該市進行。該市的
工業資本、工人人數以及產量均占全國的50%,
生產總值約占全國的51.5%。工業主要有紡織、食品、水泥、菸草、
船舶修理等。附近
耕地面積較少,但農業發達,作物主要有小麥、
燕麥、大麥和
甜菜。此外,漁業、
畜牧業、
園藝業也比較發達。伊斯坦堡是聯繫歐洲與亞洲的樞紐,公路和鐵路四通八達。1973年建成的博斯普魯斯海峽大橋使該市歐亞兩部分連在一起。1998年第二座海峽大橋落成。該市阿塔圖爾克機場是土耳其最大的
國際機場,規模宏大,可起降各種大型
噴氣式飛機,現仍在擴建中。
伊斯坦堡多名勝古蹟和伊斯蘭教教寺院。最著名的有
托普卡帕宮博物館、道爾巴馬赫切宮殿、蘇丹阿赫邁特
清真寺、阿亞索非亞博物館等。大學有
伊斯坦堡大學、伊斯坦堡技術大學、海峽大學以及其它高等院校。
海峽大橋
伊斯坦堡位於博斯普魯斯海峽兩岸。窄窄的海峽把全市一分為二:海峽西岸屬歐洲,東岸則屬亞洲。兩岸之間,一座長達1560米的現代化網索大吊橋雄踞海面。它建於1973年,是歐洲第一大吊橋,世界第四大吊橋。橋上可並行6輛汽車,每天通過大橋的車輛達10萬輛。大橋正中,醒目地畫著一條白線,這便是歐、亞兩洲分界的標誌。凡是到伊斯坦堡來旅遊的人,都想乘車通過一次大橋,看看這條
分界線,體驗一下
洲際旅行的樂趣。1988年,在離這座大橋8海里的地方,又架起了第二座博斯普魯斯海峽大橋,更便於歐亞兩洲人民的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