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伊伏丁那社會主義自治省

伏伊伏丁那社會主義自治省

伏伊伏丁那自治省位於塞爾維亞北部,東、北、西分別鄰接羅馬尼亞、匈牙利和克羅地亞,面積21506平方公里,人口203.5萬,首府諾維薩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伏伊伏丁那社會主義自治省
  • 面積:21506平方公里
  • 州的數量:7個
  • 主體民族:塞爾維亞
  • 官方語言數量:六種
簡介,歷史,行政區劃,人口,

簡介

伏伊伏丁那是塞爾維亞共和國北部的自治省,東、北、西分別鄰接羅馬尼亞匈牙利克羅地亞,面積21506平方公里,有塞爾維亞族、匈牙利族、克羅地亞族等。首府諾維薩德,地處多瑙河中游平原南部,大部為地勢平坦的黑土平原。溫帶大陸性氣候,年降水量550-750毫米,多瑙河、薩瓦河、蒂薩河流經本區,建有一系列水利工程。伏伊伏丁那為重要的農業區,小麥、玉米、向日葵和甜菜產量均居全國重要地位,還產麥類、菸草、苧麻等,畜牧業發達。工業除開採天然氣石油外,主要有食品加工、紡織、農業機械、儀表、化工等。重要城市還有蘇博蒂察、松博爾等。
伏伊伏丁那民族構成複雜,其中塞爾維亞為族主體民族。
民族(2002年) 組成大致如下:
塞爾維亞族:65.05%
匈牙利族:14.28%
斯洛伐克族:2.79%
克羅地亞族:2.78%
其他:15.1%
伏伊伏丁那有六種官方語言,分別是:塞爾維亞語、匈牙利語、斯洛伐克語、羅馬尼亞語、克羅地亞語、盧森尼亞語。 以上為省政府的所有官方語言,下轄各市政府可能只使用其中一部分。

歷史

遠古時期伏伊伏丁那的居民有伊利里亞人、色雷斯人、凱爾特人等。後來該地成為羅馬帝國的一部分。當時伏伊伏丁那屬於潘諾尼亞行省,境內的斯雷姆斯卡米特羅維察當時是該地區的重鎮,有六名羅馬皇帝在該地或附近出生。
匈人於395年將羅馬人逐出潘諾尼亞,後來匈人、拜占庭帝國、保加爾人、匈牙利人相繼統治伏伊伏丁那。1526年,奧斯曼帝國軍隊北上歐洲,在Mohács戰役(莫哈芝戰役)中擊敗匈牙利,匈牙利Jagiellon王朝(亞傑隆王朝)隨之崩潰,匈牙利大部分地區由奧斯曼所兼併。
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於18世紀初接管伏伊伏丁那,奧地利皇帝給予當地塞爾維亞人選擇公爵的權利,該地因此被塞爾維亞人稱為“公爵領地”(Vojvodina),即“伏伊伏丁那”名稱的來源。在哈布斯堡的統治下,來自王朝其他地區的移民紛紛移居伏伊伏丁那,造成了該地的民族構成的多樣性。1867年奧地利正式改為奧匈帝國(奧地利與匈牙利),此時伏伊伏丁那屬於匈牙利管轄。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奧匈帝國戰敗,旋即崩潰。伏伊伏丁那加入了塞爾維亞,該國後來又加入了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斯洛維尼亞王國的一部分。王國於1929年更名為南斯拉夫。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伏伊伏丁那大體併入了軸心國一員的匈牙利,戰後又重新成為由狄托領導的南斯拉夫的一部分。
南斯拉夫於1974年實行的新憲法給予了伏伊伏丁那高度自治,但在南聯盟米洛舍維奇的領導下於1990年取消了該自治省的許多權利。與科索沃不同,伏伊伏丁那局勢始終比較平靜,沒有爆發大規模戰爭。
米洛舍維奇倒台後,伏伊伏丁那的各少數民族大體擁護新政府。2002年該自治省的自治權得到了恢復,2004年採用了新省旗。

行政區劃

伏伊伏丁那被多瑙河與蒂薩河一分為三,其中西北部分為巴奇卡地區,東部為巴納特地區,西南部為斯雷姆地區。
伏伊伏丁那分成七個州:
北巴納特州
中巴納特州
南巴納特州
北巴奇卡州
西巴奇卡州
南巴奇卡州
斯雷姆州

人口

按民族:
1,321,807為塞爾維亞族 (65.05%)
290,207為匈牙利族 (14.28%)
56,637為斯洛伐克族 (2.79%)
56,546為克羅地亞族 (2.78%)
49,881為南斯拉夫族 (2.45%)
35,513為黑山族 (1.75%)
30,419為羅馬尼亞族 (1.50%)
29,057為吉普賽族(1.43%)
19,766為本耶夫奇族 (0.97%)
15,626為盧森尼亞族(0.77%)
11,785為馬其頓斯拉夫族 (0.58%)
按語言:
1,557,020為塞爾維亞語 (76.63%)
284,205為匈牙利語 (13.99%)
55,065為斯洛伐克語 (2.71%)
29,512為羅馬尼亞語 (1.45%)
21,939為羅姆語 (1.08%)
21,053為克羅地亞語 (1.04%)
按宗教:
1,401,475為東正教 (68.97%)
388,313為天主教 (19.11%)
72,159為新教 (3.55%)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