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波拉出血熱

伊波拉出血熱(EBHF)是由一種絲狀病毒感染導致的急性出血性、動物源性傳染病。1976年,伊波拉出血熱在非洲的蘇丹和薩伊暴發,病死率高達50% ~ 90% 。因該病始發於薩伊北部的伊波拉河流,並在該區域嚴重流行,故命名為伊波拉病毒,其形態學、致病性等與馬爾堡病毒相似,但免疫原性有所區別。

基本介紹

  • 別稱:伊波拉病毒病
  • 英文名稱:Ebola hemorrhagic fever
  • 就診科室:感染科
  • 常見病因:伊波拉病毒(EBV)引起
  • 常見症狀:高熱、頭痛、喉嚨痛、關節痛等全身中毒症狀,繼之出現嚴重嘔吐、腹瀉
  • 傳染性:有
  • 傳播途徑:通過接觸患者及病畜的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傳播
病因,流行病學,臨床表現,檢查,診斷,治療,

病因

由伊波拉病毒(EBV)引起。伊波拉病毒屬於絲狀病毒科,有包膜,非節段性,負鏈 RNA 病毒。絲狀病毒科包括馬爾堡病毒屬,cuevavirus 屬和伊波拉病毒屬,其中伊波拉病毒屬有五個不同的病毒種。薩伊伊波拉病毒、蘇丹伊波拉病毒,本迪布焦伊波拉病毒,大森林伊波拉病毒,雷斯頓伊波拉病毒。其中萊斯頓亞型(Reston)只感染靈長類動物,其他都可以感染人類。最致命的是薩伊(Zaire)亞型。這次流行的病毒是新型的薩伊伊波拉病毒亞種。
伊波拉病毒其實不易傳播。該病毒無法通過水、空氣或食物傳播,沒有症狀的人也不會傳播,傳染途徑只有患者或死者的體液和被污染的針頭等工具。因此,只要從被檢測者中找出患者並將他們隔離,便有助控制疫情。

流行病學

此次伊波拉病毒疫情於 2013 年 12 月在幾內亞爆發。目前疫情已經蔓延到幾內亞,賴比瑞亞,奈及利亞,獅子山等四個國家。世衛組織當地時間8月11日表示,目前已登記在案的受感染病例有1848人,包括疑似和已確診的病例,其中 1013 例死亡。這是迄今為止最嚴重的伊波拉疫情爆發記錄。
1.傳染源
伊波拉病毒是一種人畜共患的病原體。整個撒哈拉中部和南部的非洲地區有不同種類的果蝠可以攜帶這種病毒。人與人之間的傳播可引起暴發,這往往是由野生動物庫傳播到人類開始,病毒變種的遺傳基因幾乎相同,與當前西非爆發的疫情相似。根據最新訊息,此次疫情的最初感染者為一名2歲男童,通過接觸蝙蝠感染了伊波拉病毒。
2.傳播途徑
伊波拉病毒不能通過飛沫傳播,故其傳染性沒有麻疹或流感那么強。麻疹或流感患者在出現症狀之前就可以傳播病毒,伊波拉病毒感染者只在出現症狀後才具有傳染性。
與感染者分泌物的直接接觸,如唾液,是伊波拉病毒傳播的基本途徑。但伊波拉病毒不能通過咳嗽或打噴嚏傳播,也不會通過偶然的接觸傳播。它通過患者的分泌物如嘔吐物,腹瀉物或血液傳播,也可以通過直接接觸傳播。它還可以通過直接接觸患者的唾液,汗液和眼淚傳播。
3.易感人群
由於只有那些有症狀的患者才具有傳染性。被病毒傳染的主要是負責照顧患者的醫護人員,以及與患者有密切接觸的家庭成員。另一種感染的方式是那些處理屍體時的家庭成員,還有那些吃果蝠、羚羊或其他可能感染病毒動物的人。

臨床表現

伊波拉病毒感染人類後的潛伏期為 2~21 天,大多數患者在感染 8~9 天后病情危重。一旦被感染,患者在 1~2 天內出現症狀。
臨床患者可出現高熱、頭痛、喉嚨痛、關節痛等全身中毒症狀,繼之出現嚴重嘔吐、腹瀉。可在 24~48 小時內發生凝血功能障礙與血小板減少症,從而導致鼻腔或口腔內出血,伴隨皮膚出血性水泡。在 3~5 天內,出現腎功能衰竭,並導致多器官功能衰竭和瀰漫性血管內凝血,伴隨明顯的體液流失。

檢查

由於缺乏有效的治療措施,診斷成為應對伊波拉病毒的關鍵。檢測實驗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多重 RT-PCR 檢測。抗原檢測也可以一起進行,作為確診檢測。而抗體檢測(例如IgM和IgG)是次要的檢測方法。
歐盟的“歐洲移動實驗室”發揮了巨大作用。第一個“移動實驗室”已於2014年3月被派往幾內亞的蓋凱杜疫區,目前已開展約1100次檢測,其中超過400次檢測結果為陽性。目前全球總共發現不到兩千例伊波拉出血熱確診或疑似病例,“移動實驗室”在確診病例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
2014年8月,歐盟還將設定第二個“移動實驗室”,它有可能被運往獅子山。
歐盟的這種“移動實驗室”一直就是為應對突發疫情而設計的。其檢測範圍覆蓋全球多種威脅巨大的病毒。伊波拉疫情使其有了發揮作用的實戰機會。從實戰中不斷總結伊波拉病毒特點,獲得最新數據,有助完善其診斷水平。而“移動”的特點,使該實驗室可以奔赴許多疫區,提高發現患者的效率。

診斷

伊波拉病毒潛伏期為2~21天,如何及早發現是關鍵。因此全球各國都在研發快速檢測法。中國在這方面表現突出。
中國已經具備了對伊波拉病毒進行及時檢測的診斷試劑研發能力。在抗體技術上,中國前期也已經有了很好的多元性抗體的製備能力,包括已經掌握了伊波拉病毒的抗體基因,啟動抗體的生產程式不會需要太長的時間。
中國在診斷試劑方面和抗體技術方面對伊波拉病毒是有備而來的。中國目前約有9個課題、10個國家級研究單位在從事伊波拉病毒研究,包括檢測方法、診斷試劑開發、疫苗和藥物等。這為我國應對伊波拉疫情提供了很好的技術支持,現在有很多試劑已經研發,很多方法和診斷試劑的技術儲備可隨時提供我國疾控部門套用。

治療

1.現狀
目前無有效疫苗,發現可疑患者應立即隔離,發現病猴應全部捕殺。死亡患者立即火化。
治療手段只有對症支持治療(靜脈輸液,血液和血小板輸注)。
其他方法包括輸注恢復健康伊波拉病毒感染者的血漿。這種方法的前提是康復患者的血漿中含有救命的中和抗體。根據此次疫情期間的最新報導,這種試驗性的治療手段已經在臨床運用,雖然該療法的療效未知。
2. 新藥進展
兩名感染伊波拉病毒的美國患者已率先接受試驗性新藥治療,他們原本病情嚴重,但在使用名為ZMapp的藥物治療後病情開始好轉,其中第一個接受治療的人甚至可以獨立行走,這讓醫學界看到了遏制伊波拉病毒的希望。儘管最終療效還有待觀察,但至少說明人類有希望戰勝這種“大殺傷力”病毒。
在這兩名美國患者開始服用試驗性藥物之前,沒有任何伊波拉藥物或疫苗經過深入的臨床試驗,更不用說得到醫療管理機構認證並上市。
從公開的研究資料看,全球範圍內,相關藥物最多也就是在猴子或部分健康人身上開展過初步測試。目前已知的只有兩種伊波拉藥物和一種疫苗在猴子身上測試後呈現不錯效果。研製這些產品的共有3家公司,其中兩家在美國,一家在加拿大,它們都曾接受美國衛生部門的資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