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川書院

伊川書院

伊川書院位於河南省伊川縣鳴皋鎮北宋神宗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理學程頤在此建立伊皋書院(元朝改名伊川書院)。此後20年間,程頤長期在書院講學,其思想體系和著述傳道活動大多在此間完成。程顥程頤二兄弟的弟子中較有名的有80多人,其中最為著名的是呂大臨楊時謝良佐游酢等人。廣為人知的“程門立雪”的故事即發生於此地。程頤所傳之道,就是對後世產生深刻影響的“洛學”,它對宋代理學思想體系的建立具有開創之功。伊川書院是理學的策源地之一,在中國書院史和思想文化史上,伊川書院有著特殊重要的歷史地位。

基本介紹

簡介,歷史,布局,地位,相關連結,

簡介

伊川書院,位於洛陽南百里處的伊川縣鳴皋鎮,始建於北宋元豐年間,距今有918年。原名伊皋書院,是中原三大書院之一。伊川書院在培養人才和弘揚理學思想上發揮了重要作用,在中國教育發展史和中國思想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伊川書院伊川書院

歷史

北宋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著名理學程頤因與王安石新政不合引退歸洛。時居北宋相位,與程頤政見一的文博贈與程頤鳴皋鎮舊園一址,良田千頃,以書為學之所。程頤於元豐五年(1082年)退出政壇,招收生員,“講易經、授理學”,專事著書講學,把其傳道授業的學府取名為伊皋書院。據相關資料記載,當時的伊皋書院正房5間為講堂;東西廂房各3間,為弟子居所;書院內有稽古閣,作貯書之用;大門上懸“伊皋書院”匾,為程頤所題。此後20年間,程頤長期在書院講學,其思想體系和著述傳道活動大多在此間完成。
伊川書院伊川書院
程頤學識博大精深,經術通明,程義理精微,誨人不倦,四方俊秀聞風而至,士大夫從學者日盈門。程頤定學制,列校規,言傳身教,名聲大振。他先後共收徒63名,名儒孟厚、楊時游酢、邵伯溫等皆出其門下。流傳千載的“程門立雪”典故即發生於伊皋書院,鳴皋鎮因之被譽為“理學名區”。
元大德九年(1306年),駐鳴皋鎮總兵克烈士希讀程頤先生<易傳>、<遺書>有得,感慨萬千,立志興學。他目睹書院經220餘年風雨剝蝕,已破敗不堪,就自籌資金,招募民工,在伊皋書院舊址修建歷時十年乃成,使書院得以中興。其子鐵木耳父遺志,復建古閣,藏書達萬本。延三年(1316),上報朝延,元仁宗感其誠意,敕名為“伊川書院”。
伊川書院落成,翰林院直學士友諒指導性撰文,集賢學士趙孟姚書丹,參知政事郭貫篆額,刻石立牌,永志紀念。
元代牌刻歷684年歷史風煙,仍直立於伊川書院。書丹者趙孟頫,融會貫通,創出了歷史上獨樹一幟的“真本”,其字輕婉轉,瑰圓玉泣,緞帶人以姿竟溢出於披拂間的感覺。因而近700年來,到伊川縣元至書院拓趙體字者紛至沓來。今這飽學之士至伊川書院領略中華文化遺風,賞趙體的分赴縱,臨莫趙體深沉酒脫,無不為中國書法世術的源遠流長,噦格獨特而讚嘆不已。
伊川書院於清朝康熙、乾隆年間多次重修,再次文風大盛。莫古老書院之興學育人之風悠然,名儒,學者雲集。在良師諄諄教誨下,無數優秀學生脫穎而出。求學於伊川書院的蔣祖、李南華、姬、李賢書、蔣祖等皆為頗有建樹的伊洛名 。

布局

伊川書院存大成殿三音,坐親面南,風雨如,堅固壯觀,古建築風格可罕一項。書院最明顯的遺風集中於那棵然挺癢立的宋柏之上。其柏三人合抱,高聳入雲,雖經千年風雨襲,歷盡滄桑巨變,古柏仍如鐵打銅鑄,巋然立,八千里風昧吹不倒,九萬個雪霆也難轟,俱依於宋柏之下留影梁。

地位

程頤所傳之道,就是對後世產生深刻影響的“洛學”,它對宋代理學思想體系的建立具有開創之功。伊川書院是理學的策源地之一,在中國書院史和思想文化史上,伊川書院有著特殊重要的歷史地位。

相關連結

程頤,北宋河南洛陽人,著名的理學家和教育學家,是理學的主要奠基人之一。為了便於著書傳道,程頤於北宋神宗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上書宰相文彥博,希望將洛陽城南10公里處———龍門山勝德庵上方寺附近的“荒蕪無用之地”,撥給他作為學田,以供著書講學資用。文彥博滿足了程頤的要求,把自己在伊川鳴皋鎮一處莊園贈給了他。鳴皋鎮南望九皋山,東臨伊水。《詩經》有“鶴鳴九皋,聲聞於天”,因而得名。程頤就在文彥博所贈的莊園上建立書院,正房5間為講堂,東西廂房各3間,是弟子居住的地方,大門一間,匾曰“伊皋書院”。另有宅田10畝,糧地10頃,以贍生徒。自程頤創建伊皋書院至去世的20多年間,他長期在書院著書講學,他的思想體系和著述及其傳道活動大多在伊皋書院完成,故被稱為“伊川先生”。書院興辦後,四方學子,雲集程門,“講易學、授理學”,求教者日夕盈門,“學者出其門最多,淵源所漸,皆為名士”。程頤所傳之道,就是對後世產生深刻影響的“洛學”,它對宋代理學思想體系的建立起了奠基作用,具有開創之功。程頤的壽命比程顥長20多歲,從事計學和傳道的時間也就遠遠超過其兄,二程弟子中的大多數學生為程頤的學生,而程頤的教學傳道活動又多在伊川書院進行,可以說伊川書院是理學的策源地之一。
程頤、程顥兩兄弟的直傳弟子有很多,較有名的有80餘人,大多有史可查,其中呂大臨、楊時、謝良佐、游酢被稱為“程門四先生”。程頤去世後,他的弟子不遺餘力地傳播並發展洛學。宋室南遷後,文化中心也隨之南移,二程的弟子將洛學流傳推廣到南方。其中對正宗洛學南傳起重要作用的就是楊時(號龜山),“載道而南,一時學者翕然從之,尊為正宗。”他長期從事講學,並建有東林書院。洛學由楊時南傳這一支的師承關係是:楊時—羅從彥—李侗—朱熹。朱熹是二程的四傳弟子,他以二程學說為本,兼取諸家之長,最終集理學之大成,完成了對舊儒學的改造。這樣,自二程到朱熹經過眾多弟子的傳播和發揮,終於形成了一套系統的新儒學思想體系,被稱為“程朱理學”。南宋寧宗末年,統治者開始尊崇理學,程朱理學取得正統官學地位,成為取代漢以來傳統舊儒學而占統治地位的思想。
到了近現代,理學作為官學雖早已成為歷史,但在長時期崇尚理學的背景下所形成的各種禮儀、規制,大都沿襲下來,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習俗的一部分。如有關生育、婚娶、喪葬等方面的鄉風民俗,不少仍是《朱子家禮》之制。其他如現在所說的“天理難容”、“理該如此”、“理所當然”等,其實都是理學的影響或造就。所有這些,若追根求源的話,就不能不追到二程,追到傳播其學說的伊川書院。伊川書院對理學的形成和傳播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