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簡介
該書成於
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當時程頤66歲。他本人對這部書非常重視。程頤去世後傳本不一,楊時曾加編次。但在宋元時,其書編卷仍不一致。清康熙間
呂留良定為 4卷,匯入《二程全書》,後
塗宗瀛又作校訂。20世紀80年代北京圖書館尚存宋殘本。
程頤受
王弼、胡瑗、王安石以義理治《
易》的影響,在此書中,借解釋《
周易》卦辭爻象來闡明義理。並在《易傳序》中提出“
體用一源,顯微無間”的理學命題,認為無形的理寓於有形的象中,理與象即是理與事的體用關係。
易象反映天地萬物之物象,易理則概括了天地之理。理不僅是天地萬物的根本,又是社會等級、人生道德的由來。這裡面還包括陰陽、動靜變化的思想和關於
理欲的觀點,反映程頤從宇宙自然到社會人生的較系統的哲學思想,成為宋明
理學的重要著作。該書從元代開始被列為科舉
必讀書,其中的哲學思想在封建社會後期有過重大影響。
作者學風
程頤《易傳》又叫《伊川易傳》或《周易程氏傳》,是程頤在涪陵寫成的。程頤謫涪後即開始著《易傳》一書,元符二年(1099年)正月書成並為之作序。《易傳》雖然只寫了一年,但是他對《易經》的研究,則是窮盡了畢生的精力。程頤早年就受《易》學於
周敦頤,其後即以“深明易道,吾所弗及”而見稱於
張載。後來講道於洛,也主要是傳授《易》學。程頤貶謫涪陵時,已經六十五歲高齡了,幾十年來對《易》學的研究,形成了他自己獨特的見解,於是在憂患之中著成《易傳》,可以說《易傳》是一部憂患之書。但是書成之後,又遲遲不願其流布。據程門弟子
尹焞說:“伊川自涪陵歸,《易傳》已成,未嘗示人。”他不急於讓自己著作流傳的原因,大概是想趁精力未衰的時候對《易傳》作進一步的修改和完善,這在他答弟子
張閎中的信中可以看出來:“《易傳》未傳,自量精力未衰,尚覬有少進爾。”後來到他病危臨終的時候,才將《易傳》授與門人
尹焞和張繹。這種慎之又慎的態度,可見其治學之嚴謹。
程頤治《易》推崇王弼,所以《易傳》用王弼注本,又用李鼎祚《周易集解》例,以
序卦分置諸卦之首。但是《易傳》只注釋了六十四經卦和彖、象、文言,而沒有注釋繫辭、說卦和雜卦,不知是什麼原因。有人說是仿王弼注《易》之例,有人說是草具未成,都只是推測之辭,真實情況已不得而知了。從思想發展的歷史進程來看,北宋可以稱之為儒家經學的復興時期。當時的思想家們非常重視對《周易》的研究,與程頤差不多同時的
歐陽修、
司馬光、
王安石、
邵雍、張載和蘇軾等人都對《易》學很有研究並且有專著,他們借《周易》論述世界本體和人生哲理,以《易》立言,蔚成風氣。程頤注《易》也完全是為了宣傳他自己的思想主張。他在《易傳》里系統地論述了自己的理學思想。我們現在如果要研究程頤,首先就得讀他的《易傳》。程門弟子
尹焞說:“先生平生用意,惟在《易傳》。求先生之學,觀此足矣。《語錄》之類,出於學者所記,所見有淺深,故所記有工拙,蓋不能無失也。”意思是說,《易傳》是程頤平生用力最多的著作,它是程頤學術思想的代表,任何記述程頤言論的《語錄》都不能同《易傳》相比。後來胡安國論述程頤的學術,首先提到的也是《易傳》。《易傳》是程頤理學思想的主幹,是程朱學派的理學經典著作之一,其地位與
朱熹的《四書集注》同樣重要。
易學流派
漢魏以來,《易》學研究一向分為兩大流派,即象數派和義理派。大抵說來,象數派重視宇宙變化的推測,義理派重視思維理論的研究。程頤《易傳》就是義理派集大成的代表作。程頤答弟子問《易》說:“有理而後有象,有象而後有數。《易》因象以明理,由象以知數,得其義則象數在其中矣。”又說:“必欲窮象之隱微,盡數之毫忽,乃尋流逐末,術家之所尚,非儒者之所務也。”他認為理才是《易》學的本原,研究《易》學要因象明理,只要得其義理,象數也就在其中了。如果把窮盡象數當作研究《易》學的目的,那是捨本逐末,是方術家的作法,而不是儒者追求的目標。宋儒治經重義理,他們喜歡在解釋儒家經義中,系統闡述自己的哲學思想,完全不同於漢唐經師的篤守師說和章句註疏之學。程頤可以說是這方面的代表人物,他在《易傳》裡面用理學觀點對《周易》進行了全新的解釋,他把“理”作為自己哲學的最高範疇,理不僅是《周易》象數、陰陽的本原,也是天地萬物的本原。天地萬物包括人在內,都是理的派生物。他認為《周易》作為一部筮書而能占筮,也只是一個“理”字在起作用。《易傳》系統地論述了自然、社會和人生哲理,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理學體系。這個體系以天理論為基礎,論證天地萬物得天理而常久不已、生生無窮。天理生成一切,支配一切,而又超然獨立於自然與人類社會,無所不照。這個理學思想體系,奠定了程朱學派的理論基礎,對後世理學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程頤的這個思想體系在我們今天看來自然是屬於唯心主義的東西,但是他對某些具體問題的論述卻很精彩。如他解釋《乾卦》:“元亨利貞謂之四德。元者萬物之始,亨者萬物之長,利者萬物之遂,貞者萬物之成。”以元亨利貞為始、長、遂、成,認為它揭示了萬物發生髮展的客觀規律,這就比以前的經師們專在文字訓詁上兜圈子來得高明。程頤還認為人的價值在於道德意識,這也是一種比較健全的價值觀。他在《賁卦》的訓釋中說:“君子所貴,世俗所羞;世俗所貴,君子所賤。”揭示了學者的價值觀與世俗的價值觀的對立,世俗所追求的是聲色貨利,富貴權勢,學者所追求的則是道德學問,人格理想。我們讀著這些格言式的警句,也不能不為他的深刻思想所震動。程頤在《易傳》里的很多論述常常閃耀著辯證思想的火花。例如他提出的關於事物運動、發展和變化的觀點,就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他認為“動靜相因,動則有靜,靜則有動,物無常動之理。”(《艮卦》)動和靜是相輔相成的,動中有靜,靜中有動,雖然作為具體事物總有靜止的時候,然而從總體上觀察,動比靜更為根本:“先儒皆以靜為天地之心,蓋不知動之端乃為天地之心也。非知道者,孰能識之。”(《復卦》)運動是事物存在的形式:“天地陰陽之氣,相交而和,則萬物生成,故為通泰。”(《泰卦》)由於天與地、陰與陽相互交感運動,萬物才得以生成。他認為只有運動不息的事物才有生命力:“天下之理,未有不動而能恆者也。”(《恆卦》)認為不動就不能長久存在。天地造化因為“動而恆久不已”才能“常”;日月星辰因為運動“恆久不已”才能“明”;寒暑相推,四時變化不已,才能成歲。他還認為事物發展到頂點就要走向反面:“物極則反,事極則變,困既極矣,理當變矣。”(《困卦》)象程頤這樣充分肯定事物運動的普遍性並揭示其發展變化的規律,在古代哲學家中並不多見。前人評論《易傳》,謂其“順天命,闡儒理,切人事,明治亂,一以義理為歸,而略於卜筮象數。”這的確是程頤的《易傳》的特色。《周易》文字簡略,涵義隱晦,程頤用自己的理學觀點進行解釋,使之明白曉暢。但是這樣做的結果,使《易傳》染上了太濃的理學色彩,非復《周易》之舊,而成為程頤自己的哲學著作了。洋洋灑灑寫了近二十萬言,成為同類《易》學著作中的煌煌巨著。
後世影響
自南宋
理宗時程頤封伯並從祀孔子廟庭,《伊川易傳》即被列為官書。明永樂十二年
胡廣等人奉敕修纂五經大全,其《周易大全》即合程頤《易傳》和
朱熹《周易本義》而成;清康熙五十四年,所謂御纂《周易折中》也主要是
雜湊二書而成的東西。《易傳》在我國封建社會後期被奉為寶典,
影響中國讀書人七、八百年之久,其影響可謂至深且巨。
原書序言
易,變易也,隨時變易以從道也。其為書也廣大悉備,將以順性命之理,通幽明之故,盡事物之情,而示開物成務之道也。聖人之憂患後世,可謂之矣。去古雖遠,遺經尚存,然而前儒失意以傳言,後學誦言而忘味,自秦而下,蓋無傳矣。予生千載之後,悼斯文之湮晦,將俾後人沿流而求源,此傳所以作也。
易有聖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制
器尚其象,以
卜筮者尚其占。吉凶消長之理,進退存亡之道,備於辭,推辭考卦,可以知變,象與占在其中矣。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得於辭不達其意者有矣,未有不得於辭而能通其意者也。至微者理也,至著者象也,體用一源,顯微無間,觀會通以行其典禮,則辭無所不備。故善學者
求言必自近,易於近者,非知言者也。予所傳者辭也,由辭以得意,則存乎人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