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里亞主義,19世紀30—40年代在克羅地亞-斯拉沃尼亞以及南斯拉夫人其他地區流行的一種民族主義思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伊利里亞主義
- 流行地區:克羅地亞-斯拉沃尼亞以及南斯拉夫人其他地區
伊利里亞主義,19世紀30—40年代在克羅地亞-斯拉沃尼亞以及南斯拉夫人其他地區流行的一種民族主義思潮。
伊利里亞主義,19世紀30—40年代在克羅地亞-斯拉沃尼亞以及南斯拉夫人其他地區流行的一種民族主義思潮。1809—1814年拿破崙建立的伊利里亞行省對這一思潮的出現有很大推動作用。其代表人物有加伊和庫庫列維奇-薩克欽斯基...
伊利里亞運動,19世紀30—40年代克羅地亞-斯拉沃尼亞等地區南方斯拉夫人的民族主義社會、文化和政治運動。以伊利里亞主義為理論基礎,旨在把從亞得里亞海到多瑙河以及斯洛維尼亞大部地區的斯拉夫人聯合起來,建立“大伊利里亞”,以伊利里亞語為統一語言。1835年加伊創辦《伊利里亞新聞》及文學副刊《克羅地亞、斯拉沃尼亞和達爾馬...
伊利里亞(古希臘語:Ἰλλυρία,拉丁語:Illyria),古地區名。在今歐洲巴爾幹半島西北部,包括亞德里亞海東岸及其內地,大致相當於今斯洛維尼亞、克羅地亞和波士尼亞-黑塞哥維那部分地區。最早居民為史前時期一個說印歐語的民族(伊利里亞人),形成鬆散部落聯盟。公元前35年至公元前33年被羅馬征服,成為羅馬...
伊利里亞人的民族主義神話甚囂塵上,將國家問題搞成一堆虛構的人名。外交 阿爾巴尼亞人民共和國奉行務實的外交政策。阿爾巴尼亞於1949年加入經互會,1955年參加華沙條約組織,但由於親中,阿爾巴尼亞和蘇聯的關係在中蘇關係破裂後長期不和。阿先後於1961年和1968年退出這兩個組織。阿和鄰國南斯拉夫關係也不和,兩國經常...
南方斯拉夫人即伊利里亞系,指生活在中世紀被奧地利哈布斯堡家族占領的巴爾幹半島亞德里亞海海濱西北部及鄰近地區(施蒂里亞、克恩滕、卡爾尼奧拉等)的斯拉夫人。在這些地方生活的斯拉夫人中,一部分人,包括克恩滕人在內,確實是斯洛維尼亞人,但克羅地亞人就其本身來說是斯拉夫人。⑧斯拉夫人代表大會於1848年6月2日在...
阿爾巴尼亞族人的祖先是巴爾幹半島的伊利里亞人。8世紀以後,伊利里亞人名稱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它的一個叫阿爾本部族的名字。阿爾本意為白色的,因為這一地區多山,冬天白雪皚皚。阿爾巴尼亞一詞就是由阿爾本演變而來。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阿爾巴尼亞人雖然也曾建立過公國,但總的說來是處於大國或異族的統治和...
19世紀初期,特蕾西亞女皇的開明政策使奧地利境內的斯拉夫人民族意識逐漸覺醒;東征的法國軍隊建立起華沙大公國,使被俄羅斯、奧地利和普魯士三方瓜分的波蘭重新統一;拿破崙在巴爾幹半島西北部建立起來的伊利里亞行省第一次將克羅地亞、塞爾維亞和斯洛維尼亞三大南斯拉夫人民族一起治理,並在當地進行資本主義性質的經濟文化改革,...
伊利里亞主義、伊利里亞運動、克羅地亞主義都代表著克羅地亞民族、政治、文化運動,它為把克羅地亞全民族統一為一個領土、政治和文化的共同體奠定了基礎。採用“伊利里亞”這一名稱的出發點,是在於用這一名稱把沒有共同性意識的各異族省份統一起來。1835年,蓋伊開始出版《克羅地亞新聞》雜誌及文學副刊《克羅地亞、斯拉沃尼亞和...
前身為1841年底建立的“伊利里亞同盟”。1843年奧地利政府禁止使用“伊利里亞的”一詞,出於策略考慮,改用“克羅地亞”的名稱。由克羅地亞的克羅地亞人和塞爾維亞人組成。奉行伊利里亞主義,反對匈牙利政府實行的馬扎爾化政策,要求以民族語言代替匈牙利語為官方語言。1845年在選舉中獲勝,使克羅地亞議會(薩保爾)決定合併克羅地亞-...
1835年創辦《伊利里亞新聞》及文學副刊《克羅地亞、斯拉沃尼亞和達爾馬提亞的晨星》。主張南方斯拉夫人聯合,克羅地亞在匈牙利王國內實行自治。1840年和1867年兩次訪問俄國,同莫斯科的斯拉夫派關係密切。1848年革命期間,支持耶拉契奇。革命失敗後,將主辦的報紙轉交給奧地利政府處置。發表過若干詩作,抒發其民族主義思想。
在奧地利勢力範圍南部,爆發了一次疑似塞爾維亞支持的泛斯拉夫主義革命,給奧匈帝國在這裡的霸權帶來了嚴重威脅。奧地利皇帝卡爾設法挑撥了克羅地亞人與塞爾維亞人的矛盾,並建立了一個克羅地亞人主導的泛斯拉夫主義的伊利里亞王國。1926年:在聖保羅州長路易斯•華盛頓被刺殺後聯邦軍隊進入了該州,巴西內戰爆發。在流亡布爾什...
——編者注]、莫拉維亞、加里西亞以及匈牙利南部、北部、東部和伊利里亞等地的泛斯拉夫主義運動,藉助於在義大利的一次戰爭,俄國就幾乎肯定能摧毀奧地利還在不斷地對它進行的反抗。(俄國驚恐地面臨著一次國內土地革命,而對外戰爭,單就轉移視線這一點來說,也許就會受到政府的歡迎,更不用說一切外交目的了。)(5)...
伊利里亞文化是塞拉耶佛又一個突出的文化。古代人大多認為伊利里亞人生活在西巴爾幹地區。在被羅馬帝國征服之前,在塞拉耶佛地區有多個伊利里亞人的居住點。在羅馬帝國統治時期,城市的名字是硫磺溫泉(Aquae Sulphurae),位於今日塞拉耶佛郊區的城市伊利扎。羅馬帝國之後,哥特人占據此地,之後斯拉夫人在7世紀來到這裡。中世紀 ...
14世紀以前的南斯拉夫 在今南斯拉夫境內的最早居民是伊利里亞人、色雷斯人和克爾特人,6世紀,斯拉夫人的一支開始突破拜占廷帝國的多瑙河防線,侵襲巴爾幹半島。7世紀,他們在巴爾幹半島定居下來,逐漸同當地土著居民融為一體,統稱南部斯拉夫人。9世紀,絕大部分南部斯拉夫人受希臘傳教士影響,皈依東正教。 南斯拉夫境內的...
三、伊利里亞人及早期國家的建立 第二章 東歐歷史上的強國 第一節 從等級君主制到貴族民主制的波蘭 一、波蘭的統 二、波蘭的強盛 第二節 大摩拉維亞和捷克王國 一、短暫的大摩拉維亞 二、捷克王國 第三節 匈牙利王國 第四節 保加利亞王國 一、第一保加利亞王國 二、第二保加利亞王國 第五節 塞爾維亞王國 第三章...
19世紀上半期,掀起了爭取民族獨立的伊利里亞運動,它促進了浪漫主義文學的發展,在民族文化的形成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留·加伊(1809~1872)、斯·弗拉茲(1810~1851)、伊·馬茹蘭尼奇(1814~1890)、佩·普雷拉多維奇(1818~1872)等浪漫主義詩人繼承了愛國主義詩歌傳統,發展了抒情詩和哲理詩。19世紀80年代,現實...
哈布斯堡王朝的統治被拿破崙戰爭所短暫打斷,從1809年到1813年,盧布爾雅那成為法國伊利里亞省的省會。從1816年到1849年,盧布爾雅那是伊利里亞王國的首府,奧地利帝國的行政單位之一。1821年,該市舉辦了萊巴赫國會。1849年,盧布爾雅那開通了到維也納的第一條鐵路;1857年,鐵路通的里雅斯特。在19世紀下半葉,在最初與...
阿爾巴尼亞位於歐洲南部巴爾幹半島。早在公元前1000年伊利里亞人就於此創造了富有特色的伊利里亞文化,公元前 7世紀,沿海一帶古城開始受希臘的影響。阿波羅尼亞、布特林蒂、培拉特等地是今天阿爾巴尼亞的考古中心。簡介 阿爾巴尼亞美術 Albanian art 在布特林蒂發現公元前3世紀的劇場遺址,形制與希臘劇場相似,可以容納3000觀眾...
在就任羅馬主教後,他利用羅馬城與拜占廷統治隔絕的局面,直接控制了拉文那、伊利里亞等地教會的事務,595年在亞爾勒地區又重建了教皇的代牧區。他同法蘭克王國墨洛溫王朝簽訂了友好協定,羅馬教會得到了法蘭克的支持,也對王國一些教區中的弊端進行了改革。教皇特別重視在前羅馬帝國境內所進行的傳教活動,因為當時境內的...
但阿爾巴尼亞學者認為,其祖先主要是伊利里亞人。伊利里亞人於公元前1000年紀陸續遷至巴爾幹半島西部,並逐步排擠或同化早先在此居住的佩拉斯吉人和色雷斯人,前7世紀形成眾多部落聯盟,前5世紀合併為若干王國。農業和畜牧業有了進步,手工業和商業得到發展,出現一系列大小城市。各城市於前4世紀開始鑄造錢幣,同腓尼基、...
完成執政官任期後,愷撒被授予作為總督管理山北高盧(今法國南部)和伊利里亞(今巴爾幹半島亞得里亞海沿岸地區)五年(公元前58年至公元前53年)的權力。剛到任,便發動了高盧戰爭(公元前58年至公元前49年)。作戰9年時間裡,愷撒奪取了整個高盧地區(約相當於當代的法國),並把以庇里牛斯山、阿爾卑斯山、塞...
今天的扎達爾地區在史前時代就有人居住, 證據顯示最早在石器時代晚期這裡就有人類活動,而早在新石器時代,這裡就有大量前來定居的人,在伊利里亞人之前,這裡的居民是一群擁有史前印歐文化背景的古代地中海居民,他們被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2000年遷移到歐洲的印歐語系的民族同化,並形成了一個新的族群-利布爾尼亞人...
三、地中海各國:義大利、伊利里亞諸省、卡塔盧尼亞 四、荷蘭與德意志 五、華沙大公國 六、歐洲文明 七、大陸經濟 八、大陸體系與民族 第三章 各種獨立力量 一、舊制度的大陸各國 二、盎格魯撒克遜人與自由主義 三、文化生活 四、歐洲和美洲民族的覺醒 五、資本主義的進展與歐洲向全世界的擴張 第六編 拿破崙的敗...
現南斯拉夫境內的最早居民是伊利里亞人、色雷斯人和克爾特人。6世紀,斯拉夫人的一支開始突破拜占廷帝國的多瑙河防線,侵襲巴爾幹半島。7世紀,他們在巴爾幹半島定居下來,逐漸同當地土著居民融為一體,統稱南斯拉夫人。南斯拉夫境內的斯拉夫部落為了爭得生存和安居之地,先後同拜占廷人、阿瓦爾人、法蘭克人、匈牙利人、...
勞動者管理型企業,由勞動者民主參與並自主管理的企業形式。馬克思、穆勒、馬歇爾等對此都曾作過積極的評價。對這一企業形式的現代分析源自沃德(Benjamin Ward)1958年發表的《伊利里亞的企業:市場工團主義》一文。勞動者管理型企業依據資金來源分為勞動者管理型和工人管理型兩大類,前者的資金來源為貸款;後者為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