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和泛斯拉夫主義

德國和泛斯拉夫主義

《德國和泛斯拉夫主義》是恩格斯創作的政治著作,載於1855年4月21日和24日《新奧得報》。

《德國和泛斯拉夫主義》客觀地歷史地分析了斯拉夫民族遭遇的統治和壓迫,有助於各國無產階級提高對各種民族主義的辨別能力,樹立起對待民族運動的理性態度。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德國和泛斯拉夫主義
  • 外文名:Germany andPan Slavism
  • 作者:恩格斯
  • 首版時間:1855年4月
  • 類別:政治著作
作品原文,詞句注釋,創作背景,作品思想,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據可靠訊息報導,俄國當今的皇帝給某些宮廷發了一份電報,其中說道:
“一旦奧地利同西方最終結成聯盟,或者對俄國採取某種公開敵對行動,亞歷山大二世就要親自領導泛斯拉夫主義運動,並且將把他目前的全俄羅斯皇帝的稱號改為全體斯拉夫人皇帝的稱號〈?〉。”
如果亞歷山大的這個聲明確實可信,那末它就是戰爭開始以來第一次坦率的表白。這是使戰爭具有歐洲性質的第一個步驟,到現在為止這種性質只是從各種各樣的託詞和藉口、議定書和條約、瓦特耳的幾段話和普芬多夫的語錄來猜測的。土耳其的獨立問題、甚至土耳其的生存問題從而也退居次要地位。現在問題已經不是誰來管轄君士坦丁堡,而是誰來統治整個歐洲了。斯拉夫人由於內部糾紛早就弄得四分五裂,他們被德國人逼退到東方,部分地被德國人、土耳其人和匈牙利人所征服,但是他們用逐漸傳播泛斯拉夫主義的辦法在1815年以後又悄悄地把自己的各個支系聯合起來,現在他們第一次聲明自己的統一,並且進而向至今還統治著歐洲的羅曼-賽爾特民族和德意志民族宣布希死戰。泛斯拉夫主義,這不僅僅是一種爭取民族獨立的運動;這是一種力圖把一千年來歷史所創造的一切東西化為烏有的運動;這是一種只有把土耳其、匈牙利和半個德國從歐洲地圖上抹掉才能達到自己的目的,而在達到這個目的之後,又只有通過征服歐洲的辦法才能保證自己的未來的運動。現在泛斯拉夫主義已經從信條變成了政治綱領,它掌握有80萬名步兵。它使歐洲處在一個十字路口:或者被斯拉夫人征服,或者永遠消滅泛斯拉夫主義的進攻力量的中心——俄國。
我們必須回答的下一個問題就是:奧地利被俄國式的泛斯拉夫主義所觸動的程度如何?在居住在波希米亞森林和克倫地亞的阿爾卑斯山以東的7000萬斯拉夫人中,幾乎有1500萬人處在奧地利君主的統治之下,其中幾乎包括斯拉夫語系的所有各種代表。波希米亞系或捷克系(600萬人)全部處在奧地利的統治之下,波蘭系有近300萬加里西亞波蘭人,俄羅斯系有住在加里西亞和匈牙利東北部的300萬小俄羅斯人(盧西人和盧田人),這是在俄羅斯帝國境外的唯一的俄羅斯族;南斯拉夫系幾乎有300萬斯洛維尼亞人(克倫地亞人和克羅地亞人)和塞爾維亞人,以及為數不多的散居各處的保加利亞人。因此,奧地利的斯拉夫人分為兩個集團:一個集團是由各民族的殘餘分子組成,他們過去有自己的歷史,而現在的歷史發展是同那些與他們有不同種族和語言的民族聯繫在一起的。他們作為民族,處境是困難的,這是因為這些過去偉大而現在悲慘的殘餘分子在奧地利境內沒有任何的民族的組織,相反地,他們散居在各個省內。斯洛維尼亞人雖然勉勉強強有150萬人,但他們分散在克萊納、克倫地亞、施梯里亞、克羅地亞以及匈牙利西南部等各省。捷克人是奧地利斯拉夫人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一部分住在波希米亞,一部分住在莫拉維亞,一部分(斯洛伐克系)住在匈牙利西北部。因此上述這些民族雖然全都住在奧地利境內,但未被承認為已經形成了的不同的民族。他們或者被看成是德意志民族的附加部分,或者被看成是匈牙利民族的附加部分,實際上他們也不是什麼別的民族。奧地利斯拉夫人的另一集團是由一些零星的不同的民族構成的,這些民族在歷史進程中同本民族的基本民眾分離,因而他們的主要中心是處在奧地利境界以外。因此,奧地利的波蘭人傾向於俄屬波蘭,把它看做自己的自然中心,盧西人傾向於另一些同俄國合併的小俄羅斯地區,而塞爾維亞人則傾向於土耳其的塞爾維亞。所有這些同本民族分離的零星部分,每個都傾向於他們的自然中心,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隨著他們中間文明的傳播,並因此對民族歷史活動的需要的日益增長,這種現象也就愈來愈明顯了。在這兩種情況下,奧地利的斯拉夫人僅僅是disjecta membra〔分散的人,零星的部分〕,他們力圖彼此重新結合起來,或者是各自同本民族的基本民眾合而為一。為什麼泛斯拉夫主義不是俄國的而是奧地利的發明創造,原因就在這裡。為了保證各個斯拉夫民族的復興,奧地利的各個斯拉夫民族就開始贊成歐洲所有斯拉夫民族聯合起來。俄國本身是強大的,波蘭則深深意識到自己民族存在的不可動搖的穩定性,而且公開地敵視斯拉夫俄國——顯然這兩個民族都不會要求創造泛斯拉夫主義。處在土耳其統治之下的塞爾維亞人和保加利亞人還很不開化,不會提出這種思想;保加利亞人順從地屈服於土耳其人,而塞爾維亞人則致力於爭取本身獨立的鬥爭。
泛斯拉夫主義的最初形式是純粹文藝的形式。它的創始人是多勃羅夫斯基(捷克人,斯拉夫方言的科學語文學的奠基人)和科勒(匈牙利外喀爾巴阡出的斯洛伐克詩人)。多勃羅夫斯基富有學者和研究家的熱情,而科勒的政治思想很快占了優勢。泛斯拉夫主義起初只滿足於一些哀詩,它的詩歌的主題是過去的偉大,現在的恥辱、不幸和異族的壓迫。“呵,上帝!難道大地上就找不到一個人能把正義交還給斯拉夫人嗎?”關於建立一個迫使歐洲遵守它的法律的泛斯拉夫帝國的想法,那時還只是模模糊糊地有所表露。但是,哀詩時期很快就結束了,單純“為了斯拉夫人的正義”的呼籲也隨之過去了。
有關斯拉夫人的政治、文學和語言學發展的歷史研究活動,在奧地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語言學家沙法里克、科皮塔爾和米克洛希奇以及歷史學家帕拉茨基領導了這個運動,追隨他們的還有許多其他的天資較差或根本沒有才能的學者,如漢卡和蓋伊等人。捷克和塞爾維亞的光榮的歷史時代都被作了色彩鮮明的描繪,以與這些民族目前受屈辱的悲慘處境相對照;正如在德國的其他地方政治和神學在“哲學”的幌子下遭受批判一樣,在奧地利,梅特涅認為,泛斯拉夫主義者利用語文學來鼓吹斯拉夫人統一的學說,並建立這樣一個政黨,它的目的顯然是要根本改變奧地利各民族的現狀,甚至要把奧地利變成一個大斯拉夫帝國。
從波希米亞和克倫地亞往東,一直到黑海,語言的混雜情況真是令人吃驚。居住在鄰接德國地區的斯拉夫人中間非民族化的過程,德國人的緩慢而不間斷的推進,匈牙利人的入侵(這一入侵的結果使北部和南部的斯拉夫人被700萬密集的芬蘭民族分割開來),插入斯拉夫族地區的土耳其人、韃靼人和瓦拉幾亞人的存在——所有這一切造成了真正的語言上的巴比倫。村與村之間,幾乎是田莊與田莊之間,語言都有變化。甚至在波希米亞,500萬居民中有200萬德意志人和300萬斯拉夫人,而且這些斯拉夫人三面受到德意志人的包圍。奧地利的斯拉夫族的情況也是這樣。把斯拉夫人的原有土地歸還給斯拉夫人,把奧地利(提羅耳和倫巴第除外)變成一個斯拉夫帝國,這就是泛斯拉夫主義者的目的,這就意味著宣布近千年來的歷史發展全部無效,砍掉德國的三分之一和整個匈牙利,把維也納和布達佩斯變成斯拉夫的城市——目前占有這些地區的德意志人和匈牙利人是不能同情這種行動的。而且,各種斯拉夫方言的差別很大,除極少數外,講斯拉夫方言的人彼此都聽不懂。有一個可笑的例子可以證明這一點:1848年在布拉格召開的斯拉夫人代表大會上,曾經想找出一種大家都能聽懂的共同語言,作了各種各樣的嘗試都沒有成功,最後與會者不得不講他們所最痛恨的語言——德語。
因此,我們看到,奧地利的泛斯拉夫主義缺乏取得成就的最重要的因素:民眾和統一。所以缺乏民眾,是因為泛斯拉夫主義派只掌握一部分受過教育的階級,在人民中沒有什麼威信,因此要同時反抗它所敵對的奧地利政府以及德意志民族和匈牙利民族,力量就不夠了。所以沒有統一,是因為泛斯拉夫主義派的統一原則是純粹理想的原則,在第一次企圖實現這種統一原則時,就因語言上的差別而遭到了失敗。只要泛斯拉夫主義一直是純粹奧地利的運動,那末它不會有很大的危險性,但它會很快地找到它所需要的那種統一和民眾的中心。
本世紀初土耳其的塞爾維亞人的民族運動很快就使俄國政府注意到這樣一個事實:在土耳其的居民中大約有700萬斯拉夫人,他們的語言是所有斯拉夫方言中同俄語最近似的一種語言,而宗教和教會語言(古斯拉夫語或教會斯拉夫語)則同俄國人的完全一樣。俄國依靠自己的希臘正教教會領袖和庇護者的地位,正是在這些塞爾維亞人和保加利亞人當中第一次開始進行了泛斯拉夫主義的鼓動。當泛斯拉夫主義運動剛剛在奧地利生根的時候,俄國就立刻把它的諜報機關的分支伸展到自己盟國的地區。在它碰到信仰羅馬天主教的斯拉夫人的地方,就根本不提宗教方面的問題,俄國僅僅表現為一個吸引一切斯拉夫人的中心,即團結各個復興的斯拉夫民族的核心,它要使各個斯拉夫民族形成為一個強大而統一的民族,這個民族的使命是建立一個從易北河到中國、從亞得利亞海到北冰洋的偉大的斯拉夫帝國。總之,這裡已經找到了所缺乏的民眾和統一!泛斯拉夫主義一下子就落入了圈套。於是,它宣布了自己的判決。為了重新建立想像中的民族,泛斯拉夫主義者表示願意為維護俄羅斯—蒙古人的野蠻統治而犧牲八百年來實際參加過的文明生活。難道這不是一開始就堅決反動地反對歐洲文明發展進程和力圖使世界歷史開倒車的運動的自然結果嗎?
梅特涅在自己實力最雄厚的年代就已認識到了這種危險性,並且覺察到了俄國的陰謀。他使用他所有的一切手段來鎮壓了這個運動。但是他所使用的一切手段可以用一個詞來說明,那就是迫害。而唯一有效的手段——德意志和匈牙利的精神的自由發展完全可以驅散斯拉夫怪影——是同他的一套卑鄙的政策相矛盾的。結果,在梅特涅垮台以後,1848年斯拉夫運動又蓬蓬勃勃地開展了,它席捲了比過去任何時候都要廣泛的居民階層。然而這個運動的極其反動的性質很快就暴露了出來。當奧地利的德意志人和匈牙利人的運動顯然是一種進步的運動的時候,——斯拉夫人卻正是挽救了舊制度,使舊制度免於毀滅,使拉德茨基得以向明喬河推進,使文迪施格雷茨得以奪取維也納。為了使奧地利完全依從於斯拉夫人,強大的斯拉夫後備軍即俄國軍隊於1849年開進了匈牙利,在那裡強迫它接受和約。
如果說泛斯拉夫主義運動同俄國的結合是它的一種自我斥責的話,那末奧地利同樣明顯地承認了它自己的沒有生命力,因為它決定接受、甚至呼請這種斯拉夫人的援助以反對它境內的三個剛剛具有歷史生命力而且正在表現這種生命力的民族,即反對德意志人、義大利人和匈牙利人。從1848年起,對泛斯拉夫主義所欠的這筆債一直威脅著奧地利,意識到這筆債,是奧地利政策的主因。
奧地利已開始在本國領土上反對斯拉夫人,但是,如果不實行哪怕有部分的進步性質的政策,就不可能做到這一點。各省的特權都廢除了,實行了集中管理制來代替聯邦管理制,提出承認一種人為的民族——奧地利民族來代替各種不同的民族。雖然這些新辦法有一部分是針對德意志人、義大利人和匈牙利人的,但是它們的重點卻落在不大密集的斯拉夫族身上,德意志人也受到了相當大的壓力。如果說國內對斯拉夫人的依賴因此而消除了,那末對俄國的依賴仍舊存在,所以必須哪怕是暫時地或在一定程度上結束這種直接的和屈辱的依賴狀態。這就是奧地利在東方問題上奉行雖然是動搖的、但至少是公開宣布的反俄政策的真實原因。另一方面,泛斯拉夫主義並沒有絕跡;它深受凌辱,它正在憤怒、沉默,並從在匈牙利進行干涉的時候起把俄國皇帝當做它命中注定的救世主。一旦俄國作為泛斯拉夫主義首領而採取公開行動,奧地利為了使自己生存不至於遭到威脅,是否會採取向匈牙利和波蘭讓步的對策?考察這樣的問題並不是我們的任務。但有一點是很清楚的:現在已經不僅是俄國,而是整個泛斯拉夫主義的陰謀有在歐洲廢墟上建立自己統治的危險。所有斯拉夫人的聯合具有顯著的力量,而且這種力量會日益增強,因此這種聯合很快要迫使與它敵對的力量採取與過去完全不同的形式行動起來。這裡我們沒有談到波蘭人,他們可尊敬的大部分是敵視泛斯拉夫主義的;也沒有談到假民主和假社會主義形式的泛斯拉夫主義,這種泛斯拉夫主義本質上同普通的露骨的俄國泛斯拉夫主義不同的地方只是在於它的漂亮言詞和假仁假義。我們同樣很少談到德國思辨哲學的代表,這些代表們因離奇的愚昧無知而墮落為俄國陰謀的工具。以後我們還要來談這個問題,並將詳細說明這些以及另外一些與泛斯拉夫主義有關的問題。

詞句注釋

①恩格斯的這兩篇文章是應馬克思的請求為在“新奧得報”和“紐約每日論壇報”上同時發表而寫的。從“新奧得報”發表的第二篇文章中以及1855年4月17日馬克思寫給恩格斯的信中可以看出,恩格斯建議繼續批判泛斯拉夫主義的理論;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揭露泛斯拉夫主義理論的反動實質具有很大的意義。但是後來在報紙上沒有看到恩格斯關於這一題目的文章。
《紐約每日論壇報》在1855年5月5日和7日以“歐洲的鬥爭”(《The European Struggle》)和“奧地利的弱點”(《Austria’s Weakness》)為題歪曲地登載了恩格斯關於泛斯拉夫主義的文章;“論壇報”編輯部在第二篇文章中加進了一整段話,讚揚了報紙撰稿人之一阿·古羅夫斯基的泛斯拉夫主義思想。
②指亞歷山大二世。
③指埃·法特爾《國際法,或運用於民族和國君的行為的自然法原則》1758年萊頓版和賽·普芬多夫《自然法和民族法》1672年倫敦版。
④小俄羅斯人事源自俄語的對烏克蘭人的古老稱呼。
⑤盧西人是對19世紀居住在加利西亞的烏克蘭人的稱呼。
⑥盧田人是19世紀出現的對生活在加利西亞、布科維納和匈牙利東北部的烏克蘭人的稱呼。
⑦恩格斯把克羅地亞人和克恩滕人歸於斯洛維尼亞人,依據的是當時流行的一種劃分南方斯拉夫人的方法。南方斯拉夫人即伊利里亞系,指生活在中世紀被奧地利哈布斯堡家族占領的巴爾幹半島亞德里亞海海濱西北部及鄰近地區(施蒂里亞、克恩滕、卡爾尼奧拉等)的斯拉夫人。在這些地方生活的斯拉夫人中,一部分人,包括克恩滕人在內,確實是斯洛維尼亞人,但克羅地亞人就其本身來說是斯拉夫人。
⑧斯拉夫人代表大會於1848年6月2日在布拉格舉行;在代表大會上,愛哈布斯堡王朝壓迫的斯拉夫民族的民族運動中的兩個派別展開了鬥爭。溫和的自由主義右派(屬於該派的有代表大會領導者帕拉茨基,沙法里克)企圖以維護和鞏固哈布斯堡王朝的辦法來解決民族問題。民主主義左派(薩賓納、弗利契和里別爾特等)堅決反對這一點,竭力主張同德國和匈牙利的革命民主力量一致行動。代表大會中屬於激進派和積極參加1848年6月布拉格起義的那一部分代表受到了殘酷的迫害。布拉格其餘的代表即溫和的自由派代表6月16日宣布代表大會無限期休會。
⑨1804年塞爾維亞發生了人民起義,這次起義是塞爾維亞人民世世代代反對土耳其封建主統治所進行的民族解放鬥爭史上一個最重要的里程碑。起義的直接原因是土耳其近衛軍對塞爾維亞人的大屠殺。1804年2月,塞爾維亞廣大人民民眾在農村資產階級的代表、做過海杜克的格奧爾基·彼得羅維奇(格奧爾基·車爾尼)的領導下群起投入反對土耳其侵略者的鬥爭。在1806—1812年的俄土戰爭時期,俄國軍隊在巴爾幹的順利挺進給塞爾維亞人的運動以重大的支持。在這次戰爭期間,塞爾維亞人趕走了土耳其侵略者之後,於1811年建立了自己的國家管理機構。按照1812年布加勒斯特條約,土耳其應該讓塞爾維亞享有內政自治權。但是,蘇丹乘拿破崙軍隊入侵俄國之隙撕毀條約,於1813年征討塞爾維亞,並在那裡暫時恢復了自己的統治。由於1815年塞爾維亞人又一次實行了勝利的起義,以及俄國在外交上的援助,土耳其的枷鎖終被打碎。在1828—1829年的俄土戰爭後,土耳其在1830年蘇丹的特別敕令中被迫承認塞爾維亞的自治(事實上的獨立)。
⑩迫於革命運動的壓力,奧地利宮廷作出讓步,於1848年3月13日解除了梅特涅的首相職務。
⑪來自哈布斯堡王朝統治地區的斯拉夫人在約·溫·拉德茨基率領的鎮壓1848—1849年義大利單命運動和民族統一運動的奧地利軍隊中是主力,在阿·文迪施格雷茨率領的於1848年10月占領維也納的奧地利軍隊中也是主力。
⑫1848年3月匈牙利爆發革命。1849年春天,匈牙利的革命軍隊解放了匈牙利大部分領土。同年4月14日,布達佩斯議會宣布匈牙利脫離奧地利獨立。奧地利於是請求俄國軍隊給予軍事援助。1849年8月13日匈牙利軍隊在維拉戈什向俄國的武裝干涉軍隊投降。
⑬指德國唯心主義哲學家布魯諾·鮑威爾,他在“俄國和德國”(1853)、“俄國和英國”(1854)等許多小冊子中實質上發展了泛斯拉夫主義思想。

創作背景

19世紀,泛斯拉夫主義在東歐斯拉夫地區形成並對歐洲形成威脅。在1848年歐洲革命風暴中,中歐和東南歐各被壓迫民族掀起了民族獨立解放運動。在革命運動蓬勃發展之際,處於奧地利統治之下的捷克人和南方斯拉夫人中的自由資產階級卻打出“泛斯拉夫主義”旗幟,公開阻撓人民民眾的民主革命運動。馬克思和恩格斯都認為有必要及時揭露泛斯拉夫主義的反動實質。恩格斯在1849年2月曾為《新萊茵報》寫過題為《民主的泛斯拉夫主義》的文章,此後逐漸產生對此問題進行詳細闡述、撰寫論述日耳曼民族和斯拉夫民族的小冊子的想法。在得到馬克思的支持和建議後,恩格斯為寫作草擬了提綱,並在此基礎上為《新奧得報》寫了兩篇文章,分別以《德國和泛斯拉夫主義一》和《德國和泛斯拉夫主義二》為題發表在1855年4月21日《新奧得報》第185號和24日第189號上。

作品思想

《德國和泛斯拉夫主義》中的基本思想如下:第一,揭露泛斯拉夫主義是反歷史的理論。恩格斯堅決反對一切民族主義的思想體系,他指出泛斯拉夫主義的目的是擴大俄國的歐洲版圖,建立一個橫跨歐亞非的斯拉夫國家。但由於當時各斯拉夫民族語言不通、發展程度不同,關係複雜、衝突不斷,因此泛斯拉夫主義只能是幼稚的“反歷史的、荒唐的理論”,它會帶來民族糾紛,不利於各個民族的解放與發展。
第二,批判狹隘民族主義的泛斯拉夫主義運動在革命中的反動性質。恩格斯批判泛斯拉夫主義的行動在1848—1849年客觀上支持了反動的哈布斯堡王朝對德國和匈牙利革命的鎮壓,挽救了舊制度。
第三,分析泛斯拉夫主義的民族重建願望與俄國侵略擴張目的的合謀及其對歐洲的威脅。恩格斯指出沙皇俄國是當時歐洲封建專制反動勢力的主要支柱,是各國革命最兇惡的敵人,它企圖利用泛斯拉夫主義達到自己侵略擴張的險惡目的。但泛斯拉夫主義不僅不反對沙皇俄國,反而為了民族重建甘願犧牲八百年來的文明生活而成為俄國侵略掠奪政策的幌子。這種開世界歷史倒車的運動將把一切歷史文明都化為烏有,對歐洲產生巨大威脅。

出版信息

該文章載於1855年4月21和24日《新奧得報》第185和189號。中譯文收入《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第14卷。

作者簡介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Friedrich Engels,1820—1895年),德國的思想家、哲學家、革命家、教育家,科學社會主義的創始人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奠基者。同時,他也是德國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之一,國際無產階級運動的領袖。馬克思逝世後,他承擔整理和出版《資本論》遺稿的工作。恩格斯代表著作有《英國工人階級狀況》《家族、私有財產及國家的起源》《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反杜林論》《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等。此外,他與馬克思合著有《共產黨宣言》《神聖家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