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知識熵

知識熵(shāng)是企業內部知識狀態的複雜程度以及企業內部或企業與外部在知識傳遞過程中傳遞效率與阻力損失的度量,也是知識的不確定程度和混亂程度的一種度量。一個企業內部的知識狀態越多也就是知識狀態越豐富、越複雜。反之,狀態越少就是狀態越不豐富、越簡單、越單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企業知識熵
  • 釋義:知識熵增加意味著“知識管理
  • 條件:企業是遠離平衡態的開放系
  • 條件2:企業內部各要素之間存
釋義,條件,表達,企業知識門戶,研究知識轉移,

釋義

知識熵增加意味著“知識管理效能”不斷減少、不斷消耗。

條件

1.企業是遠離平衡態的開放系統;
2.企業內部各要素之間存在著非線性的相互作用;
3.企業內部同環境不斷地進行知識的交換,從而使企業的總熵為負。
知識熵增是指在企業運動中,知識總是逐漸地減少、消耗掉,在某種條件下,這是一個不可逆的過程。這也是企業處於封閉、平衡態結構中的知識創新效率遞減規律。這個規律之所以會存在,其主要原因在於知識轉移過程中創新效率受到若干變數要素制約,如企業結構的膨脹、老化、流通渠道的延長、節點增多、觀念的陳舊、知識的老化等,這些要素都從不同層面使企業的知識創新效率逐漸遞減,從而穩定地出現這種知識熵增趨勢。

表達

負熵過程,能使開放狀態的組織由無序變為有序,或有序度增高,運行有序、興旺發達。因此,組織可通過完全開放,自我改造,不斷地與環境知識,交換,在組織內部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下逐漸克服混亂,使組織整體實現負熵值來促進組織持續發展。
對於組織運行本身所具有的熵增趨勢,只有通過開放的組織系統不斷地從外界引入負熵流,抵償系統內部不斷產生熵,使組織系統整體實現負熵值,才能使組織知識不斷進化提高。知識熵為建立科學的組織知識管理構架,進行知識的創造、融合、轉移、套用等提供了重要依據,這就是通過知識供應鏈的知識管理構架,使得既相互獨立又互補共存、既競爭又合作為共同目標共同分享利益的基元組織集合起來,並在組織知識熵增的趨勢下,知識供應鏈管理構架可以通過完全開放、自我學習、自我改造,不斷與環境進行知識信息的交換,克服因受知識缺乏而引起的混亂,通過協同和突變使知識供應鏈整體實現負熵值來促使知識創新效率的提高,使企業整體實現負熵值來促進企業持續發展。

企業知識門戶

有利於企業的知識創新
構成企業知識體系的個人知識、部門知識、組織知識等都會呈現出某種有序性,而這正是企業從周圍環境中吸收了負熵才得以維持這種有序性、克服自身的熵增大趨勢的,所以知識創新與熵理論著密切的聯繫。企業本身不是封閉體系或孤立體系,而是開放體系,它存在著與外部進行知識交換的複雜過程 其知識創新依賴於企業的內外部:
(1)企業內部的知識創新
企業內部的知識創新機制同企業內部的知識分布和學習機制密切相關。一個企業通常由多個部門所組成,這些部門所依賴的知識基礎通常是不同的。比如生產部門主要是創造和利用與生產過程相聯繫的技術性知識,而銷售部門主要創造和利用與交易有關的知識。這樣,不同的部門與不同的技術相聯繫,同時也與不同的任務的績效相聯繫,從而構成了以不同知識為基礎的知識域。因此,從知識角度看,一個企業所面臨的主要任務是協調和利用不同知識域中的知識。當一種新知識的創新過程涉及跨知識基礎的多個部門時,知識協調,特別是隱性知識的協調就變得非常重要。
(2)企業與外部環境問的知識交換
從知識創新的角度來看,外部知識的引入可以顯示出重要的作用:首先可以為企業的知識創新提供必要的市場和技術信息,是創新決策中確定創新目標的重要線索,從而形成明確的創新目標;其次可以為企業的知識創新提供“植入式”的創新方式,從而實現知識創新範式的轉變,以便企業適應新的競爭機會;再次促進企業的知識轉化和加工,特別是由隱性知識向可編碼的顯性知識轉化,提高企業內知識利用的效率。
有利於企業的知識轉移
由於耗散結構實質上就是遠離平衡態的非線性系統。通過與外界不斷地交換物質、能量、信息來維持的一種動態有序的結構。為了保持這種結構,這種交換就一刻也不能停止,一旦把系統孤立起來,系統失去了與外界進行交換的條件,這種結構很快就會瓦解。所以,要使一個企業產生和保持耗散結構,必須首先為企業創造充分開放的條件,使其成為遠離平衡態的開放系統。而知識轉移是生產力水平的“平衡力”作用的要求,為了縮小或消除不同組織之間的差異,一種平衡的力量就會促使知識向企業外轉移和傳播,或者周圍地區為消除差異而進行學習,模仿和借鑑,這就會保持一個開放的系統狀態。開放系統不僅是耗散結構形成的前提,同時也是耗散結構得以維持和存在的基礎。
企業的知識系統是一個開放系統,知識的轉移保證系統的開放性,知識的流動與創新保證要素間遠離平衡、要素間非線性相干與漲落可持續進行。企業內部的一個微觀隨機知識需求擾動就會通過相關作用放大、發展成一個整體巨觀的巨大漲落使企業進入不穩定狀態,然後又跌到一個新的穩定的有序狀態,形成一種充滿活力的有序結構。
從知識來源的角度看,知識轉移可以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層是來自企業內部的知識轉移,如研究開發部門、工藝設計、生產製造部門、供應和銷售部門之間和部門內部對知識的共享、創造、轉移和學習。這個層次是知識轉移的微觀層次。另一層是企業與外部的知識轉移,包括企業、大學、研究機構之間或國家問組織的知識轉移,這屬於組織知識轉移的巨觀層次。
微觀和巨觀這兩個層次的知識轉移是密切聯繫、相互影響的。對知識轉移研究不能僅限於某一個方面,如果僅僅把企業視為知識供應鏈上的一個節點,知識只在節點之間流進流出,而漠視企業內部的知識轉移;或者只注重企業內部的問題卻忽略企業所處的外部環境,忽視各創新主體、各要素問的聯繫越來越頻繁和密切,將不可能真正解決好知識轉移問題。

研究知識轉移

研究知識轉移促進企業創新
企業存在的理由是挖掘用戶需求,滿足需求以創造價值,創新是企業家們達到這個目的的特效工具(德魯克語)。知識管理研究語境下的企業創新活動,就是知識在信息空間中不斷轉移以獲取邊際效用最大化的過程。布瓦索的“信息空間說”從信息抽象、信息描述和信息擴散的維度,闡述了信息生產和轉移的內在規律。他的社會學習周期理論和知識流視角,大大豐富了21世紀管理理論的內涵,為知識轉移策略研究提供了具體指導。
隱性向顯性知識轉移
從隱性知識向顯性知識的轉移
用戶現在和潛在的需求是企業知識生產的不竭源泉。企業首先應該在行業和社會環境的真實氛圍中,結合自身的知識存量,面向用戶的複雜需求,真實而準確地描述出自己有競爭力的優勢知識。
1966年,波蘭尼首次從分類學角度對知識的概念作了解讀,他創造性地將知識分為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顯性知識是指能夠精確、正式表達出來,具有規範化、系統化特點的知識,如數學公式,它容易進行溝通與分享;隱性知識則是指高度個人化的、很難規範化表達出來的知識,如個人工作經驗等。這種知識基於個人體驗,保藏在個人隱秘的心靈深處,泛化、靈動、感性,異常真實但又只可意會,難以言傳。哈耶克也注意到了這種同個人和情景相關的隱含知識。在《知識在社會中的運用》一文中,哈耶克指出,知識必須被看成與個人和人文因素相關,並且這種知識構成個人的獨一無二的優勢。
個體層面的隱性知識如果不能被轉移,就可能隨著個體的消失而永久消失。而組織層面的隱性知識如果不能被描述,那就將造成組織內部資源的嚴重浪費,從而制約組織的可持續發展。
由知識中心向外圍轉移
由知識中心向知識外圍的轉移
日本的野中郁次郎提出的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的共享轉移模型——SECI模型,分析了將知識在組織內部轉移的概念模型,並將這個模型推廣到組織與組織之間以及組織與社會之間的知識轉移。美國沃頓商學院教授朱蘭基等人認為,知識轉移是一個在一定的情境中從知識的源單元到接受單元的信息傳播過程,這個過程分為初始階段、實施階段、調整階段和整合階段。藤田昌久、保羅克魯格曼和安東尼維納布爾斯嘗試運用“中心-外圍模型”分析靜態的空間經濟的自組織行為,指出向心力和離心力是空間經濟學研究的主要內容。企業的核心知識部門不一定是企業主要的盈利部門,但它一定是企業現在和今後主要盈利部門的決定者。知識類企業的中心部門應該是這些核心知識的擁有者所在的部門,其他為外圍部門。
知識的外溢在本質上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因此對知識溢出外部性的完整處理需要一個動態框架。知識的這種轉移行為既是一種空間上的位移,也是一種縱向的價值提升,更體現出一種真實而複雜的持續轉移的特徵。一個內外聯動的企業知識轉移機制——旨在節省企業知識處理以及使社會熵的產生達到最小化的制度結構——還應該涉及知識轉移者對知識的甄別與選擇、企業家或者知識經紀人的催化以及與用戶知識的匹配等有機部分,才能對高度不確定的企業知識轉移活動有所認知。
簡單知識到複雜的轉移
從簡單知識到複雜知識的轉移
分析知識演化的過程,每一步都蘊含著前人的足跡。如牛頓的經典力學中的運動三定律,就根源於他的前輩伽利略在1638年完成的著作《兩種新科學》中的關於慣性、下墜體、加速、拋物線、斜面上運動、地動等許多問題的論述,萬有引力定律的驗證則與另一位前輩克卜勒的行星運動三律有密切關係。克卜勒能夠發現行星的橢圓軌道,是由於得到第谷數十年的精密天文觀測數據;而首倡“日心說”的哥白尼又是他們的先驅。所以,牛頓繼承了一個最少有200年而且在不斷發展的強大科學傳統。這個源頭甚至可以追溯到公元2世紀的一部關鍵性著作《大彙編》。
企業自己的知識構成企業真實的核心競爭力,企業知識轉移的過程就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演變過程。在上世紀80年代,思科公司率先進入網路路由市場,為不兼容私有網路提供服務;上世紀90年代,憑藉技術的優勢,其業務擴展至IP路由器和交換機。2005年,這兩大業務占到思科總收益的85%以上。基於該領域下一步發展的方向,思科關心的新知識包括網路安全、無線網路、網路電話和SAN交換機。從不兼容網路路由到IP路由器和交換機,再到虛擬數據中心,思科的知識轉移路徑清晰可見,公司的研發投入、收購行為、資源整合以及決策組合都圍繞著這個脈絡展開。從知識譜系的視角觀察,我們就會發現企業在進化過程中形成的獨具特色的知識生態系統。這個系統的每一個節點企業都擁有特定時代的核心知識,節點之間隨時間演進形成縱橫交錯的遞進關係。整個系統呈現一種高度複雜的動態演變狀態。
企業的知識轉移過程肇始於知識的萌芽狀態,從內部擴展至行業,進而影響到整個社會,循環反覆,以至無窮。企業的創新與連續創新可能通過為社會提供更為豐富的產品體現出來,也可能是通過企業的社會影響傳達一種不斷進取的精神,更會以企業中的個體為中介,在全社會形成張揚個性,鼓勵冒尖,依靠知識創造價值的創新氛圍。(作者單位:山西大學管理學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